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有关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有关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三、类型学的几个分类概念
文物考古类型学的原理:根据遗存本身的客观 属性,进行多层次的分类,揭示同类遗存的某些方 面属性的连续演进规律,从而判定遗存的时空框架。 类型学研究首先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在类 型学分类的体系中,“类”、“型”、“式”是近 年固定下来的 3 个基本概念。 一般的类型学研究是先把对象分成“类”, “类”下分“型”,“型”下分“式”。 可见类是第一级分类概念,型是第二级分类概 念,式是第三级分类概念。
叠压或打破
“叠压”——是 —个堆积积压于另一个堆积的现象。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可以肯定下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 一定早于上层堆积的总体形成年代。 “打破”——沟穴类遗迹在形成时破坏原先的堆积的现象。 被打破者的形成年代早于打破者的形成年代。 应当注意,有时在破坏原生地层堆积过程中会形成再生 的“倒装地层”。如在坡度较大或断崖陡壁地带,高处原有的 多 层地层堆积,因雨水冲刷或人工大面积堆土而逐次破坏移向低 处。原在上面的堆积物首先到达低处,而原在底部的堆积物最 后到达低处,这样在低处形成一种倒置的分层堆积。它从形成 先后关系看,仍是下层早,上层晚,但包含物的实际年代却是 下层晚上层早。
类型学排序的基本方法可以简要概括为:从序列中找环节, 从环节上看序列。只有序列划分对了,才能找准演变环节。而 序列是在对环节的深刻认识基础上得出的,并且序列的正确与 否要看按该序列划分的环节是否成功。因此,划分序列和划分 环节是反复交替进行的,只有达到序列清楚、环节清楚、演变 规律清楚才算排序成功。 层位关系、组合关系、纪年、测年参数等是类型学排序 的外在条件,排序往往从这些条件入手,能很快找到众多型 态近似者的演变脉络。这些条件的多少和好坏关系到排序的 难度和质量,大量的考古材料是无纪年的,测定的年代数据 往往是跨度大,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层位关系和组合关 系成为排序的主要条件。
第 八 章
地层学原理和类型学原理
——考古学的研究与方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地层学的基本内容
1、遗址的地层堆积是按时间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形成的。 2、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是和一定的地层堆积层面相联系的。 3、后期破坏能毁掉地层和遗迹,现在的地层交界面往往不是下 层堆积的原有表面。 4、同一时期的堆积处于不同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 在时代上可以相差很远。 5、遗迹形成和遗迹内堆积形成可能有很大的时间差距,同一遗 迹堆积也有早晚之分,所以也应当分析“内部的叠压、打破 关系”,分析形成过程。 6、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能出晚期遗物。
[ 参考文献 ]
1、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文物》 1983 年第 5 期。
2、张忠培:《关于考古学研究的几个问题》,《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 方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9 年。
3、俞伟超:《关于“考古地层学”问题》,《考古学文化论集》,第 1 集,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7 年。 4、俞伟超:《关于“考古类型学” 问题》,《考古类型学的理论与实 践》, 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9 年。 5、高广仁、邵望平:《史前陶鬶初论》,《考古学报》,1981 年第 4 期
层位关系表述
地层学的局限性
A.地层学直接确定的是堆积形成的先后关系,据之确定的遗物早晚只是遗物被埋 藏的先后关系,并不能绝对准确地反映出遗物制造和使用时的先后关系。 B. 位关系相同的堆积单位,地层学就不能判定它们之间的早晚关系。 C .定地层厚度的因素是堆聚的时间、堆聚速度和受破坏程度,不能根据地层厚 度推测地层跨越的时间长度。 D.个堆积单位内部也有形成过程,但在堆积成分不变的情况下,难以再区分层次 E.层学不能确定堆积单位之间有多大的时间间隔。认为地层的直接叠压就反映了 时间连续,甚至认为在文化上是相袭的观点是错误的。 F.层并不与历史发展的各时代一一对应。划分地层的根据是地层成分的变更,而 一个文化期内,由于生活内容改变导致垃圾成份不同或取土来源发生变化都可 以形成新的地层,而社会政治制度变革却不一定导致地层成份的变化。 G.于同期同文化的人们在不同地点形成的地层堆积成份不一致,因而不能像地质 学那样,把地层在较大地区范围内作统一对比,也就不能判定两个以上遗址之
左上:次生堆积原貌 左下:次生堆积剖面 右: 次生堆积层位
重庆市万州区 麻柳沱遗址全景
5 、遗迹形成和遗迹内堆积形成可能有很大的时 间差距,同一遗迹堆积也有早晚之分,所以也应 当分析“内部的叠压、打破关系”,分析形成过 程
墙台之类遗迹的形成也是其堆积的形成,有的则有后来修补 增建部分,尤其是城墙,多次修补而间隔时间又长。坑沟之类 遗迹形成时,内部本无堆积,在使用中或废弃后才形成堆积。 有的遗迹从建造到内部充满堆积,相隔时间不长,包含物没有 多大变化,可以根据包含物年代推定遗迹建造和使用年代。 有的遗迹建造、使用、废弃经历了漫长的年代,应特别注意三 者的时间差距,不但要区分内部堆积的层次,而且不能把遗迹 和遗迹内堆积混为一谈。
一、物品之渐变
1 、某些人工物品是逐渐变化形态的 它认为一部分人类制品的形态是沿着 一定轨道渐变的。
2 、物品渐变的一些特点 对形态渐变的物品进行类型学研究, 是研究遗存相对年代和文化传承交流 的重要途径。
二、类型学分析的基本手段——分类排序
分 类——在比较的基础上,根据事物的共同点把 事物归为一大类;又根据事物的差异点把事物划分为 几小类,形成种或类的概念。 我们把渐变器物的演化规律称为演变规则,把类型 学分析的对象按照可能的演变规则进行排队称为排序, 排序所得每一列由早向晚变化的结果称为序列。 类型学分析就是通过反复分类排序来达到寻找器物 演变规律的目的。 排序时应注意,无论是层位关系,还是组合关系, 还是其它的参照依据资料,孤例是极易出错的,多例 重复才较为可靠。
遗迹内的堆积
6、晚期堆积中可以出早期遗物 早期堆积里不能出晚期遗物
在早期堆积形成时,晚期遗物还没有出现,因 而不存在埋入早期堆积的可能。 晚期堆积在形成时会扰动破坏早期堆积,会把 早期遗物翻到晚期堆积中,有些物品是早期制造的, 流传到晚期才埋入晚期堆积,所以晚期堆积可以出早 期遗物。
二、层位与层位关系
地层的形成
山西晋侯墓地的发掘
1、遗址的地层堆积是按时间早晚 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形成的
遗址中未有人类活动前,天然堆积的土层叫“生土”。 当人类居住或进行其它长期活动时,会在地表大面积形成新 的土层,其中夹杂人们有意抛弃的垃圾和无意失落的物品, 叫“熟土”。 熟土层的形成是不断进行的过程,在堆积成分大体不变 的情况下,呈现基本一致的色和质。但当遗址中人的活动或 自然环境有所变化而使堆积成分也有显著改变时,新形成的 熟土层和旧的熟土层在色、质等方面会产生差别,这样就出 现了考古工作中可以辨别的不同熟土层。 有时,由于当地人类活动有较长时间中断,或因自然灾 变 ( 如洪水、火山爆发 ) 在熟土层之间会出现不含有任何人 工遗物的自然堆积层,叫“间歇层”。考古上把生土层、各 熟土层和间歇层统称为“地层”。
3 、后期破坏能毁掉地层和遗迹,现在的
地层交界面往往不是下层堆积的原有表面
人类活动 ( 如修筑大型建筑地基、填平去 高平整土地 ) 和自然力作用 (如长期风蚀水 冲 ) 能大面积破坏地表,甚至毁灭已形成的地 层和遗迹堆积,在遗址形成过程中和形成之后 都有这种破坏。 所以,现有地层往往比实际形成过的地层 少,现今分辨出的地层交界面也不一定是地层 原有表面,坑沟类遗迹的现今开口层面也不一 定是原先的开口层面。
间诸堆积的相对先后关系。
什么是类型学
考古类型学是通过对遗存形态的分类排比,研究遗 存演化序列的学说。
基 本 原 理
时期代表物。在一定时间、地域内出现的产品具有特定的 可辨认的形态。 同一类产品形态变化为逐渐的、有规律的。 形态相同,则时代相同或相近,形态不同则时代不同。变化 越大,则时间相距越远。 只能推知相对年代,不能确定绝对年代和出土器物的联系。
层位的堆积
叠压或打破关系示意
地层堆积及其表述
2 、遗迹和遗迹堆积的形成 和一定的地层堆积层面相联系
每个遗迹都是在当时地表面上形成的,因 此,弄清墙台之类遗迹的基底在哪—个层面, 坑沟之类遗迹开口于哪一个层面是关键问题。 不论坑沟之类遗迹有多深,打破多少地层 和遗迹堆积;也不论墙台之类遗迹有多高,甚 至上升到现代地表之上;它们的开口和基底所 处的层面才是它们形成年代的标尺。
通常的青铜器大类:兵器、生产工具、饪食器、 酒器、水器、乐器、杂器等
一.兵 器: 戈、戟、矛、钺、刀、剑、匕首、矢镞、弩机、胄 二.生产工具:1.农 具:耒.耜.铲.钁.锛.锸.锄.褥.镰 2.工 具:斧.斤.凿.锯 三.饪 食 器: 鼎.鬲.甗.簋.盨.簠.敦.盂.豆.盆.鍪.俎.匕. 四.酒 器: 爵.角.觚.觯.壶.杯.斝.彝.卣. 觥.罍.盉.尊.罐.勺.禁 五.盥、水器:盘.匜.鉴. 六.乐 器:铙.钲.钟.鎛.铎.铃.钩鑃.錞于.鼓 七.杂 器:1.生活用具: 镜.带钩.洗.耳杯.樽. 燎炉.炭箕.薰炉.熨斗.燋斗.灯 2.车 马 器: 軎.辖.毂饰.轴饰.辕首饰.衡饰.銮铃. 踵饰.舆饰.衔.镳.轭饰.当卢.马冠. 铜泡.节约 3.货 币: 布币.刀币.贝币.圜钱 4.度 量 衡:尺.量.衡.权 5.符及玺印:符.玺印
出土于93号墓的波曲纹鼎 西周晚期风格
前期
商代鼎的分类
晚期
号于出休 墓 64 土 簋
清代的鼎和香炉
商周时代的各种酒具
饮酒器
铜 兵 器
晋侯稣钟
甬钟
博钟
各种类型的铜器
陶炉的分类
陶 鬶 演 变 的 源 流
四、类型学的局限性
第一,只能确定出现早晚的逻辑序列,不能判定每式具体存 在的年代。器物新旧形态,总是存在着一定并存时间,甚至有的 旧形态比新形态存在的时间还长。发掘所得的层位关系和共存关 系是代表了遗物被埋藏的时间先后,因此,也会出现新旧形态共 存现象,甚至出现前后颠倒的现象,要判定具体存在年代,应采 用多方法、多视角、多参照系的综合研究。 第二,只能确定相对早晚,不能确定每式之间时间间隔长短。 第三,只能对一部分遗迹、遗物或遗存群进行排序,特异形态、 突变器物形态都不能用类型学方法研究。 第四,类型学分析属于不完全归纳法,排出的序列和总结出的 规律都有一定的假定成份,随着新资料的积累,需要作补充或修 改;在资料不足的情况下,甚至会完全不反映实际情况,需要在 资料增加后重新排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