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摘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工作理念,是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需要;是建立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的需要;是对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变革的需要。
因此,我认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是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教学管理中就是要以学生为本,要求管理者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一切要从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出发,真正代表学生的利益,为学生服务。
本文首先分析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然后探讨了现行高校学生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阐述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坚持“以学生为本”思想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贯彻“以学生为本”思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高校;学生管理;自我管理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竞争的时代,所有的竞争都归结于人才的竞争,人及其知识能力真正成为社会运作的主体和核心,成为全社会的第一资本和创造生产力的第一资源[1]。
因此,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等各种素质综合发展的人才,成为现代高校的教育目标和责任。
学校的教育和管理越发注重挖掘人的潜力和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现在的大学生是一个生理、心理基本成熟,人生观、社会观逐步形成,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自觉性的成人群体,学习压力较大,追求功利,要求学习的内容“有用”,但是有时会显得学习的目标不够明确[2]。
现代教育的特征和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要求作为学生管理者必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把学生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做好管理育人工作。
1、“以人为本”的内涵。
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主体性、能动性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因此,要从社会性的角度去激发人的首创精神,并最终为人类服务。
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核,就是要充分认识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首创性。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观,归根到底就是要突出人的发展,以人为基础、以人为前提、以人为动力、以人为目的[3]。
这就要求:首先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千方百计地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
其次要尊重人的需要,把人当作人,凡是涉及到人性展示的方面,都是值得理解和尊重的。
再次要肯定人的价值,一切为人的发展服务,想方设法实现人的更大价值。
“以人为本”具体运用到高校学生管理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即要确立学生在高校中的主体地位,坚持依靠学生办学校,以为学生成才服务作为办学宗旨,切实保障学生的利益,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现行高校学生管理体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学生管理体制面临新考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原来单一的教育体制日益僵化、教育和管理理念渐趋落后,已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发展的要求。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的扩招,使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与日俱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一系列改变。
譬如: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已经完全自主择业,困难学生的资助由原来的发放助学金、困难补助向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勤工助学、社会资助转变。
就拿去年来说吧!我校的许多贫困大学生获得了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补贴······这一系列的转变都需要有新的、系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方法来保证实施,而目前与之相适应的机制和办法尚未完全在普通高校范围内形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有的学生教育管理的单一模式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需增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改革原来的管理模式,建立起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以学生为本的管理体制。
(2)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传统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新问题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互联网对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网络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乃至语言习惯。
对学生管理工作而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和领域,对加强和改进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条件;一方面也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使高校教育者所要传达的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作用的发挥;其次,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网络成为有害信息的滋生、蔓延地,污染了学生思想教育的环境,使得大学生难以辨别和抵御,有的上当受骗,有的甚至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3)学分制和弹性学分制的实施使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变革。
目前,全国范围内许多高校已普遍实行了学分制。
在学分制下,学生管理打破了学年制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班级观念淡化,形成了以课程为纽带的多变的听课群,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可以在一起学习,学生管理工作不再局限于本专业的学生,同时还要管理其他专业甚至其他学校的学生。
而且还要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定向学习变为自主选择的学习,学生管理工作由学年制下的指令性管理变为指导性管理。
拿我来说吧!今年我所修的《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这门课,就与法学专业的学生一块儿上课,也就是说现在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同一个教室里上课。
我们学院也实行了学分制,除了课外8学分以外,每人还必须修满174学分,方可毕业。
因此,基于以上的种种情况,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寻找和构建新的“平台”。
3、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本”思想的必要性。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一脉相承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当人们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之后,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就被凸显出来了,“以人为本”顺理成章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本质[4]。
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作为未来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是学生,这种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对一群生理已成熟但思想尚未完全成熟的人的管理,同时也是对一群还未自立、仍处于学习阶段的学生的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更为重要和必要。
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和管理,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是实现高校培养目标的需要。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活动,是培养活生生的、能动的、个性化的全面发展的学生。
高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劳动者和接班人的孵化器,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是高校的主要任务。
要实现高校培养目标,关键是要抓好学风建设,因为学风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的高低,学生能否就业等切身利益。
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和素质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积极进取、敢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并把就业教育融入整个教育过程中,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推荐工作,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2)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是建立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的需要。
我认为: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应是等级森严的上下级关系,应该是平等、互尊互敬的关系。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主体性德育是主体教育思想在德育领域中的具体化,是指在德育活动过程中要充分尊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以促进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5]。
它要求教育者按照社会道德规范要求和个体道德发展要求,让学生学会自主地进行道德选择,成为和谐、全面发展的人。
为此,在学生管理中必须开展一些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喜闻乐见的活动。
比如说,我们学院经常开展一些朗诵比赛、知识抢答赛、篮球比赛、辩论赛等活动,这些活动使学生真正投入到交流、对话、讨论中来,使他们从中受到启发。
坚持师生平等,要坚持双向互动性原则,克服管理者独占性和霸权性倾向。
在“对话”理念的支配下,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应感到自己是接受教育。
(3)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对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变革的需要。
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的饿不合理性在于它所主张的以服从、整齐划一为特征的管理价值取向与教育的本质相矛盾。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强调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过去那种把学生置于从属地位,对学生实施“严加管教”的“家长”式的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积极性的主动性。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管理作为一种完全服务于人的手段,对学生进行道德和心理关怀。
“所谓道德关怀,就是道德教育者从关怀出发,使道德教育真正达到促进道德接受者的和谐发展”[6]。
它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从偏重于空洞说向道德关怀转变,从功利驱使向培养学生自觉转变等等。
心理关怀就是关心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群体不断壮大,在校大学生在在生活、学习上的问题也屡屡出现。
比如说:因期望过高,理想追求受阻,学习成绩不尽人意;人际关系不协调等使学生产生心理挫折,从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比如说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咨询等活动,让学生表达自己压抑的情感,再经过心理专家的教育和帮助,从而可以让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
4、贯彻“以学生为本”思想的有效途径。
(1)转变管理理念,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在现代学生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而不应该是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主体性教育,主张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帮助学生创造乐观、自信、朝气蓬勃的人生。
这就要求学校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的发展与需求放在核心位置上,积极主动地启发和诱导学生的自觉主动性,提高自我意识。
教育要探索学生的个性,提倡教育的针对性,做好因材施教的工作,使学生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7]。
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2)强化服务意识,转变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角色认知。
要认识到学生管理不仅是对人的管理,更是对人的培养,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坚持“教育、管理、服务”三结合的原则,管理的过程就是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过程,做好每一项工作都是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成才发展提供服务,也是从不同角度营造和创造促进学生成才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可以说,学生最需要的“服务”是为他们的全面素质提高和个性自由创造一个激励的环境和良好的条件。
(3)加强对学生的情感管理。
我认为加强对学生的情感管理首先应要晓之以理。
学生管理者应善于利用科学的道理和有说服力的典型事例,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由事入理、由浅入深地向他们讲清道理,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
其次要动之以情,以情感人。
具体表现是:思想上热情地关心学生的进步,学习上细心地指导学生,生活上热心地照顾学生,遇到困难能耐心地帮助学生。
第三、要科学地处理好“情”与“理”的辨证关系,既不要“有情无理”也不要“以情代理”,而是要情理有机地结合,作到情中有理、理中含情,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