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案第2章第4节弹性理论

教案第2章第4节弹性理论

《经济学原理》教案
授课时间_2012_年3月_13日第5_次课
+∞ππdp E 1,表示价格变动1%时,需求量的变动幅度大于1%。

奢侈品大多富有弹性。

奢侈品对价格是比较敏感的,当涨价的时候,因为这些东西不是生活所必需的,所以人们可能暂时就不买了。

相反降价的时候,人们也可能抢购。

主义这里说的“奢侈品”,是广义的,不单指宝石,也包括大家电。

③单位弹性
1=dp E ,表示价格变动1%时,需求量的变动幅度也正好等于1%。

这是一种理论上的特例。

④完全有弹性
+∞=dp E ,表示价格变动1%时,需求量的变动为无穷大。

完全有弹性的需求曲线为一条水平线。

其含义就是说,在给定价格下,需求是无穷大的。

比如战争年代的军火。

⑤完全无弹性
0=dp E ,表示不管价格如何变动,需求量始终不变。

完全无弹性的需求曲线为一条垂线(图略)。

其含义是说,需求量与价格无关,不论价格如何变化,需求量都不会变化。

比如一些特殊的药品。

(3)需求价格弹性的影响因素
①商品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程度与需求价格弹性负相关。

重要性越高,弹性越小,比如房子和粮食;
②替代品的多少与替代程度的高低与需求价格弹性正相关。

比如日化用品,不同品牌的洗发水,一种牌子涨价,可以用别的牌子;
③对某种商品的支出在消费中支出中的比重与需求价格弹性正相关。

日常使用的针头线脑,人们对其价格的变化就不太敏感;买辆车可能就敏感些。

④时间的长短与需求价格弹性正相关;假如汽油价格长期上涨,人们慢慢会购买更省油的汽车,或转向更省钱的其他交通工具,因此长期内的弹性更大。

⑤商品用途的多少与需求价格弹性正相关。

也就是说,单一用途的商品弹性会比较低,比如某种特效药。

因为使用的人也相对固定。

2、需求收入弹性
(1)需求收入弹性的含义
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率与消费者收入的变动率之比,它用来衡量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

d d d
d
M Q M M Q M M
Q Q E •∆∆=∆∆==d
d Q M dM dQ • (2)需求收入弹性的种类
需求收入弹性的种类:⎪⎩⎪⎨⎧⎩⎨⎧:低档商品或劣等品
0:奢侈品或高档商品1:生活必需品1:正常商品0πφπφM M M M E E E E
3、需求的交叉弹性
(1)需求交叉弹性的定义
(2)富有弹性:
+∞ππsp E 1,表示价格变动1%时,供给量的变动幅度大于1%。

一般比较富裕的产品,供给弹性就比较大,比如农产品的供给。

(3)单位弹性:
1=sp E ,表示价格变动1%时,供给量的变动幅度也正好等于1%。

(4)完全有弹性:
+∞=sp E ,表示价格变动1%时,需求量的变动为无穷大。

供给曲线为水平线。

(5)无弹性:
0=sp E ,表示不管价格如何变动,供给量始终不变。

无弹性的供给曲线为一条垂线。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大部分商品的供给不是富有弹性就是缺乏弹性,单位弹性、完全无弹性和完全有弹性的情况比较少。

例如:不可再生的资源以及那些无法复制的艺术品的供给就是完全无弹性的,其供给价格弹性为零;在劳动力严重过剩的地区,劳动力的供给曲线就具有完全弹性的特点。

3、影响供给弹性的因素
(1)改变生产规模的难易程度:供给变动越容易,则供给价格弹性越大。

例如纺织行业。

(2)时间的长短与供给价格弹性正相关:在价格上升后的短时期内,企业也许来不及增加固定资本的投入,只能通过增加劳动和原材料等变动投入来少量地增加供给。

此时供给价格弹性可能比较小;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可以增加固定投入,建造新的厂房,大量地扩大供给,供给价格弹性就会变大。

(3)生产采用的技术类型。

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
四、弹性理论的应用
1、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现在回到课程开始时企业价格战的案例,可以知道,企业价格战策略的成败与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密切相关。

(1)总收益的定义:总收益(total revenue )是指厂商销售一定量产品所得到的收入总和,等于某种商品的销售量与其价格的乘积。

P Q TR •=。

这里的销售量Q 对消费者来说就是购买量。

所以对厂商来说的总收益,同时对家庭来说,就是总支出。

(2) 总收益的决定因素
总收益取决于商品的销售量与价格两个因素:与它们正相关。

然而由于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销售量与价格负相关:当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会增加;反之,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会减少。

价格变
动时,厂商的总收益到底是增加还是减少,取决于商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

(3)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厂商的总收益与价格正相关:
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下降时,厂商的总收益将下降。

因为此时,需求量的增加幅度小于价格的下降幅度,使得需求量增加所导致的总收益的增加,小于价格下降带来的损失,最终使总收益下降。

这就是所谓的“谷贱伤农”的道理。

举例如下:
设某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5.0=dp E ,初始的价格为=1P 1000元,与此对应的需求量为=1Q 100。

此时厂商的总收益为:1000001001000111=⨯=•=P Q TR 。

现在价格降低10%,新的价格=2P 900,则需求量将增加%55.0%10=⨯,新的需求量为
=2Q 105。

此时厂商的总收益为:94500105900222==•=x P Q TR 。

显然总收益在降低价格以后减少了。

同理,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价格上升时,厂商的总收益将上升。

(4)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厂商的总收益与价格负相关
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价格下降时,厂商的总收益增加。

因为此时,需求量的增加幅度大于价格的下降幅度,使得价格下降所导致的总收益的减少,可以通过更多需求量的上升来弥补而有余,最终使总收益增加。

举例如下:
设某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2=dp E ,初始的价格为=1P 1000元,与此对应的需求量为=1Q 100。

此时厂商的总收益为:1000001001000111=⨯=•=P Q TR 。

现在价格下降10%,新的价格=2P 900%1010001000=⨯-,则需求量将增加%202%10=⨯,新的需求量=2Q 120%20100100=⨯+。

此时厂商的总收益为:
108000120900222=⨯=•=P Q TR 。

显然总收益在提高价格以后增加了。

因此,能够薄利多销的商品一定是富有弹性的商品。

2、需求弹性、供给弹性和税收分摊
直接税:税收由纳税人承担,无法转嫁出去的税收。

比如说个人所得税,企业的营业税等。

对于生产和分配环节的税收,一般都用直接税。

间接税:税收负担不一定由纳税人承担,可以全部或者部分转嫁出去的税收。

转嫁的方法主要是通过价格。

对于流通环节的税收,一般是间接税。

比如商品税。

税收分摊:税收负担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分割。

税收归宿:税收负担最终由谁承担。

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富有弹性而供给缺乏弹性,税收就主要由生产者承担。

比如奢侈品的消费:因为如果生产者提高价格,需求减少的会更快,总收益会减少。

因为消费者可以用更多其它的消费,如买房子,旅行,高尔夫等替代这些消费,或者把钱存起来留给孩子都可以。

但是厂商却不能在短期内调整生产。

所以税收的负担只能由生产者自己从收入里扣除。

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缺乏弹性而供给富有弹性,税收就主要有消费者承担。

比如香烟。

吸烟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