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6章 17-19世纪的西方教育思想
第6章 17-19世纪的西方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一、夸美纽斯与“泛智教育”
Comenius(1592—1670年)
17世纪捷克教育家,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大教学论》,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诞生
夸美纽斯 小传
12岁,父母双亡 ,捷克兄弟会资助接受教育; 19岁,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神学; 22岁,任中学校长,兼任牧师; 26岁,爆发宗教战争,生活颠沛流离; 36岁,逃难到波兰任中学校长;
裴斯泰洛齐 小传
医生家庭,5岁丧父,童年目睹农民生活的贫困,
“消除苦难的根源”成为一生奋斗的目标。 22岁,建立新庄示范农场,试图帮助农民改善生活。 28岁,创办 “贫儿之家”,第一次教育实验。 53岁,创立斯坦茨孤儿院,第二次教育实验。 54岁,布格多夫学校任教,第三次教育实验。 59岁,伊佛东学校,享誉20年后被迫停办。 79岁,回到新庄,《天鹅之歌》,两年后病逝。
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旗帜。
“在所有一切有益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 一件,即教育人的事业,却被人忽视了。” ——《爱弥儿》序言
(一)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
“自然教育”的核心——归于自然。即教育必须
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促进儿童的自由发展。
一个人所受的教育由三部分构成:
受之于自然的教育(以此为基准) 受之于事物的教育 受之于人为的教育
法国教育家、启蒙思想家
抨击旧教育,提出“自然教育”理论
聪颖早慧,嗜读。
12岁,独立谋生,广泛接触各种社会阶层。
30岁,巴黎,结识狄德罗等启蒙思想家。 发表一系列惊世骇俗的重要作品。 50岁,发表《爱弥儿》,列为禁书。 1778年,贫病交加去世。
学校教育体系
学校类型 婴儿期 母育学校 (0-6岁) 教育类型 家庭教育 培养目标 外部感觉
儿童期 国语学校 初等教育 (6-12岁) 少年期 拉丁语学校 中等教育 (12-18岁)
青年期 大学 (18-24岁) 高等教育
想象力和创造力
理解力和判断力 协调性和意志力
(四)教学论
教学原则:直观性、巩固性、循序渐进
从寻求教学内容的最简单要素开始,循序渐进 地进行教学。
德育的最基本要素——“儿童对母亲的爱” 智育的最基本要素——“数、形、词” 体育的最基本要素——“各种关节的活动”
历史影响
19世纪初,出现大量“裴斯泰洛齐式”学校,形成
专门研究其思想的“裴斯泰洛齐运动”,为教育心 理学化运动揭开了序幕。
①大自然的法则 ②儿童的自然发展
“在此之前没有一所完善的学校。由于学校 工作不符合事物的自然秩序,以致学校变成了 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
(三)“泛智教育”
泛智教育: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教育对象——一切人
倡导普及教育、扩大教育对象范围; 教育内容——一切事物 提出百科全书式的、广泛的知识教育。
“我们可以为教师们找出一条金科玉律, 在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 放到感官跟前。” “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
(四)教学论
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教学管理形式——学年制 教学用书:形象直观、图文并茂
儿童看图识字课本《世界图解》
二、卢梭与“自然教育”
Rousseau(1712—1778年)
划、有步骤地把知识、品德传授给儿童。
1.教学的原则
基本原则——“教育性教学” 教学不仅能传递系统知识,更是实现教育目的
的主要途径。
任何教学过程必须具有教育(德育)作用。
2.课程理论
根据人的多方面兴趣设置多方面的课程 兴趣分为两大类:
(1)知识的兴趣:与自然知识相联系的兴趣 包括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 (2)同情的兴趣: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兴趣 包括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宗教的兴趣
为什么教育要心理学化?
教育必须按照普遍规律才能获得成功
怎么实现教育心理学化?
①教育目的和教育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 自然法则的基础上; ②教学内容心理学化; ③教学原则和方法心理学化;
④教育者适应儿童的心理时机,调动能动性。
(三)论要素教育
学校教育应该依据儿童先天能力的最初表现,
《爱弥儿》的影响
歌德——此书是教育的自然福音 康德——忘记定时散步
席勒——卢梭是新的苏格拉底
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杜威等人以其
思想为出发点。
三、裴斯泰洛齐与“要素教育”
Pestalozzi(1746—1827年)
19世纪瑞士教育改革家、实践家
代表作——《林哈德和葛笃德》
《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
“赫尔巴特主义在德国已成为一种宗教”
“今天,在美国的赫尔巴特教育学的信徒比在德 国还要多。”其教育思想和体系“像浪潮一样席卷 了美国教育界的教师和学生。”
19世纪的著名教育家大都深受其影响,如赫尔巴特、
福禄倍尔、第斯多惠、贺拉斯•曼等。
四、赫尔巴特
Herbart(1776—1841年)
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
教育心理学化运动的重要代表,被誉为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赫尔巴特 小传
生于律师家庭,受过良好的古典教育。
18岁,入大学学习哲学。
统觉。在原有观念基础上将分散的感觉刺激纳入意
识,吸收、融合、同化,并形成观念体系的过程。
兴趣。一种好奇心和智力活动的警觉状态,是观念
的积极活动状态,是统觉的主要条件。
(二)论教育目的
可能的目的:与未来职业有关的目的。即发展人
的多方面兴趣,使人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发展。
必要的目的:教育的最高目的,即养成五种道德
青年期的教育(12-15岁),智育和劳动教育
青春期的教育(15-20岁),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四)自然教育的方法——消极教育
消极教育,即成人不干预、不压制和强迫,
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 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教师的两项任务:
1.观察自由活动中的儿童,了解其倾向和特点; 2.创设学习环境,防范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 “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它不在 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 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
(二)培养目标——自然人
自然人与公民是相对的
自然人是独立自主的人,公民则一切仰赖社会;
自然人是平等的人,公民则有等级之分;
自然人是自由的人,公民则是职业人,囿于职业; 自然人是自食其力的人,非靠他人劳动为生。
(三)自然教育的实施
婴儿期的教育(0-2岁),身体的养育和锻炼
儿童期的教育(2-12岁),感官教育
“这本《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 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 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 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 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 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 ——《大教学论》扉页
(二)教育原则
基本原则——教育适应自然
第 三 章
17-19世纪的西方教育思想
近代西方的社会背景
政治——资产阶级革命 经济——工业革命
文化——近代科学发展
思想启蒙运动(理性批判) “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 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夸美纽斯 卢梭
“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 “教育史上的哥白尼 ”
裴斯泰洛齐 “教育心理学化”的首倡者
自 然 知 识
经验的兴趣 思辨的兴趣 审美的兴趣
物理、化学、地理 数学、逻辑、文法 文学、图画、唱歌
社 会 生 活
同情的兴趣 社会的兴趣 宗教的兴趣
本国语、外国语 历史、政治、法律 神学
3.教学过程理论
四段教学法: 方法
明了
联想
系统
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影响
19世纪60年代广泛传播,在欧美、亚洲反响巨大。
58岁,被选为捷克兄弟会大主教;
64岁,瑞典入侵波兰,迁至荷兰; 78岁,在荷兰去世。
(一)教育的作用与目的
社会作用:改良社会,改变道德普遍堕落的现状。
个体作用:发展人的内在本性
(知识、德行、虔信)
教育目的:培养具备完全知识、完美德行和坚定信
仰的人,以享受现世幸福,为永生做好准备。
(一)教育的作用与目的
教育作用——知识和理性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
关键。人人都应接受教育。
教育目的——激发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得到
和谐的发展。
(二)论教育心理学化
“教育心理学化”,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理
活动规律的基础之上。
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
教育家。开创了教育的新时代。
观念。
(三)论教育过程
管理。建立和维持外部秩序,强调严格管理。
教学。实现道德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
训育。对儿童的思想、意志和性格进行引导。
管理的意义——由外部预防恶行的发生; 训育的意义——从内部使之形成美德。
(四)教学理论
反对卢梭的观点,教学不是一种自然和被动
的过程。
教师应采取符合儿童心理规律的程序,有计
伦理学——为确立教育目的提供依据
培养人具备五种道德观念: 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
心理学——为实现教育目的确定方法和手段
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学应以心理学 为理论基础的教育家。
观念。心理的最基本要素。
意识阈。“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完全被抑制的状态
进入一个现实观念的状态,便须跨过一道界限,这 样的界限就是意识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