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章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生态经济学有一系列的理论范畴, 结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前经济学家对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的 研究结论,对生态经济学基本理论进行总结介 绍。阐明生态经济学的若干基本理论,和目前 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讲授生态经济学 对传统经济学的反思,以及生态经济学的价值 观,从而总结出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是生态 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 综上所述,生态经济效益的评价原则,可概括为经济效益,社会 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的三统一,即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和生态 环境风险小。将它们综合在一起,便是生态经济系统的综合效益 最大。
(三) 生态经济效益的综合评价方法
• 由于生态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和综合评价目标的多重性 ,完全恰当而适用的评价方法,目前尚未问世。但是 ,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系统分析与人的 经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论,结合不同 的生态经济系统类型和问题,现代的一些评价方法和 技术,还是可以选用的。本节介绍下列三类方法:第 一类是以经济分析为特点的方法,如效益费用分析法 ,投入产出法和效益风险法;第二类是以系统分析为 特征的方法,重点介绍多目标决策分析法和动力学方 法;第三类为熵值分析法。这些评价方法的共同特点 是:理论性较强,应用范围广和比较全面综合。
(2)风险效益分析法
风险效益分析是指在生态经济系统中,自然资源开发 利用可能遭到不利后果的概率及其效益的分析。
风险效益分析的内容:一是超前风险函数的估计,即 估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概率,(它是以合理的已知概率分 析形式来描述);二是风险发生后效益的估算及对系统( 包括生态、经济、社会)产生影响的评价。
1、经济分析类方法
(1)效益——费用分析法
效益费用分析是判别和度量一个建设项目或规划对象 的经济效益和费用的一种方法。
这种评价方法是综合运用多种学科知识对经济——环 境系统进行分析的方法,其评价过程可分四个步骤:
首先确定开发项目对各种重要的环境影响; 其次,对环境影响加以量化; 第三,对这些数量变化进行估价,并以货币价值表示, 最后,才是经济分析,即用某种形式的效益——费用分析进行综 合评价。这种方法对于复杂的生态经济系统而言,目标并不单 一,而是多目标的
在直接和完全消耗系数确定后,就可应用线性分配平 衡方程组,计算出所有部门的总产品数量(当所有部门 最终产品数量已知时),或计算出所有部门的最终产品 的数量(当所有部门的总产品数量已知时)。
2、系统分析类方法
系统分析是对所有体系系统均有普通意义的科学技术,对不同类 型的生态经济系统问题,一般说,都是适用的。运筹学的一些方 法,大系统多目标决策方法,动力学的方法等,都可创造性的应 用
3、保护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使其风险最小
这是衡量生态系统结构有序或优化的原则,也是衡量生态经济综 合效益好坏的另一标志。一定的生态环境质量既是生态经济系统 的发展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保障。系统风险最小的原则, 实质上反映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可靠程度,也是生 态经济系统良性循环发展的必要条件。
2、生态与经济协调理论是经济与生态矛盾运动 的产物
在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活动中,发展经济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限 性与生态系统对自然资源供给的有限性之间,就必然会出现愈来 愈尖锐的矛盾,从而就会出现生态与经济的日趋严重的不协调。 这就必须依靠人发挥正确的主观能动作用,使生态与经济的关系 从不协调走向协调。
(1)多目标决策分析法
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多方案的复杂大系统,其 资源的开发利用,涉及生态、经济、社会、技术等方面的广阔领 域。因此,它是一个典型的大系统(可分解、协调和聚合)多目标( 不是单一目标)决策(方案多要择优)问题
概括起来,这些方法可分为三类:一是向量优化技术,或非劣解 生成技术,二是结合偏好的评价决策技术,或非交互式决策技术 ;三是结合偏好的交互式决策技术,或对话式决策技术
2、自然、社会结构合理、关系协调
这是评价一个生态经济系统结构与功能是否合理高效和生态经济 效益能否提高的另一标志.这里所指的自然,既包括自然生态环 境,又包括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社会主要是指有利于协调系统 发展的各种矛盾关系,如人与人、部门与部门、局部与整体、眼 前与长远、生产与生活、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的共生关系,目 的在于维持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
• 再从其逆向的反作用来看,人们追求生态经济效益的 具体情况(有时是片面的追求),必然会影响生态经 济平衡的状况;而生态经济平衡的状态如何,无疑也 会左右生态经济系统,以至影响它的存亡。
二、生态经济效益的概念
1、经济效益
简单地说,它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获得 的成效与所投入的耗费的比较。人们在一项经 济活动中投入一定的耗费,包括活劳动的耗费 和物化劳动的耗费,获得的经济成效越高,其 经济效益就越好;反之,其经济效益就越差。
第一节 生态经济效益理论
一、生态经济效益是生态经济学的基本理 论范畴
1、发展经济的目的是实现生态经济效益
发展经济的目的上曾出现过两个方面的错误:
• 一是单纯追求产品的产量和产值,走粗放型增长的道 路;在生产中拼资源、拼消耗,只顾经济数量上的增 长,忽视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 二是在我国长期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直至20世纪80年 代,人们不认识以至否定了生态平衡客观自然规律的 作用
1、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经济效益 问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20世纪60年代末以后 ,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生态与经济矛盾加剧,有 些并且已经给人们的经济发展造成了生态经济 灾难。这些问题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其中有的 是单项影响某一个方面的问题,有的是影响一 个地区的局部性问题,有的是一个国家的全国 性问题,也有的是全球生态经济效益受到严重 影响的问题,等等。
3、生态经济效益
• 它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所形成的复合效 益。它既包括人们投入一定的劳动耗费后,所 获得的有形产品,也包括同时所获得的各种对 人有用的无形效应。
• 在人们对一定的生态系统作了一定的投入后, 所获得的这种有形产品和无形效应越多,所获 得的生态经济效益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三、用生态经济效益理论指导现实经济的 发展
2、生态经济学的三个基本理论范畴是有机 的联系与统一
• 生态经济系统、生态经济平衡和生态经济效益 作为生态经济学的三个基本理论范畴
• 它们之间形成了一种互相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辨证关系 ,而且这一决定和影响的关系是双向的。
• 从其正向的决定作用来看,生态经济系统是经济活动 的载体,其建立决定了生态经济平衡的建立;而生态 经济平衡作为生态经济系统运行动力的形成,推动了 该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运动,从而产生了最 终的生态经济效益。
2、环境评价
不同的生态经济系统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不同, 存在着很强的地域差异和序演替性,加之人们对系统干预的差别 ,直接影响着系统输入输出的效率,使生态经济系统表现出不同 的功能和效益,通过评价可以揭示由于自然资源不合理利用所带 来的负效果,为今后确定资源的最佳利用方向和方式,调整系统 结构,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客观依据。
近些年来,国外和国内,对水、土资源和能源开发利用中已基本 广泛使用,但不及效益——费用分析法普及
(2)系统动力学方法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方法是J.W.Forrester 创立的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建模技术和计算机模 拟方法
这种方法将研究对象视为信息反馈系统,且每个系统 中都存在信息反馈机制,它规定了系统行为的模式; 同时,研究对象可分为若干子系统,并建立各子系统 的因果关系,从而模拟系统的动态及非线性特征,得 到系统的响应过程,有助于洞察系统各种内外因素的 演变趋势。因此这种方法被誉为“政策实验室”
3、结构评价
系统结构反映系统内各种关系是否协调和有序,极大地 影响着整个系统的功能水平。因而,生态经济必须从其 结构状况入手,通过对系统内部生态结构、经济结构和 技术结构的分析来结实主要生态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 在评价时就要综合考虑这三项结构的协调性和相关性。
4、功能评价
系统功能是系统的作用和效率,也是人们追求的直接目 的,生态经济系统的功能最终要体现到生态功能、社会 功能和经济功能以及三者的综合功能,功能的评价主要 是在结构评价基础上分别进行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经 济功能的计算和分析,同时对系统对外部环境的影响进 行计量评价。
5、效益评价
在上述评价的基础上,评价生态经济系统功能对人 类社会系统及其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的系统作用的效 果,着重在各类指标评价的基础上采用一定的方法进 行生态经济系统多功能对人类社会作用的综合效果即 资源综合效益的计量和评价。
• 生态经济系统的资源评价、环境评价、结构评价、功 能评价和效益评价构成了生态经济评价的完整体系, 其中资源评价是基础,功能评价是核心,效益评价是 目的,环境和结构评价则围绕功能和效益评价起着补 充说明的作用。
(3)投入产出分析法
投入产出分析是由w.里昂捷夫1936年创立的。它的 基础是现代经济系统中生产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并 以投入产出表来体现。
该表的一般结构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各种产品的最 终需求;第二部分是各生产部门的生产与分配关系; 第三部分是新创造的价值。在编制好投入产出表后, 需要计算各部门间生产技术性的数量联系,以直接消 耗(也称技术系数或投入系数)表示。接着要计算完全消 耗系数
(二)、生态经济效益评价的准则
• 对这一问题,国内研究较少,国外虽有一定研究成果 ,但从生态经济系统整体上进行效益评价,也还处于 不断研究改善中.因为,生态经济效益评价的实质是 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问题,尚需 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多方面研究。
1、高效率、低能(物)耗、持续稳定的发展
这是一个生态经济系统整体结构合理有序,功能持久 高效、经济效益最佳的标志之一。高效率主要指的是 整个系统要保持高的生态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低能 耗则是指在高生产力下,同时达到物质、能量消耗低 ,减少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投入,并减轻对生态环境 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