勾股定理与翻折、动点专项练习讲义知识点:翻折【知识梳理】数学思想在勾股定理翻折的应用方程的思想:是对于一个问题用方程解决的应用,也是对方程概念本质的认识,是分析数学问题中变量间的等量关系,构建方程或方程组,或利用方程的性质去分析、转换、解决问题。
要善用方程和方程组观点来观察处理问题。
方程思想是动中求静,研究运动中的等量关系。
当一个问题可能与某个方程建立关联时,可以构造方程并对方程的性质进行研究以解决这个问题。
在勾股定理翻折问题中,直角三角形,将无法已知两边求第三边时,采用间接求法:找出题中存在的等量关系,运用勾股定理列方程。
常见的三角形和长方形的翻折模型:转化的思想:化归思想也称转化思想,“化归”就是转化和归结,它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人们常常将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通过某种转化手段,归结为另一个相对较容易的或者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以实现问题的解答,主要体现为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未知为已知等,它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
在勾股定理最值问题中,求立体图形上两点最值,一般都是将立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再利用“两点之间距离最短”的方法解决。
【例题精讲】题型一:三角形中的翻折问题例1、如图,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纸片,两直角边AC=9cm,BC=12cm,现将直角边AC沿直线AD折叠,使它落在斜边AB上,且与AE重合,求CD的长?【思路切入】利用勾股定理列式求出AB,根据翻折的性质可得AE=AC,DE=CD,∠AED=∠C=90°,然后求出BE,再设CD=x,表示出BD,在Rt△BDE中,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解答】解:∵两直角边AC=9cm,BC=12cm,∴根据勾股定理得,AB=√AC2+BC2=√92+122=15cm,∵将直角边AC沿直线AD折叠,落在斜边AB上,且与AE重合,∴AE=AC=9cm,DE=CD,∠AED=∠C=90°,∴BE=AB﹣AE=15﹣9=6cm,设CD=x,则BD=(12﹣x)cm,在Rt△BDE中,根据勾股定理得,DE2+BE2=BD2,即x2+62=(12﹣x)2,解得x=9,2即CD的长为9cm.2【变式练习】如图,小将同学将一个直角三角形的纸片折叠,A与B重合,折痕为DE,若已知AC=10cm,BC=6cm,你能求出CE的长吗?【思路切入】连接BE,设CE=x,由折叠可知,AE=BE=10﹣x,把问题转化到Rt△BCE中,使用勾股定理.【解答】解:连接BE,设CE=x∵将直角三角形的纸片折叠,A与B重合,折痕为DE∴DE是AB的垂直平分线∴AE=BE=10﹣x在Rt△BCE中BE2=CE2+BC2即(10﹣x)2=x2+62,解之得x=165即CE=16cm.5例2. 翻折前后图形的性质: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图形全等三角形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13,BC=10,将AB向AC方向对折,再将CD折叠到CA边上,折痕CE,求三角形ACE的面积.【思路切入】要求三角形ACE的面积,则必须求得一边及对应的高,由已知的条件及折叠的性质,根据勾股定理很容易求得.【解答】解:在△ABC中,∵AB=AC,AD⊥BC,BC=10,BC=5;∴BD=CD=12在Rt△ACD中AC=13,CD=5,用勾股定理,AD=√AC2−CD2=√132−52=12;由对折性质知△CDE≌△CFE,∴CF=CD=5DE=EF,∴AF=13﹣5=8;设DE=x=EF ,则AE=12﹣x ,在Rt △AEF 中,由勾股定理AE 2=EF 2+AF 2(12﹣x )2=x 2+82144﹣24x+x 2=x 2+6424x=80x=103, ∴S △ACE =12AC•EF=12×13×103=653;答:三角形ACE 的面积是653平方单位. 【分析】本题考查图形的翻折变换,解题过程中应注意折叠是一种对称变换,它属于轴对称,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折叠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变,注意思维要围绕折叠的性质.【变式练习】1、如图是一块四边形木板,其中AB =16cm ,BC =24cm ,CD =9cm ,AD =25cm ,∠B =∠C =90°.李师傅找到BC 边的中点P ,连接AP ,DP ,发现△APD 是直角三角形,请你通过计算说明理由.【分析】根据勾股定理解答即可.【解答】解:∵点P 为BC 中点,∴BP =CP =12BC =12(cm ),∵∠B =90°,在Rt △ABP 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B 2+BP 2=AP 2,162+122=AP 2,解得:AP =20(cm ),同理可得:DP =15(cm ),∵152+202=252,∴AP 2+DP 2=AD 2,∴△APD 是直角三角形,∠APD =90°.【点评】此题考查勾股定理的应用,关键是根据勾股定理和其逆定理解答. 长方形中的翻折问题例1. 如图,矩形ABCD 中,AB =8,BC =6,P 为AD 上一点,将△ABP 沿BP 翻折至△EBP ,PE 与CD 相交于点O ,且OE =OD ,则AP 的长为______ .【答案】4.8【解析】【分析】首先证明三角形PDO 与三角形OEM 全等,得到PO=OM ,从而得到PE=DM=PA ,在设PA 为x ,在直角三角形CMB 中运用勾股定理解得x 的值即可.【详解】如图所示,EB 交DC 与点M.在三角形DOP 与三角形EOM 中D E DOP EOM DO OE ∠=∠⎧⎪∠=∠⎨⎪=⎩则DOP EOM ≅(AAS)则PO=OM∴PO+OE=OM+OD即DM=PE又PE=AP∴DM=AP设AP=x ,则CM=DC-DM=8-x ,MB=EB-EM=AB-DP=8-(6-x)=2+x在直角三角形CMB 中222CM BC MB +=即()()2228-62x x +=+解得: 4.8x =则AP=4.8【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勾股定理的运用,解题关键在于构造出直角三角形,根据全等对应边相等,折叠对应边相等得到边与边直接的关系,从而运用勾股定理建立等式求解.例2. 如图,长方形ABCD 中,AB =3cm ,AD =9cm ,将此长方形折叠,使点B 与点D 重合,折痕为EF ,则△ABE 的面积为 cm 2.【答案】6【变式练习】1、折叠矩形ABCD 的一边AD ,点D 落在BC 边上的点F 处,已知AB=8cm ,BC=10cm , 求:(1)求CF 的长;(2)求EC 的长.【思路切入】(1)设CE=xcm ,EF=(8﹣x )cm ,先在Rt △ABF 中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得BF 的长,进一步得到CF 的长;(2)在Rt △ECF 中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得EC 的长.【解答】解:(1)设CE=xcm ,EF=(8﹣x )cm ,在Rt △ABF 中,BF=√102−82=6cm ,CF=10﹣6=4cm .故CF 的长为4cm ;(2)在Rt△ECF中,EF2=CE2+CF2,即(8﹣x)2=x2+42,解得x=3.故EC的长为3cm.知识点:动点问题例题精讲1、如图,矩形ABCD中,AB=2,AD=3.E,F分别是AD,CD上的动点,EF=2.Q是EF的中点,P为BC上的动点,连接AP,PQ.则AP+PQ的最小值等于()A.2B.3C.4D.5【分析】作点A关于BC的对称点A',连接A'P,DQ,则AP=A'P,DQ=EF=1,当A',P,Q,D在同一直线上时,AP+PQ的最小值等于A'D﹣DQ的长,求得A'D的长,即可得到AP+PQ的最小值.【解答】解:如图所示,作点A关于BC的对称点A',连接A'P,DQ,则AP=A'P,DQ=EF=1,∴AP+PQ=A'P+PQ,∴当A',P,Q,D在同一直线上时,AP+PQ的最小值等于A'D﹣DQ的长,在Rt△AA'D中,A'D===5,∴A'D﹣DQ=5﹣1=4,∴AP+PQ的最小值等于4,故选:C.2、如图,直线l⊥直线m,垂足为点O,点A,B分别在直线l和直线m上,且OA=3,OB=1,点P在直线m上,且△PAB为等腰三角形,则满足条件的点P一共有___个。
3、已知Rt△ABC≌Rt△DEF,∠BAC=90°,AB=3,BC=5,两个三角形按图1所示的位置放置,点B、F重合,且点B,E,F,C在同一条直线上,如图2,现将△DEF沿直线BC以每秒1个单位向右平移,当F点与C点重合时,运动停止.设运动时间为t秒.(1)若t=2时,则CF的长是(2)当t为何值时,△ADB是等腰三角形.4、如图,已知△ABC中,∠B=90°,AB=16cm,BC=12cm,P、Q是△ABC边上的两个动点,其中点P从点A开始沿A→B方向运动,且速度为每秒1cm,点Q从点B开始沿B→C→A方向运动,且速度为每秒2cm,它们同时出发,设出发的时间为t秒.(1)出发2秒后,求PQ 的长;(2)当点Q 在边BC 上运动时,出发几秒钟后,△PQB 能形成等腰三角形?(3)当点Q 在边CA 上运动时,求能使△BCQ 成为等腰三角形的运动时间.【答案】解:(1)∵BQ =2×2=4(cm ),BP =AB ﹣AP =16﹣2×1=14(cm ),∠B =90°,∴PQ =532(cm );(2)BQ =2t ,BP =16﹣t ,根据题意得:2t =16﹣t ,解得:t =316, 即出发316秒钟后,△PQB 能形成等腰三角形;(3)①当CQ =BQ 时,如图1所示,则∠C =∠CBQ ,∵∠ABC =90°,∴∠CBQ+∠ABQ =90°.∠A+∠C =90°,∴∠A =∠ABQ ,∴BQ =AQ ,∴CQ =AQ =10,∴BC+CQ =22,∴t =22÷2=11秒.②当CQ =BC 时,如图2所示,则BC+CQ =24,∴t =24÷2=12秒.③当BC =BQ 时,如图3所示,过B 点作BE ⊥AC 于点E ,则BE =548,∴CE =536,∴CQ =2CE =14.4,∴BC+CQ =26.4,∴t =26.4÷2=13.2秒.综上所述:当t 为11秒或12秒或13.2秒时,△BCQ 为等腰三角形.举一反三1、如图,Rt △ABC 中,AB=9,BC=6,∠B=90°,将△ABC 折叠,使A 点与BC 的中点D 重合,折痕为MN ,则线段BN 的长为( )A .B .C .4D .5【考点】翻折变换(折叠问题).【分析】设BN=x,则由折叠的性质可得DN=AN=9﹣x,根据中点的定义可得BD=3,在Rt△BDN中,根据勾股定理可得关于x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解.【解答】解:设BN=x,由折叠的性质可得DN=AN=9﹣x,∵D是BC的中点,∴BD=3,在Rt△BDN中,x2+32=(9﹣x)2,解得x=4.故线段BN的长为4.故选:C.2、已知直线a⊥b,垂足为O点,点A,B分别在直线a、b上,且OA=8,OB=6,点C 为直线b上一点,且△ABC是为等腰三角形,求OC的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