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形势下和谐油地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新形势下和谐油地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新形势下和谐油地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摘要:中原油田对外关系处以“服务、协调、管理、共赢”为工作理念,连续五年相续推行了青苗费管理“八项制度”、“日清日报”、“赔偿到户”、“属地管理”、“阳光操作”等系列管理制度和操作办法,均是“再建和谐油地关系”具体举措的体现,也为油地之间形成亲如一家、油地共荣、互惠共赢的共识奠定基础。

关键词:新形势下;油地关系;建立发展
中原油田位于豫鲁两省交界,主要开发区域东濮凹陷横跨两省的6个地市12个县区,面积5 300 m2,油区内县乡镇级别府众多、生活群众人口稠密,治安环境复杂。

中原油田对外关系处作为油田与油区政府之间沟通交涉的主要机构,励精图治、科学研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调整,走出了一条符合时代要求新路子。

中原油田对外关系处以“服务、协调、管理、共赢”为工作指针,提出了系列“再建和谐油地关系”的创新举措,实行推行青苗费“八项制度”,新发生青苗费用“日清日报”管理模式等,实现了青苗管理费用连续六年下降,对外关系属地管理,油地关系空前融洽的良好局面,创新性地构建了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豫鲁油区健康、和谐的油地关系发展模式。

1 油地矛盾的突出表现促生“再建和谐油地关系”
①城镇化建设与油田生产布局的矛盾。

城镇建设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措施,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由于油田城市的固有特点,油区内井站、管网、油井等油田设施较多,城镇化建设不可避免地涉及油田设施,影响油田生产。

有些地方的单位和部门对油田的实际考虑不足,与油田沟通、协商较少,致使油田或放弃原定施工井位或迁移井站、改建管网,打乱了原有的生产布局,影响了油田的生产。

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油田生产的矛盾。

近年来,农村经济出现多样化发展趋势,产业结构处于调整时期,利用现有土地和靠近油田的优势发展经济的趋势比较明显,这种情况引导好了有利于油田和地方经济发展。

但有的发展经济的指导思想出现偏差,不顾及项目对环境的特殊要求,把一些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建在与油田井站、井场、管网比较靠近的地方,影响油田的生产经营和正常的施工作业。

③土地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与油田生产经营的矛盾。

油田生产建设所征用土地的情况比较复杂,多数属于国家无偿划拨。

新的土地法出台后,对油田征地权属资料不全等方面的纰漏提出要求,向油田要求补偿的情况越来越多,影响了油田的生产经营。

油区政府和群众对土地补偿的期望值往往高于实际,在20世纪90年代,油区政府就要求中原油田以每年每亩1 318元的标准补偿农民综合年产值,远高于地域实际年产值。

中原油田作为一个连续开发30多年的老油田,已无法满足油区政府和群众各类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补偿费用要求,从而造成油田生产施工临时用地、生产设施永久征地工作开展难度增大、时限延长,为油田生产经营的正常开展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扰。

④政府部门费用收取尺度标准不一。

油区政府针对油田收费的职能部门相对多元,实际收取过程中还存在交叉、重复收费的现象,并且收费尺度不一、标准不一。

比如,一口钻井或侧钻井,办理临时用地时不仅需要向县级财政、国土资源部门缴纳耕地占用税、土地补偿费、青苗补偿费,向县乡级支油部门支付协调费,还要给村委、乡镇政府、乡土地所支付劳务费、管理费。

同一口井油气生产单位缴纳费用后,钻井公司还需要对上述费用重新支付后,才答应施工。

2 多方再建,重塑油地合作新和谐
2.1 管理理念再建
中原油田对外关系处是联系油田和地方政府及部门的一个窗口,遵循“服务、协调、管理、共赢”的指导思想,努力做到按规则办事、按程序办事、按习惯办事。

2.2 管理制度再建
①把握细节,推行“八项制度”。

任何一项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要得到执行,靠的是便于操作的细节、求真务实的细则。

越细,执行起来越容易,想钻空子就越难。

六年来,重点在全油田推行了青苗赔偿费用日清日结、临时占地管理、土地ABC分类管理、“七支笔”签字、工农保卫合署办公、污染土地事故上报、新发生费用一次性处理、限额审批等“八项制度”。

②减少漏洞,实行“属地管理”。

职责不清晰是油地关系处理中最大的黑洞。

油田因甲、乙双方责任不清造成重复赔偿和责任赔偿达数千万元,必须采取属地管理。

属地管理制度的要义在于要求油田单位在处理同一油地问题时严格执行属地管理制度,掌握综合平衡,避免因利益取向不同使油田承受不必要的损失。

③控制费用,执行“日清日报”。

贯彻“油藏经营管理”理念,实行“一级核算、两级管理、多级考核”的财务管理体制。

油气生产单位将每天发生的青苗赔偿费用明细报对外关系处,由专人对汇总、整理、分析,费用发生有疑问的,以不通知、不定点、不定时的“三不检查”对费用现场和单据进行抽查,检查结果通报责任单位后列入季度考核,并以《检查与通报》的形式通报,以彻底杜绝不合理赔偿现象。

④化解矛盾,推行“直赔到户”。

“政如农功,日夜思之” 。

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妥善化解各种矛盾,运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界定问题、解决问题。

依据《土地管理法》、《物权法》有关规定,结合中国石化、中原油田财务制度,要求油气生产单位选择口碑好、信誉度高的银行签订合作协议,为每一个与油田有赔偿关系的群众办理银行专用账户,委托银行代办青苗赔偿费兑付转账工作,将青苗赔偿款直接支付给群众。

⑤解决纠纷,推行“合署办公”。

油气生产单位内部业务联系紧密的对外关系
办公室和治保大队在生产部门的统一协调指挥下,建立协同作业的办公机制。

如现场出现工农纠纷或污染事故的由对外关系办公室人员处理;出现敲诈勒索的由治保大队人员处理。

这种办公机制一是可以提高办事效率;二是避免敲诈等引起的费用支出;三是促进相互监督,确保阳光操作。

2.3 考核机制再建
为进一步加强生产管理,理顺油地关系,本着细化、量化、公平、公正的原则,在上下结合、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原油田对外关系系统工作量化考核办法》、《关于对地方乡镇支油部门的考核细则》、《对外关系处科室月度工作量化考核办法》。

以日常考核为基础,以季度考核为依据,从三个层次进行量化考核,真正起到奖优罚劣、促进各项工作顺利落实的工作目标。

①细化考核内容,落实方案、过程、结果。

油田内部主要围绕生产服务和协调过程中的管理制度到位、考核办法到位、直接兑付到位、油地关系和谐等十二个方面制订了详细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

对地方考核方面,建立了油区乡镇一级部门服务满意率考评机制,制定《油区乡镇政府服务满意率考核办法》。

②加强日常检查,不通知、不定时、不定点。

领导小组加大日常以不通知、不定时、不定点为内容的“三不”检查,把检查情况及时向全油田进行通报,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保证目标管理不断完善和发展,5年来累计组织检查256次,查处各类问题1 600多个,印发《检查与通报》250多期,有力地加强了青苗费管理的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

③纳入奖惩兑现,有奖、有罚、有追究。

每季度油田设立专项奖励基金,采取月度考核、季度量化评比排名、年终总评等方式,对考核基金总额进行分配,并纳入油田精神文明建设考核。

树立责任意识,建立起了责任和利益连带考评的《责任追究制度》,对不符合要求赔偿的不予挂账,调动起来各油气生产单位工农系统的积极性。

3 工农共建,再创油地繁荣新局面
油田与地方本来是同居一地、共兴共安的共同体,必需加强油地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妥善处理周边关系,走共同发展富裕的道路是我们共同的愿景。

①加强宣传,深化创建认识。

要始终坚持把法制宣传教育放在首位,以法治企,以理服人,通过耐心细致的宣传教育,使油地双方达到相互理解的目的,从而为相互支持和合作打下基础。

邀请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到企业讲解地方的经济发展形势和相关政策,定期组织单位主管法律合同的人员和治安干警深入基层上法律课,以典型案例剖析、法制讲座等形式,增强职工的法制观念。

②文明共建,维护油区正常生产秩序。

通过每月召开座谈会、村民大会、家庭走访等形式,共谋发展大计,促进油区治安环境的改善。

坚持定期走访慰问制度。

以春节和中秋节慰问为契机,送现金、送面粉、送大米、肉类和蔬菜,从情感上加强与周边农村的交流;开展“三结对子”服务。

采取党支部与村支部、计量站与占地户、党团员与孤寡老人和军烈属“三结对子”的方式,定期开展服务。


“六一”儿童节为契机,通过对儿童赠送书包等物品,同时对贫困学生进行资助,用真情去感染当事人和周围的群众。

③技术防范,提供创建保障。

营造安定有序的油区环境,不仅要从日常管理入手,从硬件上加强防范,同时,加强与油区农村的沟通和交流,深化工农鱼水关系,从软件上营造保护屏障。

加强日常管理,使用和推广成熟防盗技术,使不法分子无机可乘。

对井口电缆进行深埋,油井电机进行捆绑防盗,对管网阀组、高架罐、地面罐安装防盗装置,大范围推广科技防盗等,增加窃电难度。

④优势互补,积极支持地方发展经济。

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利用油田在人才、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主动帮助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使油区农民自觉地维护油区正常生产秩序。

2009年,濮阳遭受了50年不遇的大旱,各采油厂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优先安排给油区农民提供电力、灌溉等项目,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帮助,赢得了油区农民的尊重。

参考文献:
[1] 董玉庆.浅谈和谐油地关系的构建[J].现代企业教育,2010,(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