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可贵的沉默教学案例

可贵的沉默教学案例

以生为本爱的教育——《可贵的沉默》教学案例与反思《可贵的沉默》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上课时,老师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爸爸妈妈都知道孩子的生日并向孩子们祝贺,但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孩子只有几个,而没有一个孩子为爸爸妈妈祝贺生日。

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孩子们懂得了怎样去爱自己的父母和关心别人。

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在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水平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孩子人文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爱,让学生懂得回报爱。

《可贵的沉默》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的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逐步回到热闹。

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实行细致、生动地描述从而再现场景,是本课一个突出的特点。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受到关心父母、回报父母之爱的教育,学会关心别人;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培养语感;同时为综合性实践活动的展开奠定基础。

上课伊始,我设计了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小问题:师:孩子们,你的爸爸妈妈给你们洗过脚吗?生:洗过的,当然洗过了。

(孩子们七嘴八舌。

他们也许不太明白老师为什么会突然问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问题,一双双眼睛里写满了疑惑。

)师:很好。

老师想知道,你们有谁给父母洗过脚呢?我话锋一转,又提出了我的问题。

(沉默。

教室里出现了我所预料到的沉默,孩子们一个个低着头,脸上写满了羞愧。

)师:现在就请大家拿出纸笔,把你此刻心里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短时间的准备之后,孩子们开始默默地以手写心。

一会儿,就陆续有几位同学举手示意我写完了,还有的孩子已经站了起来,急于交流自己的作品,待同学们基本上完成之后,我让他们把这个份作业暂放一边,请他们打开课本开始通读课文。

片段二:品词析句,回报爱中心发言人:我是第一发言人,我交流“沉默时”孩子们神态、动作的句子,体会此刻他们的心理活动。

请大家跟我读相关段落。

我的体会是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我觉得他们的心里正在想着老师的问题。

生1:这里面有一个词语“寂然无声”,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你能用一个词替换吗?生2:这个词是很安静的意思,能够换成“鸦雀无声”。

生3:你理解的很准确,给你们小组加一分。

师:同学们沉默了,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教室里静悄悄的。

这是为什么呢?”生1:应该是没有反应过来,课文中的老师问得太突然了。

生2:我觉得应该是羞愧吧,因为后面还有一句“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沉默”就是长时间的不说话,是长时间,不可能反应不过来,因为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所以羞愧地沉默着。

生3:同意!对,是羞愧!中心发言人:刚才的几位同学谈出了自己的理解,这样吧,我们把表现沉默之时的13、14自然段再读一读,看看是不是还能有点别的收获。

生1:我有了新发现,14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请大家注意:“刚才追逐我的目光,此刻全躲开了”,这就说明他们心虚了,他们不是为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而羞愧,他们在为自己以前没有给你母祝贺生日而羞愧!生2:对,还有内疚!中心发言人:能够带着这样的感情读一读吗?(孩子们认真的读着,他们在读中努力地表现一份内疚与心虚。

)师:你觉得此刻他们心里会想些什么呢?生1:他们在想父母的生日到底是哪一天呢?生2:他们还会想下一次我可千万别忘了给爸爸妈妈祝贺生日。

生3:他们还会想我怎么从来没想到要给爸爸妈妈祝贺生日呢?……(对他们的答案给予肯定之后,我让孩子们拿出刚才的习作练习再读一读。

)生1:妈妈为我洗过那么多次脚,为我付出了那么多,不过我回报给妈妈的却太少了……生2:亲爱的妈妈呀,你为了我的成长呕心沥血,可我有时还跟您怄气,妈妈,您能原谅不懂事的女儿吗?生3:妈妈这样疼我、爱我,我拿什么回报给妈妈呢?……生4:老师,我知道了,课文里的孩子心里想的和我们刚才的心情是一样的。

师:那好,带着这样的心情我们再来读这两段文字,看谁读得最好。

这个次,孩子们读出了真情实感,这个次,他们是在用心灵去感悟,用心灵去朗读,他们的神情、他们的声音里,都有一份深情在轻轻流淌……片段三:联系生活,表达爱中心发言人:请同学们再一次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这节课孩子们学会了什么?生1:懂事了!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生2:会体贴人了!……师:手指课题,齐读课题,知道这堂课的‘沉默’可贵在哪儿吗?生1:孩子们懂得了要爱父母。

生2:我们要懂得感恩,懂得回报父母的爱。

生3:我们要从现在开始,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少让他们操心。

师:你此刻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呢?生1:我要知道父母的生日,父母过生日时,用自己的零花钱给父母买礼物。

生2:我今晚要给父母拿拖鞋,端水,给他们洗脚。

生3:从现在起,我要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让父母高兴。

生4:我以后不但要向爸爸妈妈祝贺生日,而且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帮父母做饭、洗碗、扫地,做家务。

生5:我们的父母为我们付出整整十年的辛劳,他们无怨无悔,为了孩子,他们甘于奉献,我不禁想起了那首歌:“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样三鲜馅儿,有人她给你包…………师:是啊,只要你有这样的一份心,哪怕仅仅一杯热气腾腾的茶,仅仅递给父母一双拖鞋,仅仅你亲手制作的小卡,或是一句关心的话……不管是多么稚拙的礼物,父母也会觉得开心,觉得幸福!来吧,一起把我们心底里的那句话喊出来吧:爸爸妈妈,我爱您!教学反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情趣。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阅读教学美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

《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是一篇“爱”的教育。

“爱”至始至终贯穿于其中。

我以“感受父母之爱──回报父母之爱”为主线,设计了教学三步曲:模拟情境,感受爱;品词析句,回报爱;联系生活,表达爱;这些设计是为了拔动学生爱的心弦,使真爱渗透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将爱实行到底。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感受爱“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琵琶女在演奏之前就已经把自己的情感融入音乐的氛围之中,也正因如此,她的演奏才格外的打动人心。

一堂好的语文课亦是如此,老师在进入课文正题之前,就应该用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氛围之中,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学习状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设计得好,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够迅速拉近学生与教师、文本之间的距离,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这堂课一开始我就特意制造了一份沉默,在孩子心灵上引起了一圈圈的涟漪:“孩子们,你的爸爸妈妈给你们洗过脚吗?”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司空见惯的问题,很兴奋的答道“洗过。

”老师接着问:“你们有谁给父母洗过脚呢?”孩子们有的摇摇头,有的沉默了,我的意图达到了,就让他们拿出笔,写出此时心里的想法,孩子们默默地以手写心,为下文的学习巧妙的做好铺垫。

让学生在新课伊始即入情入境,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与课文产生共鸣,从而理解、感悟语言文字,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沉默是金总关情——回报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这是我们课改中经常提到的一句教育理念,但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上老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必须善于驾驭学生的主动性并使学生从中得到更大的收获。

今天这节课让我感受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持续闪烁,很大一个原因就在于我为学生创设了安全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了他们。

如在交流“同学们为什么沉默时”,有同学举手想回答却又答不出来,我并没去指责他,也没有不理他,而是耐心地请其它同学帮帮他,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说:“我愿协助他”,先听别人说,受到启发,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既保全了自尊,也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动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为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积极尝试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协助者、促动者。

孩子们为什么会沉默?为什么这片沉默给了老师很大的享受?为什么用“可贵的沉默”作课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即时地获取课堂生成的信息,紧紧围绕本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激励评价、适时引导,合理取舍,从而构筑起活而有序的课堂。

依据新课程标准,针对本课重点我设计了朗读,重点赏析,发散延伸等形式对文章做了整体感知,让学生充分经历前置学习---小组交流---班级展示的过程,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后明白了,沉默前的热闹是爸爸妈妈给他们过生日,他们感受到了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知错了,反省了自己,只知道被爱而没想到回报,沉默中思索应该怎样回报父母的爱;在沉默中,孩子们懂得了接受爱的同时还要回报爱的道理;而沉默后的热闹是孩子们懂得了不但要感受父母的爱,更重要的是回报父母的爱。

孩子们的沉默是什么样的?沉默中孩子在想些什么?沉默前的“热闹”和沉默后的“热闹”到底有什么不一样?这个系列问题我们实行了班级展示重点学习,在处理这个部分教学时,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通过中心主持人的发言、生生争论、师生对话,通过度析词句、反复朗读,让孩子的情感体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与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相联系,孩子的心灵掀起狂涛巨澜,这样教学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大爱无边未了情——表达爱好的教学一定要走进学生的心灵,而所谓走进学生心灵就是要行成“三个共鸣”:让学生真切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课文文本产生共鸣;教师的引导和感情与学生形成和谐交流,师生产生共鸣;充分调动学生共性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学生的感情产生共鸣。

实现了三个共鸣,学生才能真正动起来,才能在体验、合作、感悟中“获得”,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今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生活中得到了来自父母、亲人太多的爱,不过,他们不懂得回报,觉得得到的爱是别人应该给予他的,是很正常的,所以在《可贵的沉默》这篇课文中我要通过这节课告诉孩子们,要学会理解和关爱。

在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畅谈“怎样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的爱”,从而懂得关心父母,回报父母。

老师用激情的结束语将孩子吗的情感推入了高潮:同学们,爱是永恒的,爱也是相互的,父母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应该爱自己的父母。

希望同学们都能用自己的行动去回报父母,那样,你会发现自己更快乐!孩子们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都要回报爱、付出爱,真正感悟到了爱的真谛,真正使语文回归生活,体现语文学科的综合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