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复习重点

心理学复习重点

《普通心理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 心理学是一门(④)的科学。

①古老②年轻③新兴④既古老又年轻2、印度的卡玛拉狼孩典型事例说明人的心理基础是(④)。

①自然环境②人的大脑③个体活动④社会实践活动3、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C )。

A.公元前四世纪B.十八世纪C.十九世纪D.二十世纪4、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D )。

A.亚里士多德B.弗洛伊德C.马斯洛D.冯特5、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6、心理学是研究(A)的科学。

A.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活动规律B.除精神病人心理以外的心理现象C. 除动物心理以外的心理现象D. 正常成人心理现象7、心理现象可分为(A)A.心理过程和人格B.认识、情感和意志C.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D. 认识、情感、意志和性格8、心理反映的特点有(A)A.能动性和主观性B.客观性和反应性C.形象性和抽象性D.原则性和灵活性9、心理学是(D)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既不是自然科学,也不是社会科学D.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10、1879 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C)。

A.心理学的研究开始运用实验的方法B.构造心理学派的诞生C.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D. 机能主义心理学的诞生11、(D)是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特点。

A.分析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不元素B.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C.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中的机能D.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12、(D)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A.机能主义B.精神分析C.行为主义D.人本主义13、对一般人来说,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左右是(B)。

A.对称的B. 不对称的C.左半球优于右半球D. 右半球优于左半球第二章感觉、知觉和观察力一、单项选择题:1、教师用红笔批改作业,这是利用( B )。

A、知觉恒常性B、知觉选择性C、知觉理解性D、知觉整体性2、“厨师做菜越做越咸”,说明( C )。

A、技术不精B、感觉相互作用C、感觉适应D、错觉3、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感觉的现象叫( D )。

A.感觉对比 B.感觉后象 C.感觉适应D.联觉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是一种( B )现象。

A、感觉对比B、感觉适应C、感觉后像D、联觉5、看到红、橙、黄色使人产生温暖的感觉的现象叫(D )A.感觉对比B.感觉后象C.感觉适应D.联觉6、喝过苦的东西后,喝白开水都觉得甜,这种心理现象是( C )A、感觉后象B、感觉适应C、感觉对比D、联觉7、在知觉中,对象和背景是(B)。

A.相互作用的B.相互转换的C.彼此无关的D.固定不变的8、 “国际歌”不管用什么乐器演奏,人们都能辨别它,这是由于知觉的(A)。

A.理解性B.恒常性C.选择性D.整体性9、 知觉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C)。

A.外部属性B.个别属性C.整体属性D.本质属性10、 人们进入百货公司,各人注意的东西总不一样,这是知觉(A)的表现。

A.选择性B.理解性C.整体性D.恒常性11、按照刺激的来源可把感觉分为(B)。

A.视觉和听觉B.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C.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D.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12、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B)。

A.感觉B.感受性C.感觉阈限D.最小可觉差1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的关系是(D)。

A.常数关系B.对数关系C.正比关系D.反比关系14、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叫(B)。

A.最小可觉差B.感觉阈限C.差别阈限D.差别感觉阈限15、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A)。

A.感觉适应B.感觉后像C.感觉对比D.连觉16、对光适应是(A)。

A.在强光作用下视觉感觉阈限迅速提高的过程B.在强光作用下视觉感受性迅速提高的过程C.在强光作用下视觉的差别感受性提高的过程D.在强光作用下视觉的差别阈限迅速降低的过程17、对暗适应是(A)。

A.在暗环境中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B.在暗环境中视觉感受性不断降低的过C.在暗环境中视觉感觉阈限不断提高的过程D.在暗环境中视觉差别阈限不断提高的过程18、红灯灭后眼睛里出现的蓝绿色的后象,这叫(B)。

A.正后象B.负后象C.明度对比D.彩色对比19、( A )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

A.错觉B.梦C.无意识D.幻觉20、“月明星稀”是一种( A )现象。

A、感觉对比B、感觉适应C、感觉后像D、联觉21、当中途离开电影院,强阳光下,反而什么都看不清,这是感觉有(C)的特性。

A.对比B.暗适应C.明适应D.疲劳22、盲人以耳代目的心理现象属于( B )。

A、感觉适应B、感觉的相互补偿C、感觉的对比D、错觉23、注视日光灯30秒,闭上眼睛,感到眼前仍有日光灯光亮的形象出现在暗的背景上,这种现象叫( C )。

A.视觉适应B.视觉对比C.视觉后像D. 闪光融合24、对词句中的某些笔误及顺序的颠倒往往不易察觉,是因为( B )的作用。

A.知觉的整体性 B .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恒常性 D.知觉的选择性25、 在知觉中,对象和背景是(B)A、相互作用的B、相互转换的C、彼此无关的D、固定不变的第三章记忆一、单项选择题:1、 (B)是指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A.识记B.记忆C.再认D.回忆2、 记忆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是(C)。

A.保持、回忆、遗忘B.再认、回忆、遗忘C.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D.保持、记忆、遗忘3、 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叫(B)。

A.无意识B.遗忘C.幻想D.幻觉4、 对记忆和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是(B)。

A.冯特B.艾宾浩斯C.韦伯D.费希纳5、 遗忘的进程是(B)。

A.先慢后快B.先快后慢C.倒U型曲线D.U型曲线6、 瞬时记忆保存的时间一般在(A)秒钟以内。

A.1 B.5 C.10 D.157、 短时记忆的容量是(C)。

A.无限的B.9个以上的项目C.7±2个组块D.无法测量的8、长时记忆的编码有(B)。

A.形象编码和抽象编码B.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C.图像记忆编码和声象记忆编码D.图像记忆编码和语音编码9、长时记忆遗忘的主要原因是(C)。

A.功能固定性的作用B.原型启发的作用C.自然衰退或干扰D.思维的定势10、干扰会造成长时记忆的遗忘,干扰可分为(A)。

A.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两种B.前干扰和后干扰两种C.前摄抑制、中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三种D.前干扰、中干扰和后干扰三种11、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A)。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前干扰D.后干扰12、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叫(B)。

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前干扰D.后干扰13、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叫( A )。

A.系列位置效应B.前摄抑制C.倒摄抑制D.记忆顺序效应14、系列位置效应表现为( D )。

A.开头位置的材料记得好B.中间位置的材料记得好C.后边位置的材料记得好D.两头的材料比中间位置的材料记得好15、短时记忆的信息( A )。

A.是可以被意识到的B.是不被意识到的C.经复述可以被意识到D.一分钟以后可以被意识到16、“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是( C )。

A.形象记忆B.语义记忆C.情绪记忆D.运动记忆第四章思维和想象一、单项选择题:1、 漫画中的人物形象、神话中的“千手观音”形象,是通过下列哪种认知加工方式而形成的。

(B)。

A.粘合B.夸张C.人格化D.典型化2、建筑工人看到建筑图纸,就能在大脑中产生建筑物的形象,这种想象属于(A)。

A.再造想象B.幻想C.创造想象D.无意想象3、医生根据病人的体温、血压、心电图等检查资料确定病情,这属于思维的( C )。

A.抽象性 B.概括性 C.间接性 D.预见性4、能说出某一事物的多种用途,这种思维是( D )。

A.形象思维B.逻辑思维C.集中思维D.发散思维5、要使解决问题的效率最高,就应该保持( B )动机。

A.较低强度B.中等强度C.较高强度D.最高强度6、学会按风琴的人,再学弹钢琴就会感到容易些,这是由于( C )。

A.定势的作用B.原型启发的作用C.迁移的作用D.注意的转移7、看小说孔乙己时,头脑中出现孔乙己的形象,是一种( C )。

A、无意想象B、有意想象C、再造想象D、创造想象8、看小说《西游记》时,头脑中出现孙悟空的形象,是一种( C )。

A、无意想象B、幻想C、再造想象D、创造想象9、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叫(D)。

A.形象思维B.逻辑思维C.集中思维D.发散思维10、会骑自行车有助于学骑摩托车是( B )。

A.负迁移B.正迁移C.系列位置效应D.技能学习11、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叫( A )。

A.原型启发B.灵感C.顿悟D.技能学习12、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叫( B )。

A.思想准备B.定势C.问题解决的策略D.动力定型13、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叫( D )。

A.创造性思维B.理想C.表象D.想象14、想象可以分为( A )。

A.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B.梦和幻觉C.理想和空想D.积极想象和消极想象15、( A )是指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A.幻想B.幻觉C.梦D.妄想第五章注意一、单项选择题:1、上课时“左顾右盼”、“交头接耳”这属于( B )。

A .注意的分配B.注意的分散C.注意的广度D.注意的转移2、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心二用”属于(A)。

A.注意的分配B.注意的转移C.注意的分散D.注意的起伏3、 注意是一种(A)A.心理状态B.心理过程C.认识过程D.情感过程4、(A)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A.注意B.记忆C.知觉D.思维5、既有目的又无需意志努力的注意叫(D)。

A.无意注意B.有意注意C.不随意注意D.有意后注意6、按照任务的要求,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现象叫(C)。

A.注意的分散B.注意的动摇C.注意的转移D.注意的分配7、在注意稳定的条件下,感受性发生周期性增强和减弱的现象叫(C)。

A.注意的周期B.生物节律C.注意的动摇D.注意的循环8、注意的起伏又叫(B)。

A.注意的周期B.注意的动摇C.注意的循环D.注意的节律9、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叫(D)。

A.注意的转移B.注意的稳定性C.注意的范围D.注意的分散10、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着几种不同活动,这是(C)。

A.注意的转移B.注意的分散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动摇第六章情绪、情感和意志一、单项选择题:1、与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