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数学——反比例函数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附详细答案

中考数学——反比例函数的综合压轴题专题复习附详细答案


【解析】【分析】(1)先判断出 a=﹣b,即可得出 AB=2a,再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 得出结论;(2)利用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建立方程求解即可得出结论;(3)先判断出
直线 CD 和函数 y1= (x>0)必有交点,根据点 A 的坐标确定出点 C,F 的坐标,进而得 出 FC,再判断 FC 与 2 的大小即可.
∴ ab<0,a﹣b≠0,
∵ a+b≠0,
∴ 1=

∴ ab=3(舍)或 ab=﹣3,
即:ab 的值为﹣3;
(3)解:对大于或等于 3 的任意实数 a,CD 边与函数 y1= (x>0)的图象都有交点. 理由:如图, ∵ a≥3,AC=2, ∴ 直线 CD 在 y 轴右侧且平行于 y 轴,
∴ 直线 CD 一定与函数 y1= (x>0)的图象有交点, ∵ 四边形 ACDE 是边长为 2 的正方形,且点 D 在点 A(a, )的左上方,
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直线 AB 与 x 轴交于点 B、与 y 轴交于点 A,与反比例函
数 y= 的图象在第二象限交于 C,CE⊥x 轴,垂足为点 E,tan∠ ABO= ,OB=4,OE=2.
(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若点 D 是反比例函数图象在第四象限内的点,过点 D 作 DF⊥y 轴,垂足为点 F,连接 OD、BF.如果 S△ BAF=4S△ DFO , 求点 D 的坐标.
∴ C(a﹣2, ),
∴ D(a﹣2, +2),
设直线 CD 与函数 y1= (x>0)相交于点 F,
∴ F(a﹣2,
),
∴ FC=
﹣=

∴ 2﹣FC=2﹣
=

∵ a≥3,
∴ a﹣2>0,a﹣3≥0,

≥0,
∴ 2﹣FC≥0,
∴ FC≤2,
∴ 点 F 在线段 CD 上,
即:对大于或等于 3 的任意实数 a,CD 边与函数 y1= (x>0)的图象都有交点.
2.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一节课 40 分钟中,学生的注意力随教师讲课的变化 而变化.开始上课时,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增强,中间有一段时间学生的注意力保持较为理 想的稳定状态,随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经过实验分析可知,学生的注意力指标数 y 随时间 x(分钟)的变化规律如下图所示(其中 AB、BC 分别为线段,CD 为双曲线的一部 分):
∴ 经过适当安排,老师能在学生注意力达到所需的状态下讲解完这道题目.
【解析】【分析】(1)根据一次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应用,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线段 AB 所
在的直线的解析式,和 C、D 所在双曲线的解析式;把 x1=5 时和
进行比较得到
y1<y2 , 得出第 30 分钟注意力更集中;(2)当 y1=36 时,得到 x1=8,当 y2=36,得到
一、反比例函数真题与模拟题分类汇编(难题易错题)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双曲线:y= (x>0)分别与直线 OA:y=x 和直线 AB:y=﹣
x+10,交于 C,D 两点,并且 OC=3BD. (1)求出双曲线的解析式; (2)连结 CD,求四边形 OCDB 的面积. 【答案】(1)解:过点 A、C、D 作 x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是 M、E、F,
【答案】 (1)解:矩形 OABC 中,

,E 是 BC 中点,

.
点 E 在双曲线 .
上,
.
点 F 的横坐标为 4,且在双曲线
,即点

上,
(2)解:过点 E 做
轴于 H 点,



.

.




.


.


.
【解析】【分析】(1)根据 E 点坐标求出 k 的值,而后把 F 点的横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解
解得:m=1 或 m=0(舍去)
∴ C(3,3),
∴ k=9,
∴ 双曲线 y= (x>0) (2)解:由(1)可知 D(9,1),C(3,3),B(10,0), BF=1,
∴ OE=3,EF=6,DF=1,
∴ S 四边形 OCDB=S△ OCE+S 梯形 CDFE+S△ DFB
= ×3×3+ ×(1+3)×6+ ×1×1=17, ∴ 四边形 OCDB 的面积是 17 【解析】【分析】(1)过点 A、C、D 作 x 轴的垂线,垂足分别是 M、E、F,由直线 y=x
4.如图,已知正比例函数 y=2x 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交于点 A(m,﹣2).
(1)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2)观察图象,直接写出正比例函数值大于反比例函数值时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 (3)若双曲线上点 C(2,n)沿 OA 方向平移 个单位长度得到点 B,判断四边形 OABC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1)开始上课后第五分钟时与第三十分钟时相比较,何时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 (2)一道数学竞赛题,需要讲 19 分钟,为了效果较好,要求学生的注意力指标数最低达 到 36,那么经过适当安排,老师能否在学生注意力达到所需的状态下讲解完这道题目? 【答案】(1)解:设线段 AB 所在的直线的解析式为 y1=k1x+20, 把 B(10,40)代入得,k1=2, ∴ y1=2x+20.
∵ A(﹣1,﹣2),∴

由题意知:CB∥ OA 且 CB= ,∴ CB=OA。 ∴ 四边形 OABC 是平行四边形。
∵ C(2,n)在
上,∴
。∴ C(2,1)。

。∴ OC=OA。
∴ 平行四边形 OABC 是菱形。
【解析】【分析】(1)设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k>0),然后根据条件求出 A 点
坐标,再求出 k 的值,进而求出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直接由图象得出正比例函数值 大于反比例函数值时自变量 x 的取值范围;(3)首先求出 OA 的长度,结合题意 CB∥ OA
∴ CM= ,CN= .
∴ MN= ﹣ = .
同理 PM=m﹣ = .
∴ S△ PMN= MN•PM= ∵ 1≤S△ PMN≤2,
∴ 1≤ ≤2. ∴ 4≤k≤8,
解法二:如图 3,
依题意可知双曲线
的“半双曲线”为

设点 M 的横坐标为 m,则点 M 坐标为(m, ),点 N 坐标为(m, ),
∴ 点 N 为 MC 的中点,同理点 P 为 MD 的中点. 连接 OM,
(3)如图 2,已知点 M 是双曲线 y= (k>0)在第一象限内任意一点,过点 M 与 y 轴 平行的直线交双曲线 y= 的“半双曲线”于点 N,过点 M 与 x 轴平行的直线交双曲线 y= 的“半双曲线”于点 P,若△ MNP 的面积记为 S△ MNP , 且 1≤S△ MNP≤2,求 k 的取值范围.


∴ △ PMN∽ △ OCM.


∵ S△ OCM=k,
∴ S△ PMN= . ∵ 1≤S△ PMN≤2,
∴ 1≤ ≤2. ∴ 4≤k≤8. 【解析】【解答】解:(1)由“倍双曲线”的定义
∴ 双曲线 y= ,的“倍双曲线”是 y= ;
双曲线 y= 的“半双曲线”是 y= .
故答案为 y= ,y= ; 【分析】(1)直接利用“倍双曲线”的定义即可;(2)利用双曲线的性质即可;(3)先利 用双曲线上的点设出 M 的横坐标,进而表示出 M,N 的坐标;方法一、用三角形的面积公 式建立不等式即可得出结论;方法二、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出△ PMN 的面积,进而建 立不等式即可得出结论.
,解得 CE=3,
∴ 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 y=﹣
(2)解:设 D(x,﹣ ), ∵ D 在第四象限, ∴ DF=x,OF= ,
设 C、D 所在双曲线的解析式为 y2= , 把 C(25,40)代入得,k2=1000,
∴ 当 x1=5 时,y1=2×5+20=30,


∴ y1<y2 ∴ 第 30 分钟注意力更集中.
(2)解:令 y1=36,
∴ 36=2x+20, ∴ x1=8 令 y2=36,



∵ 27.8﹣8=19.8>19,
(3)若动点 D 在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第四象限上运动,当线段 DC 与线段 DB 之差达到最大 时,求点 D 的坐标.
【答案】(1)解:∵ tan∠ ABO= ,
∴ = ,且 OB=4, ∴ OA=2, ∵ CE⊥x 轴,即 CE∥ AO, ∴ △ AOB∽ △ CEB,
∴ = ,即 = ∴ C(﹣2,3), ∴ m=﹣2×3=﹣6,
和 y=﹣x+10 可知∠ AOB=∠ ABO=45°,证明△ CEO∽ △ DEB,从而可知 = =3,然后设设 D(10﹣m,m),其中 m>0,从而可知 C 的坐标为(3m,3m),利用 C、D 在反比例函 数图象上列出方程即可求出 m 的值.(2)求分别求出△ OCE、△ DFB△ 、梯形 CDFE 的面 积即可求出答案.
, 由 27.8﹣8=19.8>19,所以经过适当安排,老师能在学生注意力达到所需的
状态下讲解完这道题目.
3.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点 A、B 分别在函数 y1= (x>0)与 y2=﹣ (x<0)的图象 上,A、B 的横坐标分别为 a、b.
(1)若 AB∥ x 轴,求△ OAB 的面积; (2)若△ OAB 是以 AB 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且 a+b≠0,求 ab 的值; (3)作边长为 2 的正方形 ACDE,使 AC∥ x 轴,点 D 在点 A 的左上方,那么,对大于或等
∴ OA2=a2+( )2 , OB2=b2+(﹣ )2 , ∵ △ OAB 是以 AB 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 ∴ OA=OB, ∴ OA2=OB2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