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学生发展为本

论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山七中心学校韦凤鸣摘要:教育理念指引着教育的发展方向,对于教育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

当前我国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作为一线的教师需要了解和把握这一理念的深刻内涵、历史依据和科学依据,并在教学实践中从改变教学观念、设置多元的教学目标、注重过程评价等方面来贯彻这一理念。

关键词:以学生发展为本内涵理论依据贯彻实施前言教育理念是人们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教育发展的指向性的理性认识。

①同时它又反过来作为指导思想指导着教育实践,决定着教育实践的价值取向和前进方向。

如果说学校、教学设施、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物质保障,那么教育理念就是教育事业的精神支柱,甚至教育理念这一精神支柱比学校、教学设施等物质条件更加重要。

因为教育理念直接决定着教育实践的发展方向,教育理念先进、合适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高低。

因此教育理念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不言而喻的重大的意义。

当前我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参考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虽然这一教育理念被广泛宣传,已经“深入人心”,但如果不能把握这一理念的确切涵义,了解这一理念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理解这一理念提出的科学依据,这一教育理念只能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不能变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实际行动。

因此本文首先介绍该理念基本涵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提出的的科学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贯彻这一理念。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基本涵义以学生发展为本, 即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价值取向,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及以学生发展为基础。

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这就需要深刻把握发展的基本含义。

首先学生的发展是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

在21 世纪的教育模式中, 每一位公民每一位学生都应成功发展。

新西兰的戈登·德莱顿和美国的珍妮特沃斯在他们合著的《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指出: 要“像①蔡克勇.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要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改革[J].教学研究,2000,(3).规划商业一样成功地规划教育”, 教育要“为每个人设计通向成功而非失败的计划”。

并且认为:“在世界上任何地区的任何商业中, 次品率达到20%都将被认为是一种经济上的灾难。

只有学校这样的组织才把这种结果认为是成功的。

”②不要说20%,现代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 学校1%产次品率, 对这1%的家庭都是100%的失败、失望与失落。

再者, 我国推行的是全民九年义务教育, 每一名适龄儿童都必须入学, 机会均等, 资源共享, 入学后都应得到成功发展。

其次,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其智力的片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现行教育方针将其确定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 则是全面发展。

而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 大多数学生是片面发展。

认知与品德、情感相脱离, 有才无德;动脑与动手能力相分割, 也就是马克思指出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对立;学校教育与社区进步相脱节,封闭式的教育难免培养出“书呆子”。

教育以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为本, 要开齐学科, 上满课时, 配全教师, 选足教材, 用活教法。

社会是新活的, 教材是呆板的, 为了弥补教材的不足, 要有理、有序、有效地引导学生到社区中学习新科技、新事物, 吸纳新信息。

课堂教学中不仅传递知识, 而且更要注重情感、品德、能力诸多素质的培养。

再次,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部学生同一个模式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 个体的人所具有的个性自由发展是建立在群体的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个性发展表现为人的自主性、独特性与劳动创造性。

我们理解, 新时期学生的个性发展表现之一为特长发展, 与素质教育建特色学校的构思是一致的。

从现代化教育目标上讲, 让学生个性充分发展, 在打好基础前提下, 有特长在身。

全员全面全程发展并不是平均发展, 学生不能培养成同一模式同一尺度同一质量的“标准件”, 他们思维速度有快慢, 情商指数有高低, 智能程度有差异, 正如著名教育家吕型伟教授指出的那样:“人人有才, 人无全才, 扬长避短, 人人成才”, 要“发展个性, 开发潜能, 提高素质” , 教师要“因人施教”。

在学习上, 允许学生某些方面落后,更鼓励他们某些专长冒尖。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也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 每个人都应当看到自己的优势与长处, 达到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

②戈登·德莱顿, 珍妮特沃斯著顾瑞荣译.学习的革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最后,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而不是只局限在学校当前的发展。

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大量的新知识产生。

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在学校里掌握的知识将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这就要求人们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将学习贯穿人的一生。

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育就不能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只关注学生当前的。

发展还更应该传授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萌芽产生于14世纪欧洲的人文主义思想。

在人文主义思想产生以前,欧洲经历漫长的黑暗的中世纪。

在中世纪时期,整个欧洲在教会势力的控制下,教育也主要是教会教育。

教会教育把人都看成是带有原罪的,因此应该控制人的欲望,使人的肉体受到折磨。

完全无视人的价值,更谈不上人的发展。

直到14世纪在意大利北部出现了工场手工业,这些手工业劳动者是最初的资产阶级的代表者。

他们反对教会完全否定人的价值,否定人的现实的生活的做法。

由此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者歌颂赞扬人的价值与尊严,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肯定现实生活的价值和尘世的享乐。

人文主义教育在培养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

可以说人文主义第一次提出要重视人的价值,尊重儿童的个性。

18 世纪法国的卢梭就提出了“自然教育”的理论, 反对封建统治束缚儿童内部能力与感觉器官的自然顺序, 不加干涉与压制, 听任儿童自由发展。

随着资本主义的持续发展,形成了工业化的批量生产的模式。

这一模式也用到了教育上,把教育学生也看成生产产品一样,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学生,把教育看成学生被动地接受改造的过程,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性。

形成了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三中心论”的教育模式。

到了20世纪初,杜威针对传统教育“三中心论”的弊端,提出“儿童中心”论,认为教育应该“依照儿童成长的程序,是他能逐渐发展他的本能,直到他能自己教育自己为止。

”③20世纪中叶,原苏联的教育家凯洛夫在他的《教育学》中,提出“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③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理念,主张对学生进行智育、综合技术教育、德育、体育、美育(后来又加上劳动教育)的全面的教育。

在凯洛夫之后的赞可夫更加丰富了学生“发展”的内涵,指出“一般发展不仅指智力发展,而且包括情绪、意志品质、性格、集体主义的个性特征发展。

”④到了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人本主义教育试图通过挖掘人类理智与情感诸方面的整体潜力来确立人的价值。

人本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人的自我实现、完美人性的形成以及人的潜力充分发展。

进入21世纪之后,现代社会进入了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社会。

知识经济社会的特征不仅在于社会经济活动中知识信息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而且在于这些知识的人性化程度增加。

使得创新成为社会的基本活动。

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这些特征,既给个体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潜能的发挥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又要求教育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要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尤其要发展独创性。

在这种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下,我国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和人文主义的合理成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提出的科学依据中外教育学说、流派的多元融汇, 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提出, 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

主要为: ( 1) 马克思主义于人的发展学说的继承与丰富。

这一学说有两个主要的观点: 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自由发展。

马克思认为, 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人的片面发展而言, 全面发展是指人的所有才能与品质都应该和谐、充分的发展,人的脑力与体力劳动相结合。

人的一些才能与品质受到压抑、摧残, 体力与脑力劳动相分割则是片面发展。

个性自由发展则指的是个体的人所具有的个性包括特质、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的自由发展。

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坚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学说是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理论的总源头, 我们主张“以学生发展为本”, “开发潜能, 发展个性, 提高素质”, 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个性自由发展在新时期的继承与丰富。

( 2) 国外进步教育观点的启迪与汲取。

14世纪的人文主义思想。

18 世纪法国的卢梭提出了“自然教育”的理论, 反对封建统治下束缚儿童内部能力与感④]赞可夫著杜殿坤张世臣,俞翔辉,张渭城,丁酉城,叶玉华译,教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觉器官的自然顺序, 不加干涉与压制, 听任儿童自由发展。

19 世纪, 美国的杜威主张“儿童中心教育”, 即一切教育措施都应围绕儿童这个中心旋转。

20 世纪50 年代,奥地利哲学家布贝尔与美国教育家尼勒等人提出了“存在主义教育”的观点, 他们认为个人是万物的中心, 教育应以个人的“自我完成”和“主观性”作为出发点。

另外, 还有现代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等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一些观点也或多或少地给我们一些启迪, 在批判地汲取的原则下, 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论框架更加坚实。

四、在教学中努力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这一理念的落实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教学经验和智慧,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来实现。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负责教, 学生负责学, 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

老师是课堂的主宰,是知识的传播者。

这种观念和模式显然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对现代教师的角色作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 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

”⑤为什么要转变教师的角色呢?首先, 在过去的教学中, 我们常常看到教师为了急于获得知识的结果, 用简单的方式, 或似是引导实为灌输的方法, 让学生沿着教师设计的问题通道到达知识的彼岸, 用牺牲学生的思维强度来获取所谓的教学效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