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业革命时期的东西方世界论述

工业革命时期的东西方世界论述

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 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二、梳理和掌握历史上的社会问题。主要包括: ( 3 )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如工业革命时期,一方面 促进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演进,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深 刻最重要的一次转型;另一方面,工业革命的发展带来诸如 城市化问题、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严 重的社会问题。
④外交:“闭关锁国”被打破,近代外交艰难起步。
点拨归纳 建构体系
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善
西 经济:工业革命开展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方 文化:近代自然科学突飞猛进,启蒙思想进一步 阶段特征: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
工业革命时期的东西方世界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国际工运蓬勃开展
传播,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印象派等文 转化,具体表现为: 学艺术流派兴起 经济上: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化; ①经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被迫卷入资本主义 政治上:专制人治向民主法制转化; 世界市场;近代企业起步。 中 ②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逐渐加深; 思想上:愚昧迷信向民主科学转化。 国 阶级结构发生变化;“闭关锁国”被打破。 ③思想文化: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 早期维新思想;兴办西式学堂、派遣留学 生,开启教育近代化。
【典例】(2009·浙江文综·T39·26分)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 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请你对下述问题表达自己的见解。 材料一 (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大的市场……英国还拥
有更多的、可作工业革命资金用的流动资本,源源流入英国的 商业利润比流入其他任何国家的都多……由于行会较早瓦解,
科技 文艺 社会 转型
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对整个世界的统治地位确立。 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化
点拨归纳 建构联系
政治: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国际工运蓬勃开展
经济:工业革命开展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文化:自然科学发展迅速,启蒙思想进一
步传播,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印象 派等文学艺术流派兴起
多维审视 巩固提升
2 .(2009· 山东文综卷)某历史著作中主要 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 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 是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多维审视 巩固提升
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第二阶段
时间:公元17世纪——18世纪中期
工场手工业时期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 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 物。有学者认为黄宗羲的著作尽管在当时产生了 一定影响,但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 合明清之际的中国社会状况,谈谈对该学者观点 的看法。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 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 物。有学者认为黄宗羲的著作尽管在当时产生了 一定影响,但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结 合明清之际的中国社会状况,谈谈对该学者观点 的看法。
该学者的观点是正确的。 黄宗羲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植根于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 传统儒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其思想具有 早期民主启蒙性质,对当时的君主专制统治 造成了强烈冲击。但由于17、18世纪的中国, 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经济上自然经济 仍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到严重 阻碍;思想上封建正统思想仍占据统治地位, 黄宗羲的思想并没能成为直接推到社会转型 的重要原因。
【理论阐释】 ( 1 )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 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 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 2 )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
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
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特征
政治
英资级代议制确立
民主化
经济
17 、 18 世 纪的世界
世界市场进一 步拓展
一体化
思想
启蒙运动
理性化
文化
经典力学
科学化
向 近 代 社 会 转 型
第三阶段
时间: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后期 工业革命时期
考情分析
就本专题而言,新课改自主命题呈现以下特点: 1.从考查知识点看,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文 明对中国社会的冲击,是近几年高考的主要命 题点。 2.从题型上看,主客观题均有涉及,且所占比 重较大。 3.从考查趋势看,命题将更为侧重对主干知识 的理解、分析、比较等能力的提升。
点拨归纳 建构体系
政治: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善
西 方
中 国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国际工运蓬勃开展 经济:工业革命开展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文化:近代自然科学突飞猛进,启蒙思想进一步 传播,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印象派等文 学艺术流派兴起 ①经济: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近代企业起步并发展。 ②政治: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逐渐加深; 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为民主革命奠定基础。 ③思想文化:西学东渐;早期维新思想介绍民主政治 开启教育近代化。
注意历史发展的时序
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
材料一 我们知道,就在英国发生革命 的同时,开始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革命 也在英国达到了它的高潮阶段。……这两大革命 由此构成了一幅17世纪的“双元革命”奇观,与 18世纪的“双元革命”交相辉映。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结合17、18世纪“双元革命”的史实,谈谈你对 “科学化、工业化与民主化关系”的认识。(6分) 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2分)近代自然 科学推动了工业革命产生,为法国启蒙运动奠定了 科学基础,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到来;英法通过资 产阶级革命,确立民主政体,推动了科学化和工业 化的进程。(4分)
点拨归纳 建构体系
工业革命时期的东西方世界
从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 经济上: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化; 政治上:专制独裁向民主法制转化;
思想上:愚昧迷信向民主科学转化。
多维审视 巩固提升
1 (2008· 全国文综卷Ⅱ)法国历史学家布罗 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 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 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 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 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 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 尔强调的是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4(2009· 海南历史卷)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 诺斯写到,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一位栖息在 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 行整体的观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 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 迥然不同。”斯塔夫里阿诺斯所强调的是, 研究世界历史应 A.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 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C.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 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
政治
英议会改革、美内战、法1875 宪法、德1871宪法、俄1861改 革、日本明治维新;巴黎公社
思想
资产阶级民主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 启蒙运动扩展至北美、亚洲;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自然科学发展迅速 对“理性王国”和工业革命后的社 会的失望和不满,追求自由、民主 蒸汽机的发明、广泛应用; 进化论 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 学;贝多芬音乐;印象派
解读考点 构建通史框架
工业革命时期的西方世界
政治: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和国际工运 经济: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文化: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的扩展、近代科学技术及文学艺术)
自主梳理 成果展示
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中期——19世纪 中后期)的西方世界
阶段特征:
工业革命时期的西方世界(18世纪中期—19世纪70年代)
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
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 堂尖顶的图景。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
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指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暖。 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欧洲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该学者认为工业革命的爆发首先需要
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
力……贫穷的农民们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 当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
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 煤炭是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 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代以后
多维贯通:
工业革命时期的中国
①经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化。传统的自给自 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洋务运动企业的兴办、民 族工业的出现,中国近代企业起步并获得发展;。 ②政治: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程度逐渐加深;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产生了新的 阶级: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为民主革命的兴 起奠定阶级基础。 ③思想文化: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 引进自然科学,兴办西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开启 教育现代化;早期维新思想开始介绍西方资产阶级 政治学说 。 ④外交:“闭关锁国”被打破,近代外交艰难起步。
考点展示
启蒙运动
工业革命时期的西方世界
1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2 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3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 5 6 7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近代科学技术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俄国农奴制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选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