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民俗分析 共52页
中国传统服饰
——穿在身上的书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从中国传 统的服饰来认识中国的社会习俗。
教学内容:
一、中国服饰习俗 二、中国服饰历史 三、少数。包括服装、鞋、帽、袜 子、手套、围巾、领带、提包、阳伞、发饰等。
服饰有两大功能:一是区别身份地位; 二是表示所处的场合。 古代政府对全天下的人,都有规定的服色,从
祭服、朝服、公服至常服,都有详细规定,因 穿制服的人,多属上层阶级,是人们企羡的对 象。时代不断变迁,中国文化中不断加入外来 文化,流行服色也会反过来影响制服服色,在 这两种服色文化互相激荡的结果。
中国服饰如同中国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渗透及 影响而生成的。汉唐以来,尤其是近代以后, 大量吸纳与融化了世界各民族外来文化的优秀 结晶,才得以演化成整体的所谓中国以汉族为 主体的服饰文化。
各民族的不同社会风俗和审美心理,也使中国 的服饰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类型。如傣族妇女喜 穿无领、斜襟、紧身、短袖的上衣,下着筒裙 等。
(四)工艺上的服饰差别。
这是由制作方式带来服饰类型的不同。 无论是编织、印染、还是绣嵌、裁缝,这些技
术上的因素不仅制约了各种服饰原料,如纺织 工艺的平纹、斜纹、格子纹,印染和刺绣工艺 的各色花鸟虫鱼,而且构成了服饰的成品和款 式,如佩戴的镶嵌和缀饰、服装的样式。
二、中国服饰发展史
周朝:始于商代的上衣下裳是中国 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 衣象征天,天未明时是玄(黑)色; 下裳象征地,地是黄色。上玄下 黄的服制就来源于对天地的崇拜。
到了周代,中国的冠服制度也 在这一时期出现。从此,衣冠等级 在服饰中有了严格的区分。根据 《周礼》等书的记载,夏商周时代 把“礼”分为五大类,分为祭服、 朝服、军服、婚丧之服等。
(二)观赏性。这是服饰的一种审美外观。 例如服装款式和人体的对称,色彩和花纹的 匀称,鞋帽和衣裤的协调等等。
(三)礼仪性。这是服饰的一种社会伦理观 念的象征。如我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婚丧服 饰,都有一定的规定和要求。今天,汉族仍 然流行带结婚戒指和穿孝服的婚丧服饰习俗。
(四)信仰性。这是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在 服饰习俗上的标志。如我国宗教神职人员的 服饰即各具特征,如佛教的袈裟、念珠。而 给死人穿的”寿衣”,则是汉族民间信仰在 服饰上的具体体现。
在中国,服饰制作工艺的地方化尤为突出。如 苏绣和湘绣服饰已经驰名世界,而少数民族的 土机染纺的各种花布服饰也打入了国际市场。
如果说上述四个方面是中国服饰类型的 生成原因,那么服饰习俗惯制则是服饰 习俗普遍表现和社会制度。简单地讲, 我国服饰习俗惯制主要也有四种形式:
(一)实用性。这是服饰自身特征的表 现。如原料、做工的经久耐穿,规格、 式样的舒适合体,方便生产及其生活, 适应气候冷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19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三)季节、区域和民族的服饰 差异。
这是由自然时空和人种不同形成的服饰类型。
因季节不同,佩戴装饰上季节差别则更明显。 而且,服装类型的区域性主要是由各地的自然 条件和经济生活所提供的物质原料所决定的。 如鄂温克、鄂伦春族以狩猎生活为主,服饰则 多用兽皮做成 。
服饰习俗内容
服饰习俗内容是指由各种构成因素产生的服饰类 型及其确立的习俗惯制。我国的服饰在各地区、 各民族世代习俗的传承中形成了各种类型,这些 服饰类型,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构成因素。
(一)性别和年龄上的服饰不同。 这是由人类主体生理因素产生的服饰类型。男女
性别在头饰上有各自的特点,年龄也是服饰类型 多样化的原因。
秦汉:
秦代服饰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中国服饰持 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 式。
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绣纹多有山云鸟兽 或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秦汉 时代,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
魏晋:魏晋是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时期,士大 夫阶层形成了消极的社会风气,追求“对酒 当歌,人生几何”的享乐主义,沉沦于颓废 的生活方式,以老庄、佛道思想为时尚,这 种风气也直接反映在人们的衣冠服饰上。最 有代表性的是当时的“竹林七贤”。宽衣博 带是这时期的流行服饰。男子穿衣敞胸露臂, 衣服披肩,追求轻松、自然、随意;女子服 饰则长裙拖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 优雅而飘逸。
(二)职业和地位上的服饰区别。
这是由社会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关系造 成的服饰类型。
不同的职业往往有自已的服饰标准。 社会地位对服饰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新书》云:”奇服文章一等上下而 差贵贱,是以高下异、则名号异,则 权力异,则事势异……”衣着服饰有明 尊卑、别贵贱的特殊功用,”贵贱之 别,望而知之。”历代都不准僭越。
山顶洞人开始用捕猎所获的兽皮来掩盖保护身 体和保暖 ,这标志着人类刚脱离了动物境界, 原始服饰出现的雏形。而山顶洞人遗存中发现 的利用缝纫加工为特征的服饰文化。
黄帝时“胡曹作衣”;或说:“伯余、黄帝制 衣裳。”
周代是中国冠服制度逐渐完善的时期。 这时候,有关服饰的文字记载十分多见。 青铜器铭文中,有关服饰的记载和“虎 冕练里”(毛公鼎)、“女裘宝殿” (周、伯蔡文簋)等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19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性别上也会经常出现不 分男女的状况。如明代李乐在《见闻杂记》 中述及江南情形说:”熟闻二十年来,东南 郡邑,凡生员读书人家有力者,尽为女人红 紫之服,外披内衣,姑不论也。”并作诗曰: 昨日到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女衣者,尽 是读书人。”现在在服饰上更有姓别接近的 趋势。
一、 中国服饰习俗
服饰习俗是经济习俗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 生活的变迁往往首先在服饰等生活方式上表 现出来。
服饰既具有保护身体的功能,同时也是一种 装饰和文化的象征。因此,一方面服饰有实 用的价值,另一方面又表现了个人的和地方、 民族群体的日常审美趣味,表现了一定社会 的伦理观念。
在文明社会,服饰也成为社会道德观念的一 种物化。服饰的形式大致包括衣服、发饰、 鞋帽、佩戴(如首饰、围巾等)、装饰(如 手帕、化妆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