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一、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考古地层学,是借用地质地层学对地层的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发掘中,科学地取得研究资料的方法,也是考古学研究中最基础的方法之一。

但需要说明的是,地质学中的地层学,是以各种自然堆积(自然层)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搞清地壳形成的历史;而考古学中地层学,则是以主要因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各种文化堆积(文化层)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究明人类文化堆积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两种地层形成的原因不一样,内涵和存在的形式不同,因此观察和分析地层的方法也不完全相同。

此外,考古地层学中还包括了一些地质地层学中所没有的内容,即除了观察、分析各种文化层形成的原因外,还要拿这种理解来指导发掘工作,处理各层次的遗迹。

为了区别两种地层学,考古学中的地层学就叫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尽可能准确地将这些性质、时间不同的文化堆积层次区别开来,确定它们的相对年代,即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二、文化层形成的基本原理文化层的形成,就其最基本的原因来说,是由于人类的各种活动的结果。

人类的文化堆积,必然包含有人类活动而遗留的各种文化遗迹、遗物,由于各个时期堆积形成的原因不尽相同,反映在土质、土色与包含物等方面均有所区别。

考古层学主要任务就是区分各个时期文化堆积的层次,判定古文化遗址中各个时期堆积层次的先后顺序,进而确定各层次遗迹、遗物的地层关系。

一般说来,人类对居住地的选择有一定的共同要求,如近水、向阳、安全和生活资源丰富等。

因此,在一些符合上述条件的理想地点,往往被历代居民都选作居住地。

这样,在同一个遗址中,常常包含有不同时代、不同文化或同一文化不同时期的堆积层次,构成了这一遗址不同时期人类活动过程的记录。

在正常情况下,自然界地层形成的顺序是自下而上依次堆积,即老的在下、新的在上,这叫地层层序律。

文化层主要是由人类活动而形成的,文化层的形成过程,较之自然层要复杂的多,期间除了人类活动的影响之外,也同时受到自然力的作用。

但在正常情况下,居住于同一地点的历代居民活动形成的堆积,也是按时间的早晚,自下而上依次堆积而成的。

即年代早的在下,年代晚的在上。

下部地层中包含的遗迹、遗物年代也应早于上部地层中的包含的遗存。

考古层学就是依据这一基本原理,来判定古文化遗址中不同时期堆积层次的先后顺序,进而确定各种遗迹、遗物的地层关系和相对年代的。

三、文化层的划分与地层关系1、文化层的划分由于不同时期人类活动的内容、生存环境等有所不同,故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在土质、土色和包含物等也就会产生差异。

这些就成为划分文化层的主要依据。

由于人类文化总是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不同时期的人类文化遗存的内涵和形态有所差异,故文化遗存的变化也是划分文化层的依据之一。

考古地层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主要依据土质土色的变化、并参考包含物的变化及遗迹现象等,准确地将不同时期的人类文化堆积层次划分开来,并确定它们在时间上的先后关系。

土质:堆积物的岩性如颗粒成分(粘土、粉砂土、砂土等)、结构(疏松、紧密等)、质地(软、硬等),是划分地层的重要依据之一。

有些层次的土色虽相近,但结构或颗粒成分不同,即可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土色:土色是指堆积物呈现的颜色,由于不同时期堆积中的包含物或形成的原因、气候等不同,土色也常有区别。

常见的土色有灰色(浅灰、深灰)、黑色(浅黑、深黑等)、褐色(黄褐、红褐、灰褐等)、红色(浅红、深红)、黄色(浅黄、棕黄等),可依据土色的区分出不同的堆积层次。

包含物:每一文化层均含有数量不等的人类遗物(残破的或较为完整的),由于文化是发展变化的,遗物的形态、制法、质地等也会发生变化。

在发掘中,如果包含物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特别注意本层最晚的器物),则表明堆积物的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

此时应特别注意文化层的区分。

遗迹现象:每一遗迹(如窖穴、地穴式房屋、水井、墓葬等)都应开口于当时的地面,即使当时的地面被晚期破坏,现在发现的遗迹开口部位也应是被破坏时的平面,与叠压于其上的地层不应属同一个层次。

故每当遗迹开始露头时,应特别注意土质、土色等方面的变化,以确定遗迹的开口层位。

总之,划分文化层主要依据土质、土色,只要土质、土色发生了变化,就应划分出新的层次。

此外,包含物和遗迹现象等也是区分不同层次的重要依据,只有把这几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地层的划分才能保证准确无误。

2、地层关系所谓地层关系,指的是不同时期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地层之间的相对年代关系。

地层关系包括叠压关系、打破关系和共存关系等。

考古发掘中的一切遗迹、遗物,都要依据其所处的地层关系来确定它们的相对年代。

1、叠压关系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堆积自上而下依次叠压而形成的地层关系,在这一地层关系中,叠压者及其包含物要晚于被叠压者。

就一个遗址的整体来看,文化层的早晚依次叠压是绝对的。

但就局部而言,则常常呈现出跳跃式的地层叠压关系。

2、打破关系指晚期人类活动的遗迹打破早期的地层或遗迹而形成的地层关系。

如人们在挖井、建屋、修墓时,可能会挖穿同一地点早期的堆积层次或打破早期的的窖穴或房基,从而形成打破关系。

在有多层文化堆积并代表了不同时期几个聚落的遗址中,遗迹间或遗迹与地层间的打破关系,是最常见的地层关系之一。

在这一地层关系中,作为打破者的的年代要晚于被打破者,打破者之中包含的遗物的年代一般也应晚于被打破者。

3、共存关系在上述地层关系中,每一地层或遗迹单位(如一座墓葬、一座窖穴、一座房基等)中包含的各种遗物,构成了共存关系。

凡属有共存关系的遗物,从地层学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年代可视为是同时的,收集遗物时应按遗迹单位的共存关系分别收集。

但实际上,由于晚期人类的活动,往往对早期地层有破坏或扰动现象,晚期地层或遗迹单位中,就会数量不等地包含有早期的遗物,但早期的原生文化层则不应有晚期的遗物。

一般说来,墓葬中的随葬品和被毁弃房屋居住面上共存的器物,特别是易碎的陶器,它们的同时的可能性较大。

而地层和废弃的窖穴在填埋过程中,往往会混入一些早期的遗物,这就需要依据考古类型学来识别。

田野考古发掘是考古学研究资料的主要来源,也是考古学研究的基础。

考古发现的任何遗物、遗迹,都必须借助于地层关系来确定其相对年代,如果失去了地层依据或层位关系混乱,就会使出土物失去应有的科学研究价值。

即使是在日益广泛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测定年代的今天,考古地层学的作用也并没有削弱。

因为任何一种测定年代的方法都离不开正确的地层划分,若地层混乱,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遗存混杂,那么,即使测出的数据再精确,也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考古地层学的重要作用及局限性地层学是田野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为田野发掘提供了最基本的方法论,使田野发掘科学获得资料成为可能。

重要作用:1、地层学使田野考古能获得有层位关系的文化堆积资料,为每一个文化堆积单位相对年代研究提供了坚实依据。

或地层学使发掘的古代人类文化遗存的堆积层次得到科学展示,成为研究各文化遗存相对年代的坚实而科学的依据。

2、地层学使田野考古能获得有共时关系的资料,为确定遗存组合关系提供了必要前提。

或地层学使发掘的古代人类文化遗存的共存、组合关系得到科学展示,为研究各类遗存的时间关系和内在联系,以及对类型学研究、分期断代、文化内涵、功能联系、社会等级、交流传播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地层学使田野发掘能逐次揭露出遗迹的面貌。

发掘中只有按照诸堆积形成的次序逐次进行,才能使遗迹自然显露出来,否则必然会使遗迹面貌遭受破坏。

局限性:1、地层学直接确定的是堆积形成的先后关系,据之确定的遗物早晚只是遗物被埋藏的先后关系,并不能绝对准确地反映出遗物制造和使用的先后关系。

2、层位关系相同的堆积单位,地层学就不能判定它们之间的早晚关系。

3、决定地层厚度的因素是堆聚时间、堆聚方式和受破坏程度,不能根据地层厚度推测地层跨越的时间长度。

4、一个堆积单位内部也有形成过程,但在堆积成份不变的情况下,难以再区分层次。

5、地层学不能确定堆积单位之间有多大的时间间隔,认为地层的直接叠压就反映了时间连续,甚至认为在文化上是相袭的观点是错误的。

6、地层并不与历史发展的各时代一一相对应。

划分地层的根据是地层成份的变更,而一个文化期内,由于生活内容改变导致垃圾成份不同或取土来源发生变化都可以形成新的地层,而社会政治制度变革却不一定导致地层成份的变化。

7、由于同期同文化的人们在不同地点形成的地层堆积成份不一致,因而不能像地质学那样,把地层在较大的地区范围内作统一对比,也就不能判定两个以上遗址之间诸堆积的相对先后关系。

五、地层学基本内容(要点)1、直接发生叠压或打破关系的堆积,一定是被叠压或被打破的堆积,在年代上早于叠压它或打破它的堆积。

2、任何遗迹堆积都是在某一时期的表面形成的,因此确定年代主要是看它的基底或开口处在哪一层面。

3、有遗迹堆积的地方,不一定形成同一时期的地层堆积,如墓地很难形成堆积。

4、同一时期的堆积可以处于不同的水平深度,而同一水平深度的堆积在时代上可以相差很远;地层堆积不是水平的,自然力的作用有时可使地层堆积发生局部的位移;遗迹堆积具有打破前期堆积或突入后期堆积的特点。

5、遗迹的建造、使用和废弃是三个不同的时间概念,在同一遗迹的内部堆积有时可进一步区分出使用堆积和废弃堆积,且前者早于后者。

6、晚期堆积可以出早期遗物,早期堆积不可以出晚期遗物。

7、一种堆积的年代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靠其中的包含物来确定的,但只有其中年代最晚的遗物才代表了该堆积的形成年代。

8、堆积有原生堆积和再生堆积之分,区分堆积及其包含物早晚时,要先判断堆积的性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