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服饰民俗及意义与图片展

中国服饰民俗及意义与图片展


要来自构成要素的变化。而在人类跨入文明时代以 后,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观念的变化。 我国各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大致有下述几 方面。 (一)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儒家思想在我国各民族中占据重要地位。儒家重 视礼仪伦常,重视孝行。中国的宗教信仰有人为宗 教及各种民间信仰。其突出的特点是祖先崇拜。祖 先崇拜与儒家的礼仪伦常相结合而形成的社会意识 就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这种社会意识在服饰民俗 中有很突出的表现。
(二)求吉心理 求福趋吉,是一种最普遍的心理趋向。这种趋向反映在 许多方面,衣服图案和服饰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三)表现民族自我意识 民族自我意识是“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 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是“同一民族的 人感觉到大家是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 理”。 (四)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服饰由最初的遮身蔽体之物发展到今天,大致经历了四个 阶段: (一)、最初阶段 以遮身蔽体、防寒避暑为目的。 (二)、第二个阶段 服饰功用除遮身蔽体之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 要目的,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 (三)、第三个阶段 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这是社会分 工复杂化,等级身份严格化之后的产物。
春秋战国服饰
秦 汉 服 饰
唐朝服饰
宋 代 服 饰
宋代贵妇盛装服
明朝服饰
清朝服饰
少 数 民 族 服 饰
人大代表
云南各族服饰
怒族
壮族
瑶族
苗族
此外,服饰还包含着各种不同的审美观念。在历史上, 某些重大的历史性变革,也常常会引起服饰的相应变化。 三、服饰变化的特殊轨迹 每个民族的服饰,都随着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而不断 产生变化。但服饰的变化与其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不一 样,它有着发展演化的独特轨迹,即当各民族物质生活和 精神生活日趋丰富复杂的时候,服饰的演变却走着相反的 道路,愈来愈变得简便、大方。
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各民族之间的文 化交流,一是在历史发展历程中,因生活条件和社会观念 的改变而影响到服饰的改变。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体现于许多方面,服饰上的相 互影响也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自周代以来,强调以礼治国,礼的本质是“别”, 别君臣、父子、男女,别亲疏贵贱。服饰是人们日常交往 中最直观的表征,因而它成为区别性别、年龄、身份、贵 贱、职业的重要标志。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民生活的领域越来越扩大。但服饰 的演变却走着相反的道路,即愈来愈简便,愈来愈大方。
(四)、第四阶段 服饰除具有上述功能外,还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 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二、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念变化的关系 服饰有五个方面的构成要素:即质、形、饰、色、画。 质是服装原料的性质,形是服装的样式,色是服装的色彩, 饰是佩戴的饰物,画是饰承载观念的变化与构成要素的变化相互作用,互为 因果。它的基本趋向是:在人类社会早期,服饰的变化主
服饰民俗及其意义与图片展
应用心理学专业
一、服饰的产生和发展
民间服饰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第一类是衣着。它包括用不同质料如棉、麻、丝绸、 毛纺、化纤、皮革等制作的衣、袍、裤、裙、帽、袜、鞋 等。 2、第二类是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如头发的装饰物,耳部 装饰物,颈部装饰物,胸腰部装饰物,手臂、脚部装饰物 等。 3、第三类是对人体自身的装饰。如梳各式发型,画眉, 描唇,染指甲,束胸,裹脚等。 4、第四类是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 用品,包括各种佩刀、腰刀、弩弓;各种背篼、挎包、荷 包;各种扇、伞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