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太钢不锈”全球争雄的创新之路

“太钢不锈”全球争雄的创新之路

“太钢不锈”全球争雄的创新之路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是我国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也是我国最早生产不锈钢的企业。

2006年9月,随着投资165.78亿元的不锈钢二期工程项目的竣工,太钢形成了年产300万吨不锈钢的能力,按产能排名,一跃成为全世界最大的不锈钢生产企业。

2006年,太钢全年钢产量达626万吨,其中不锈钢111万吨,企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534亿元。

同时,“太钢不锈”荣获国家质量奖,成为中国不锈钢最具影响力第一品牌。

太钢成功之道是什么?靠什么样的精神推动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太钢精神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一、太钢成功之道太钢人认为,他们成功的秘密其实也简单,那就是用四句话反映出一个核心:有一个放眼全球、科学理性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有一套立足本土、自主创新的工作机制;有一支爱岗敬业、勇攀高峰的职工队伍;有一种崇尚和谐、永续发展的企业文化。

其核心是创新、创新、再创新。

1、有一个放眼全球、科学理性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和方向性,是一个企业及其所有员工的行动指南。

太钢的成功之道,首先在于有一个放眼全球、科学理性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受制度和体制的制约,国有企业常常存在经营目标多元、行为短期,缺乏长远战略眼光等问题。

太钢是一个与共和国同步成长的老国有企业。

过去由于战略目标不清晰,企业普钢、特钢兼有,但是,受环境、水资源和市场等诸多条件的制约,普钢难以做大,而在不锈钢生产上所投入的精力又很有限,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质量、技术,都远远落后于国际不锈钢生产的最新水平,产量多年徘徊在10万吨以下,销售收入仅占总销售收入的10%左右。

“要大不大,要特不特,要强不强”,成为制约太钢发展的瓶颈。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后,企业竞争力日渐下降。

国内原有钢铁强势企业和众多后起之秀,你追我赶,快速发展,太钢市场份额不断缩小,最终被挤出“十大钢铁企业”的行列。

在企业迈入“十五”的重要关头,太钢新一届领导班子贯彻八届省委的新思路,审时度势,果断做出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不锈钢企业的战略决策。

明确走专业化发展的路子,在普钢与特钢之间,选择发展特钢;在特钢中,集中力量发展不锈钢,使太钢成为规模大、品种特、质量优、成本低的不锈钢生产基地。

为此,太钢组织专门力量,对国内外不锈钢产业的发展趋势、国家产业政策和太钢自身的优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从市场需求看,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不锈钢消费量年均增长24%左右,成为全球最大的不锈钢消费市场,快速增长的国内市场是发展不锈钢最大的机遇。

从产业政策看,国家把不锈钢作为钢铁业的重点发展品种,而普钢则日益受到产业政策的制约。

从自身条件看,太钢原本是国家确定的不锈钢生产基地,是国内最早生产不锈钢的企业,生产、技术等方面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同时山西是能源大省,拥有独特的资源优势。

从竞争态势看,虽然太钢与国外不锈钢企业相比,产品品种、质量、规模都处于劣势,但发达国家的市场已相对饱和,国内虽然新上了不锈钢项目,但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一般。

因此综合分析,太钢有条件争做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生产企业。

2、有一套立足本土、自主创新的工作机制围绕战略目标,全方位实施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就成为关键。

太钢成功的第二步,在于形成一套立足本土、自主创新的工作机制。

太钢和多数国企相似,被设备老化、技术落后、动力不足、管理滞后、制度僵化、冗员众多、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缠身。

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太钢人下决心以壮士断腕之勇气化解难题。

自主创新是核心。

打造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必须拥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并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

太钢十分注重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把“第一生产力”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领导班子甘当科技创新的“服务主管”和“后勤部长”,激活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原动力。

太钢建立起以科研课题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科技创新机制,设立了3000万元的科技奖励基金,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予以重奖;设立了以不锈钢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太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一批具有雄厚科研实力的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加大对技术中心的软硬件投入,使中心成为不锈钢技术的研发和产品创新的坚实载体。

2005年,太钢技术研发投入达到11亿元之多,占销售总收入的3.05%,远远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在国家认定的全国332家企业技术中心排名中,太钢技术中心由3年前的第183名提升到第11名。

实施“借脑”计划,聘请国际著名钢铁专家来太钢工作。

实施“515”人才战略,重点培养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专家和优秀操作能手。

这一系列举措,快速提高了太钢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的能力,走出了一条立足本土的自主创新之路。

目前,太钢已拥有700多项以不锈钢为主的核心技术,其中近100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从2003年至今,太钢累计自主研发新产品达到432个,已经形成独具竞争优势的战略产品群。

在太钢的总销售收入中,新产品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已占到一半。

2004年和2005年,太钢“高质量不锈钢板技术开发”和“含氮不锈钢生产工艺及品种开发”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成为全国冶金行业惟一连续两年获此荣誉的企业;“铁道车辆用LZ50车轴钢”、“高质量2B板”等5个新产品分获国家重点新产品奖和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奖。

通过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将移植而来的先进工艺技术转化为企业内生的活力。

在热轧系统,太钢新建了世界不锈钢行业内最先进、宽度最大的2250mm热轧机组和平整分卷精整机组,新系统集成了国际先进技术和太钢专有技术,使太钢产品在品种和质量上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

在冷轧系统,太钢通过冷轧工艺技术集成方式,新建了年生产能力为100万吨的热线和50万吨的冷线,从而把不锈钢冷轧技术推向世界水平。

管理创新是基础。

太钢把企业管理创新作为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一是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持续推进流程管理变革和优化,提高管理效率。

以信息化为引导,太钢按照精简高效、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来实施流程再造和组织变革,建成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和能源中心等系统,推进一级核算和一体化管理,实现企业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系统集成,提高运营效率。

为了适应流程的变化,太钢对公司的组织结构也进行了大的调整,撤销了原有的27个管理部门,重新设置了人力资源部、系统创新部等19个管理部门,不仅实现了责任主体单一,而且保证了公司各项业务的高效运作。

二是注重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不断推动管理技术进步。

在引入国外先进技术设备的同时,非常注重引入国外最新管理理念和方法。

如,在现场管理上大力推进5S管理,在质量管理上大力实施以六西格玛管理为核心的精细化管理,建立起包括品种、质量、成本、人力资源等各方面综合配套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实现了企业预算管理以利润为中心向以竞争力为核心的转变。

在2005年全国58家大中型钢铁企业10项主要钢铁产品制造成本中,太钢推荐的烧结矿、炼钢生铁、转炉连铸非合金钢板坯、非合金钢中板、热轧薄宽钢带五项产品单位制造成本竞争力排名第一,不锈钢制造成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近年来,太钢获得了首届“山西省质量奖”,特别是获得了“全国推进六西格玛管理先进企业”和“全国质量奖”等荣誉。

制度创新是关键。

太钢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和建设和谐企业,提供强大动力和保证。

一是建立完善规范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太钢严格贯彻《公司法》和《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章程》,明确规范了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以及党组织、职代会的职责和权限,形成了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太钢突出对经营者责任的约束,强化所有者对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确立经理对董事会负责、董事会对股东负责的运行机制。

同时,建立健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强化生产者与经营者双向监督制度。

坚持突出主业,推进集团整体上市,并大量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全力推进股权多元化,引入独立董事制度,提高企业运作透明度,把竞争的触角扩展到全球不锈钢发展的最前沿。

二是推进用人机制的改革。

从2002年9月起,太钢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大胆创新选人用人机制,实施集团公司任命二级单位正职、由正职提名副职的制度,二级单位实行党政主要领导职务一人担任;建立健全了公开透明的干部考察机制、注重实绩的干部考评机制和竞争择优的干部选拔机制,推行中层管理干部公开竞聘;建立以“描点”为主的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对各单位的核心和关键指标连续“描点”,实现“描点上、干部上,描点下、干部下”。

三是推进全员岗位职责考核机制改革。

太钢实施“262”动态区分考核,推进了岗位的科学设置、岗位职责的明确、岗位业绩的量化考核和全员竞聘上岗。

2002年至2005年,经过岗位考核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982人;对新岗位坚持条件公开、名额公开,严格按照程序公开招聘,推动了岗位的重组和人员的优化。

同时,太钢实施岗薪制,实行一岗多薪,工效挂钩,超利润基数部分按比例提奖,实现了干部职工收入与业绩的紧密挂钩。

“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企业用人和激励约束机制,对于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和行为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极大地激发了太钢的发展活力,成为太钢实现跨越式发展强大的不竭动力。

3、有一支爱岗敬业、勇攀高峰的职工队伍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

带出一支爱岗敬业、勇攀高峰的职工队伍,是太钢成功的“秘密”。

共同的目标使太钢人不怕困难,奋发创业。

从2004年开始的新不锈钢一期工程建设,是太钢历史上投资最多、规模最大、引进设备和技术最为先进、难度最大的工程。

太钢仅用两年的时间竣工,达到了工程建设初期确立的“把新不锈钢工程建设成为无与伦比的精品工程”的目标。

同样的工程,过去至少需要五到六年的时间。

良好的机制使太钢人把企业的事当作自己的事。

“用力做事只是合格,用心做事才是优秀”;“只有每个人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了,太钢才具有竞争力,才能实现宏伟的发展战略目标”;“我靠太钢进步,太钢靠我发展”。

这些“豪言壮语”不仅写在墙上,而且溶化在了制度中,成为如今太钢人工作态度和价值取向的真实写照。

2002年太钢为解决人员过多、人浮于事的状况,实行内部退养改革政策。

按照规定,太钢共有14800人要离开工作岗位,如此大规模的改革举措,太钢实现了平稳过渡。

在后来的流程再造和机构精简改革中,公司和二级厂两级机关压缩50%,机关人员精简40%,厂处级干部由500余人精简到234人,太钢又一次做到了平稳过渡。

靠公开、公平、公正,为了太钢更好更快发展的长远利益,太钢人以实际行动支持了企业改革,做出了奉献和牺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