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 生态经济系统与生态经济学基本原理

第四章 生态经济系统与生态经济学基本原理

第四章生态经济系统与生态经济学基本原理第一节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一、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物质能量和功能关系1.物质关系(1)自然物流主要有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小循环和地球化学循环。

前者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周期性循环,主要通过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存留和归还来实现。

一般来说,这种循环的范围小,流速快,周期短。

后者范围大,周期长,影响面广。

(2)经济物流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物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消费过程中的物流。

(3)自然物流与经济物流的相互转化最初主要是在农业和采掘业的生产过程中,自然物流与劳动的结合使其开始转化为经济物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以及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终了,全部经济物流又先后不断地转化为自然物流。

两种物流相互贯通,成为同一线性转化过程的不同环节,且这些环节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以维持和促进人类社会经济秩序的完善和发展(如图)。

自然物流是经济物流的基础,表现为自然物流是经济物流的来源和归宿。

经济物流又可反馈作用于自然物流以促进其高速转化和物质积累。

(4)生态经济系统中的物质平衡关系A≡W;A≡B+W1+r1-R;B≡C+W2+r2;C≡W3+r32.能量关系(1)自然能流包括太阳能(以及与太阳能流有关的生物能、矿物能、水能、风能等)、地热能、潮汐能等。

食物链、食物网是生命系统能量的主要通道;大气循环、水循环、地质活动等则是非生命系统自然能流的主要表现形式。

(2)经济能流生态食物链、生产链、流通链等是经济能流的主要通道。

(3)自然能流和经济能流的相互转化 a.自然能流向经济能流的转化太阳能:农林牧渔业是自然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过程的接口,是自然能流向经济能流转化的生物渠道。

采掘业开采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电力行业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发电,是自然能流向经济能流转化的工业渠道。

其他:地球内能如核能、地热能等的利用;引力能如潮汐能的利用。

b.经济能流向自然能流的转化经济能流大部分以热耗散的形式退出经济活动,向自然能流转化。

经济能流也可以反馈能的方式“转化”为自然能流(如煤炭开采、作物种植等)。

(4)生态经济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的,能量在流动的过程中逐渐降阶,且很少有能量多级利用的情况。

3.功能关系 生态系统服务;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反馈。

二、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自然物理系统(即生态系统之非生物环境,主要由地球表面圈层组成)、自然生命系统以及人类经济系统之间密切的物质能量关系使三者组成一个更大的生态经济系统,其中前面两种系统即组成我们一般意义上的生态系统(如图)。

人类经过漫长的进化逐渐从自然生态系统获得相对独立的地位,形成一个庞大的对自然生命系统和自然物理系统都有重大影响的人类经济系统。

但无论就其起源还是就系统间的物质能量的制约关系,人类经济系统都只能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关系定位:生态系统是经济系统的基础,经济系统是生态系统的子系统。

自然物理系统和自然生命系统提供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基本条件。

人类经济活动可以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积极的反馈,但这种反馈必须符合生态要求,必须受到包括生态规律在内的自然规律的制约。

第二节生态经济系统的矛盾一、生态与经济矛盾的实质生态与经济的矛盾,表现为生态供给与经济需求的矛盾,是由物质能量关系的不协调导致的功能关系的不协调,其实质是生态经济再生产过程的不协调。

1.生态经济的再生产过程(1)生态再生产 自然资源再生产;自然环境再生产。

(2)人口再生产 现有劳动力再生产;后备劳动力再生产。

(3)物质再生产 生产资料再生产;消费资料再生产。

(4)精神再生产 科学技术再生产;文化再生产。

以上四种再生产过程,生态再生产是基础;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反作用于生态再生产,精神再生产决定这种反作用的形式和深度。

2.四种再生产过程的矛盾(1)人口再生产与生态再生产的矛盾; (2)物质再生产与生态再生产的矛盾; 自然生产力更新和社会生产力更新的周期。

(3)精神再生产与生态再生产的矛盾。

(4)人口、物质与精神再生产的矛盾。

二、主方程I=P×A×TI即Impact,代表环境冲击,可用不同指标表示,如CO2排放量、物质消耗总量等;A即Affluence,代表富裕度,可用人均GDP表示;P即Population,代表人口规模;T即Technology,代表技术模式,常用单位GDP所形成的环境指标表示。

例如:CO2排放=人口×(GDP/人口) ×(CO2排放/GDP)三、导致生态经济矛盾的其他原因1.分配与贫困2.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体系3.市场失灵4.政策失误5.深层原因:价值与理念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将人类置于一切事物之中心的世界观。

人是自然界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必然构成一切价值的尺度,自然及其存在物不具有内在价值而只有工具价值。

因此,一切人类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只能是,也应当是人类利益。

四、正确处理生态经济矛盾的原则1.生态经济平衡原则(1)生态经济平衡生态经济平衡是符合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经济平衡与符合自然生态系统进化发展目标的生态平衡的辩证统一,是生态经济系统各要素协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构有序、功能协调的动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经济平衡的基础,经济平衡反过来又影响生态平衡的实现。

二者的协调统一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2)生态经济平衡的实现要想实现生态经济平衡,就要在生态许可的范围内对生态系统进行改造,使其合乎经济的目的;同时还要在生态规律指导下,改造人类的生产和消费,使经济活动不危及生态的平衡。

经济平衡是人口和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中的平衡,生态平衡则Array是相对静态的平衡。

片面强调经济平衡,忽视生态平衡;或者片面强调自然生态平衡,忽视经济发展需要,都是竭力需要避免的两种错误倾向。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两类平衡的统一(如右图)。

2.生态经济效益原则生态经济效益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对立统一。

(1)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矛盾生态效益的长期性、外部性(整体性);经济效益的短期性、局部性。

(2)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生态效益是经济效益的基础。

从长远看,生态效益是最大的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的提高反过来也为提高生态效益提供条件。

第三节生态经济学的概念体系及理论框架一、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基础必须将自然生态原理与社会经济原理有机结合起来,作为政策制定的依据。

二、生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1.价值理论(1)价值定义哲学“价值”指的是客体与主体之间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关系。

“是否有价值”的问题,就是“客体能否满足价值主体的需要”的问题。

(2)传统经济学中的价值论a.劳动价值论劳动是价值源泉,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价值量。

b.生产费用论生产要素是价值源泉,工资、利息、地租收入是对生产要素耗费的补偿,它们构成生产费用,并决定商品价值。

c.效用价值论效用和稀缺是价值的源泉,边际效用是价值量的尺度。

d.均衡价格论只谈价格,不谈价值。

(3)环境与资源的价值(曾贤刚,马中)TEV=UV+NUV=DUV+IUV+OV+NUV上式中,TEV为总经济价值;UV为使用价值。

DUV:直接使用价值,是由环境资源对目前的生产或消费的直接贡献来决定的。

IUV:间接使用价值,包括从环境提供的用来支持目前的生产和消费的各种功能中间接获得的效益。

OV:选择价值,同人们愿意保护环境资源以备未来之用的意向有关。

源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NUV:非使用价值,是指某些物品所具有的不依赖于人的价值。

如存在价值或内在价值。

(4)能值理论2.资本理论(1)“资本”概念的扩展产品资本或人造资本:资本资产及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

自然资本:是一定地理区域背景下的自然资源基础与生态环境状况,人类可据以获得物品和服务的供应。

如,气候与水资源、生态系统服务(含产品)、土地、矿产、地形地貌、海陆位置等。

人力资本:劳动力、知识与技能、对教育保健等方面的投资等。

社会资本:文化基础、社会关系和制度等。

(2)自然资本与人造资本之间的关系弱可持续:要求保持自然资本和人造资本的合计总价值不变。

这意味着自然资本可以安全地被人造资本所替代。

强可持续:自然资本不能够和其他形式的资本相互替代(一些自然资本形式之间——如表土和淡水——也不具有相互替代的关系),必须保持自然资本存量的价值不下降以及总的资本存量价值不降低。

因此,强可持续性包括弱可持续性,但对总资本的一个次范畴——自然资本提出了非减的额外要求。

(3)自然资本的保有与投资(4)储蓄世界银行的“真实储蓄率”:国内生产总值GDP-商品和服务的消费 = 储蓄+教育投资 = 总储蓄-产品资本的折旧 = 净储蓄-自然资源的损耗-污染损失的价值 = 真实储蓄÷GDP = 真实储蓄率3.生产理论(1)生产与生产函数a.生产内涵的扩大自然的生产过程;社会经济的生产过程。

b.生产函数c.生产的技术路线见第五章。

d.产业结构及其优化见第五章。

(2)综合生产力结构a.自然生产力植物的初级生产力与净初级生产力;动物的次级生产力与净次级生产力;分解者的还原生产力;非生物资源生产力:阳光、温度、地形、水、风、土地、矿产、海陆位置……等。

b.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者、劳动资料(主要是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c.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对立统一。

4.增长理论(见第六章)5.人口理论(见第七章)6.分配理论(见第八章)7.贸易理论(见第八章)8.消费理论(见第八章)四、生态经济的政策思路和谐是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内核。

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可被视为人类社会内部矛盾的外在表现,经济社会内部的和谐与经济、生态间的和谐是紧密相关的。

要实现和谐,就要处理好满足发展的需要与保持生态平衡的关系。

在政策设计上,目前应强调绿化已有的政策体系。

微观层面应以提高资源生产率为核心目标;宏观层面应在变革现有核算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改变原来那种盲目追求经济数量型增长的做法,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重视研究经济的质的规定性,以实现人的发展为宗旨,做到效率与公平兼顾,经济与生态兼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