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师范大学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一、培养目标及要求(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在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等领域,顺利进行教学、训练、科学研究及管理工作,具有系统专业知识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顶基本原则;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实干精神,严肃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促进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2、具有体育基础理论、学校体育教学理论、体育教学技能等专业知识,能够胜任体育教学的实际工作;具有竞技体育基础理论、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竞技体育的组织竞赛与管理等专业知识,能够胜任运动训练的实际工作;具有体育社会学、健身理论与实践、运动处方等专业知识,能够胜任社会体育指导的实际工作能力。
3、能够运用一门外语,在本专业领域进行对外交流。
二、研究领域(一)体育教学(********)(二)运动训练(********)(三)社会体育指导(********)三、学习年限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中期考核成绩不合格者由本人申请,经导师同意、院长审核、学校批准,可延长学制半年或一年。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少于36学分。
课程分为公共课、专业领域核心课、选修课和教学实践课。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一)公共课为必修课(10学分),包括政治(自然辩证法)、逻辑学、外语和计算机。
(二)专业领域核心课(12学分),是各专业领域的必修课,每个专业领域的学生须学习本专业领域的核心课程不少于4门,每门课程3学分。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提高本专业领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选修课(至少8学分),是所有领域学生的任意选修课,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发展个性,进一步强化和提高在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四)专业实践课(6学分),是各专业领域学生必须进行的实践课程。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一种具有特定体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其获得者应该具有较强的体育实践能力,因此体育实践环节在学生培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培养单位要建立相应的教学实习或实践基地,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管理者等担任实习(实践)指导老师。
学生参加教学实习或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时间不少于1学期,实习结束后撰写实践总结报告,通过后获得相应的学分。
必修课程考试成绩达到75分以上方可获得学分,选修课程考试60分即可获得学分,达不到以上要求按不合格计,规定进行考查的课程成绩合格即获得学分。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分原则上一年内完成。
课程考试可采用笔试、口试、作业等多种方式,但应以笔试为主(不低于60%)。
选修课程可通过考试、考查获得学分。
课程考试不及格可给予补考,补考不及格无学分。
五、培养方式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采用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培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养、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紧密结合的培养模式,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管理者等担任校外兼职导师,参与实践过程、论文写作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重点突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提高。
1、根据本专业设置的特点,成立跨教研室的专业联合指导委员会,成员5-7人。
设组长1人,副组长2人。
组长和副组长由具有导师资格的教师担任。
2、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指导和协调培养方案的修订、导师配备,专业课落实、论文选题、中期检查、论文答辩评审等主要环节的工作。
3、各专业领域可成立5-7人的指导小组,成员主要是研究生导师,可吸收具备指导能力的中青年教师参加。
指导小组应对研究生的选题和论文集体把关,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硕士研究生在入学一个月内,由导师和研究生共同研究制订个人培养计划,经教研室批准后报学院备案。
5、课程学习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实验、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实践环节,安排多种实践教学。
六、学位论文与学位授予(一)论文工作修满规定的学分后方可进入撰写学位论文阶段。
论文的选题须紧密结合体育教学(教育)、运动训练和社会体育指导的工作需要,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报告、典型案例分析、大型体育活动实施方案等。
1、研究生一般应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在校内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和校外实践的基础上完成论文开题工作,确定论文工作计划。
开题报告书的格式与内容按照《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模板》中的要求执行。
2、研究生在开题前,应完成与题目相关的有较大信息量的文献综述。
3、论文开题工作由所在教研室负责组织,主管领导和研究生工作秘书进行检查督促。
开题结束后将开题报告书及《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开题报告审核表》交学院研究生管理办公室备案。
4、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承担的与自己专业领域相关的科研项目(课题),但论文工作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
5、第五学期第九周前后进行论文中期检查,论文中期检查不合格者须延期半年或一年申请学位。
6、提交的学位论文经学校查重合格后,进行校内外专家“双盲”评审,评审通过者应根据专家的修改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修改。
评审未通过者须修改半年或一年后重新提交,再次进行“双盲”评审,评审通过后方可申请答辩。
7、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至少有一名与本领域相关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
8、硕士学位论文的格式规范按照《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执行。
研究生的论文开题报告、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等环节按照《河南师范大学研究生工作手册》中的有关规定办理。
(二)学位授予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取得规定学分,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院和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授予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办体育硕士学位证书,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表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课程简介课程编号:11_******** 课程名称:体育课程导论总学时:54 学分:3开课单位:体育学院开设学期:Ⅰ授课教师: 霍军教学目的: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体育课程原理、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相关内容,掌握体育课程分析方法,提高分析驾驭体育课程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合理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教学规律,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能力,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高广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体育思想的历史沉浮第一节:古代人文主义体育思想一、古希腊:以理性塑造身体二、文艺复兴:追随别人的人将一无所有第二节: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一、卢梭:把儿童当儿童看待二、夸美纽斯:心灵支配身体三、裴斯特洛齐:身体要素的自我发展四、古兹姆茨:身体运动的教育五、斯宾塞:自然推动的游戏六、高尔霍费尔:自然的运动第三节:训练主义体育思想一、洛克:要忍耐磨练、养成习惯二、欧洲体操制度三、斯皮斯的运动铸型教育第四节:竞技运动的学校化一、阿诺德主义二、肌肉基督教:竞技游戏的合理化第二章:现代体育课程分类及其价值定位第一节:新体育课程的诞生第二节:以功能为本的体育课程一、体能主义课程二、社会发展课程第三节:以个性解放为本位的体育课程一、人本主义体育课程二、托普拉斯课程第四节:以运动内在价值为本位的体育课程一、运动教育课程二、竞技教育课程第三章:体育课程的基本问题第一节:课程与课程改革一、课程的定义二、课程改革与教学改革三、课程改革的机遇与挑战第二节:体育学科的性质与特征一、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二、普通学校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特征三、体育课程与竞技运动四、体质与技术第四章:体育课程理论的发展动态第一节:体育课程改革引发的反思一、历史的呼唤二、思想的波澜第二节:主体性体育及发展动态第三节:目标——过程导向及发展动态一、目标的整合二、目标——过程双向模式第四节:科学人文主义及其发展动态第五节:课程模式构建及其发展动态一、教学模式与课程模式二、课程模式的设计思路三、课程模式多元化第五章:体育课程目标第一节:体育课程目标的层次结构一、课程目标的纵向层次二、课程目标的横向层次第二节:体育课程目标的导向及分歧一、行为目标及其导向二、生成性目标及其导向三、表现性目标及其导向四、体育课程目标及其导向第三节:体育课程目标的依据一、体育课程总体目标的依据二、体育课程具体目标的依据第六章:体育课程内容第一节:体育课程内容的变化一、指导性计划与指令性计划二、法定约束力与灵活性三、体育课程内容的适应性第二节:体育课程内容的源泉一、学科价值取向的内容体系二、社会价值取向的内容体系三、以儿童为本位的课程第三节:新世纪体育课程内容的演变一、体育课程内容的自主构建二、国家课程的校本开发第四节:体育课程内容的新体系一、体育课程内容拓展的可能性二、体育课程内容的新体系三、不同学制阶段的课程内容第七章:体育课程实施第一节:体育课程制度化的功与过一、自然主义体育向制度化的转化二、制度化课程的源泉与缺陷三、传统与现代的理性选择第二节:体育课程实施的操作理念一、体育课程的类型二、体育课程的结构三、体育课程模式的设计四、体育课程的组织实施第八章:体育课程评价第一节:体育课程评价的内容与功能一、体育课程评价的内容二、体育课程评价的功能第二节: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与类型第三节:课程评价的模式一、目标达成模式二、目标游离模式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教材:邹玉玲,史曙生,顾渊彦,《体育课程导论》.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7主要参考书目:1. 王健.《体育原理导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杨文轩.《体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于素梅.《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4.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5.毛振明.《体育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课程编号: 11_******** 课程名称:体育教材教法总学时: 54 学分:3开课单位:体育学院开设学期:Ⅰ授课教师: 李柳教学目的:通过本门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体育教材,合理有效的选择体育教材,掌握教材分析方法,提高分析驾驭教材的能力,在教学中合理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教学规律,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能力,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创造新法的精神,学习和研究体育教材教法,以提高广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介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教材,依据人体动作发展的规律,结合体育教学目标系统地介绍了有关的体育教材教法,具体内容包括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教学;青少年身心发展及保健方法;有关田径、体操、球类、武术、游泳、滑冰与轮滑、游戏、舞蹈、民间体育以及身体素质与能力的发展等各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