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比较文学-类型学

比较文学-类型学


(2)实例及研究实践举隅 1宏观方面:中国魏晋时代、德国早期浪漫主义、 俄罗斯“白银时代”。研究者发现这三者虽属不 同的文化圈,但却体现出历史转折、社会动荡、 思想激变、文化转型时期文学演进发育所共通的 轨迹。 2微观方面:俄国的安德烈耶夫、瑞典的斯特林堡、 意大利的皮兰德娄。符·凯尔迪什对这三位作家 进行比较,发现了他们在诗学品格上拥有“类型 共同性”,即在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两大阵营、 两大体系的对话中进行创作,既承受两者的抗衡, 有蒙受两者的渗透,但最终并未投入任何阵营而 执著于中间地带耕耘。
(2)实例及研究实践举隅 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各大文学思潮、文学 运动、文学流派在诗学类型上的相似,就 属于“显性的相合”。梵第根对18世纪末 19世纪初英德两国浪漫主义运动的研究是 一个突出的例子。
2.“隐性的遥契” (1)涵义: “隐性的遥契”是指看上去并不相干、文 化时空相去甚远的作家之间、民族文学之 间、文学时代之间,在诗学风骨上的遥相 契合。“隐性的遥契”又称“非历史性” 相似,其基础是人类心灵的共通性,即因 为隐含有内在相通与契合而形成。
(1)类型学研究在法国
①艾田伯对类型学研究的重视与实践 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研究18世纪欧洲前 浪漫主义与中国古代诗歌的类型学相似性。 ②列昂·塞尔耶的研究实践 探讨不同国家的一些文学流派在美学追求 上的相通之处。
(2)德国的类型学研究
①当代德国对类型学研究的重视——以几 个人物为代表(霍斯特·吕迪格、埃尔温 ·科本等人) ②德国类型学研究溯源——霍甫特等人对 类型学研究的开拓性贡献 通过类似现象的考察来解释史诗的实质和 历史。
3、类型学研究对比较文学对象的时空拓展 类型学的研究对象具备时空不一的特点, 包括在不同的文化圈、不同的国度(民 族)、不同的时代(时期)。 4 4、类型学研究有助于明确比较文学的原旨 ——追求共通的诗学规律 类型学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标是对文学通律(即文学现象 的内在底蕴)的追求,这也有助于我们理 解比较文学的原旨。
例如,在艺术意识上同属神话诗学类型的远古时 代,印度的《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希 腊的《荷马史诗》、日耳曼、中亚和蒙古史诗等, 它们虽属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 但在文学文本的诗学特征上有共通之处:共同的 环形方法和情节链——神奇的降生、英勇的童年、 妻子被劫、异国旅行、战斗、死里逃生,共同的 结构模式(离别——寻找——重逢),共同的人 物类型,共同的叙事风格,等等。
这位德国比较学者还在上个世纪末就不 满足于追寻文学主题、题材等的影响及 流变的轨迹这类最初流行的研究方法, 而力求去揭示出文学现象各自的特性及 其本质规律,使比较文学有一定的理论 品格。这里已经隐约勾勒出类型学研究 的缘起及与过去比较文学研究的关系, 但这还不是自觉意义上的类型学研究, 真正意义上的类型学研究还是应该从俄 国的比较文学研究说起。
在该书中,维氏从“类型学相似”的 视角探讨诸民族文学中诗体形式的演 变,提出文学的历史进程受社会发展 规律的支配,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制约 着文学的发展,文学发展的规律与历 史规律相一致,而人类历史发展具有 某种程度上的结构相似性,因而文学 发展及对其进行历史类型比较研究成 为可能。维谢洛夫斯基的理论为日后 俄苏比较类型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三)“类型学相似”的诸种形态
1.“显性的相合” (1)涵义: “显性的相合”指的是一些旗号相同、纲 领相近、精神相通的文学思潮、文学运动、 文学流派在诗学品格上的显然相合。“显 性的相合”又被称作“历史性的”相似, 其生成基于相应的历史文化时代、相近的 社会历史条件或历史文化氛围、美学传统 等。
(3)俄苏类型学研究的硕果——八卷本《 世界文学史》 俄苏类型学研究的最大成果当推从1983年 开始,至1994年完成的集体研究的结晶— —700余万字的八卷本《世界文学史》。这 部文学史从类型学的角度考察了自远古至 20世纪初的世界文学历史进程。
3、类型学研究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情况
除了俄国,类型学研究在欧美其他国家和 地区至今也仍然是比较文学学科所特别关 注的主题。其中在法、德两国,类型学研 究成绩很是突出。
佛经故事与中国传统小说的汇流以及近现代 西方小说文体与中国传统小说的汇流等。今 天的中国小说在小说观念、叙述技巧以及取 材等方面,都已经深受印度文学及西方文学 的影响。 影响还存在着另一种情况,即当某一文化中 的文学缺少某一文学现象时,比如某一文类, 这时一种既有的文学类型完全可能被借用, 从而在某一文化中形成一种新的文学类型, 这种情况特别表现在某些文体的形成过程中。 比如中国现代文学中出现的"十四行诗"体, 话剧等。
第六章 类型学
一、“类型”的涵义和形成之因
1、“类型”的涵义: 在比较文学范畴中,“类型学”中的“类型”是 特定的概念,特定的研究领域,指的是时空不一 的文学现象在诗学品格上的类似、遥契、相近和 相合,是世界文学进程中那些彼此之间并无直接 历史接触的、或这种接触并未构成主要动因的不 同民族、不同国度、不同文化圈里,在不同时代 以不同的文学语言从事文学创作而产生的文学现 象,基于艺术意识、艺术思维、艺术品质上的相 通而呈现出来的共通的诗学特征。这些共通的诗 学特征是文学的历史进程中客观存在的,在美学 上是富有价值的,并由于其内在的联系而构成了 一定的体系。
(四)类型学研究的视界要求——“超越 激情”与“历史主义”(P161) 类型学视界对历史时空和文化时空的“超 越”,是比较文学的应有之义,但“超越” 是有限的,它要受“历史主义”的制约。
四、类型学研究的前景
类型学研究在比较文学学科中是很有开放前景的,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类型学研究促进比较文学学科进一步开拓视野 类型学研究从一开始就拥有相对比较广的涉及范围, 似乎有着涵盖一切在未曾有直接接触和相互影响条 件下产生的类似的文学现象的比较研究的可能。 2、类型学研究显示出对“可比性”的深切关怀. 类型学坚持其研究对象要具有共通的综合性的诗学 特征,不是简单的只有一两个类似,并且这些诗学 特征在文学史上是客观存在的,它们有着内在的联 系并可构成一定的诗学体系。
(2)维氏后继者对类型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日尔蒙斯基继承了维谢洛夫斯基关于人类社 会发展的一致性的理论,认为:我们可以而且 应该把社会历史过程的同一阶段上发生的类 似的文学现象进行比较,不必考虑这些现象 之间是否存在着直接的相互关系。日尔蒙斯 基实际上提出了俄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类型学 观点,同时他认为类型学的相似并不排斥具 体的影响,文学现象的类似和相互之间的具 体影响二者密切相关,都是比较文学研究的 对象。
《西厢记》与《伪君子》是中、法文学史 上著名的古典戏剧作品。虽然创作年代前 后相距三百多年,但是由于艺术意识、艺 术思维、艺术品质上的相通,它们在诗学 特征方面表现出了隐性的遥契。具体可概 括为:王实甫和莫里哀通过文本意指结构 的相似传达出共有的自由理念,即婚姻关 系上的两情相悦与人际交往上的平等共处。 它们是人类生命本体意义的呈现,也是人 类生存的理由和依据。
具体民族国家文学的独特性的,也不能说明 文学在民族意义上的艺术价值,具体的“文 学的比较研究,多半被理解为对各种不同的 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考察,揭示其影响和相 互作用",而“对文学的分类研究主张,需 要阐明的不是文学现象的个别特性,也不单 单是这些文学现象的相似特征,这一类的关 系特点,而是要揭示那样一些原则和原理, 由于这些原则和原理的解释,使人有可能讲 到某种文学的,美学的共同性,讲到某一现 象对一定的类型,种类的从属关系。即使这 些文学事实相互间不发生直接联系的时候, 这种从属关系也会显露出来。”
三、类型学研究方法论
(一)类型学的基本单位 1、社会结构(赫氏说和涅氏说) 2、共同类型系列(涅氏说)
(二)类型学相似的基本特征—— 共通的诗学品格
类型学的相似指的是诸种文学文本之间所共有的诗 学品格,或者说它们与历史上形成的某一种诗学类 型在品质上与特征上有共通之处。 因而不能受主 观趣味或个人的阅读经验的主宰,更不能与由形象 思维的联想机制而产生的“类似”、“相仿”、 “雷同”等相提并论。据此,若是将普希金的《鼠 疫流行时节的宴会》与加缪的《鼠疫》加以比较, 将佛教的语言与卡夫卡小说加以对比,或是在《源 氏物语》与《追忆逝水年华》之间寻找相似点,那 就谈不上是“类型学”比较,因为他们并没有什么 类型学的相似。
(二)类型学研究的基本理论
“借用说”与“影响说” 类型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来自比较文学俄苏学 派所提出的“借用说”与“影响说”。 所谓借用说指的是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 故事、歌谣中的类似现象,有的因为它们出 于同一渊源,由于情节流传而被另一民族采 用。借用不是毫无根据的,总是以借用一方 的特殊需要为基础,借用的前提条件不是接 受者方面的空缺,而是相近的思想流派和类 似的艺术形象的汇流;
二、类型学研究史及其基本理论
(一)类型学研究历史 1、缘起 在俄国学者的类型学研究形成之前,已经有 学者运用比较方法对不同国家的文学类型进 行研究了。 1890年,德国学者W·威茨在其《从比较文 学观点看莎士比亚》一文中认为,比较文学 应该通过对类似现象之间的相互比较,深入 到每一种个别现象最内在的本质中去,并发 现造成“类似和差异”的规律。
2、学科史(俄苏类型学研究发展情况)
(1)维谢洛夫斯基的探索性研究及初步的 “类型学”思想。 维谢洛夫斯基早年在彼得堡主持总体文学 讲座,晚年致力于历史诗学的研究。他借 鉴并发展了欧洲比较文学研究的理论方法, 建立了具有俄国特色的历史比较文艺学。 他未完成的著作《历史诗学》(习惯简称为 "比较诗学三章")集中体现了他的比较文学 思想。
在俄苏比较文学领域甚至文艺学中,类型学研究 几乎是普遍存在的,康拉德、M·阿克列谢耶夫、 赫拉普钦科等人的学术成就正是得力于对类型学 研究的开拓。 科学院院士赫拉普钦科不仅在《作家的创作个性 和文学的发展》(1970)中运用比较文学及类型学 方法研究作家创作特性和文学发展规律问题,并 因其研究的深入而提升了比较文学和类型学研究 实践的方法论意义,而且在《艺术创作、现实、 人》(1982)和《文学的类型学研究》中着重探讨 类型学理论问题。在他看来,世界上所有重要文 学现象都不是孤立发展的,要理解这样的文学现 象就必须采用历史比较方法,如果不同其他文学 尤其是与之相近的文学进行比较,是不可能揭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