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及对策摘要:审计质量的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当前审计工作环境和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决定的,当前我国的审计工作就存在需求异化和监管体制不完善的问题,转变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在于完善监督机制,加强需求异化的控制,加强对审计人才的培养,全面确保审计工作的高质量。
本文分析了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审计质量因素对策
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都应该考虑到审计制度的建立和审计人才的培养。
本文分析了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
分析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必须要考虑到审计的全过程的控制情况,应该从外部影响的因素和内部的控制因素两方面出发进行系统的讨论和研究,以确保审计质量问题的相关探索。
(一)审计质量的外部影响因素
审计质量的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当前审计工作环境和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决定的,当我我国的审计工作就存在需求异化和监管体制不完善的问题。
1、审计需求异化
审计行为异化是指审计行为主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在扭曲的动机驱动下,对合规审计行为的背离。
一般而言,合规审计行为是
在合理的内在需求、有效外部约束和适当的审计行为目标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结果。
而异化的审计行为则源于动机扭曲的行为需要和与之结合的外部环境以及不合规的审计行为目标。
当前,我国企业往往视审计行为为无物,而忽视的情况下就使得审计质量受到影响,而客户为了使得企业内部的不利信息不影响企业的发展就聘请能
够维护表面平和的会计师事务所,这样的情况下就使得审计工作陷入了恶性循环,影响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质量发展的要求。
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社会对企业财务情况的监管制度也有直接关系,与企业自身发展的目标原则有间接关系。
审计需求异化的现实使得审计工作面临更多的挑战,对审计质量的维护产生行为影响,必须受到审计工作部门的高度重视。
2、监管体制的缺陷
根据审计署报告,造成国资流失的主要行为,包括损益不实、决策不当及管理不善造成损失、海外投资管理不够规范、违法违规操作等。
实际上,上述问题在审计署历次央企审计报告中均出现过,也是目前导致国资流失的主要问题。
而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屡禁不止呢,主要是由于中国的审计监管体制不够完善,体制决定了审计机关的地位是不可能超越它的审计对象的。
它们本身是平级单位,这种平级使审计机关很难发挥它的作用。
这不是靠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就能解决的。
同时审计工作也没有形成立法制度就很难发挥其实际作用,例如:如果预算管理体制把审计作为一个必要环节,立法机构又在预算管理中确确实实发挥作用,那么审计为立法机构服务
可能是比较好的。
同时,不同国家的法律体系、行业监管体系均各有特点,即便是会计、审计准则目前也没有完全实现全球趋同。
也就是说,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即便得到了国内监管机构的认可,拿到国外仍然得不到认可。
所以很多跨国企业对于中国的审计制度往往不够重视。
(二)审计质量内部影响因素
审计质量的内部影响因素则主要体现在审计人员的管理控制方面,对于审计工作而已必须要有较强是审计技能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行事作风,但是目前的审计管理工作却忽视对审计人员能力的提升。
1、审计人员执业技术水平
审计工作可根据具体情况开展逆查、顺查或抽查。
审查一般采用审阅、核对、分析、比较、调查和证实的方法。
信息化条件下,除了手工环境下的技术方法外,审计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编写sql语句更迅速地对电子数据进行查询、核对、分析、比较和抽样,并且能够有效降低审计风险、提升审计质量。
从以上的情况来看,审计人员执业技术水平必须有传统手工处理和现代化信息管理两方面的能力。
而当前审计工作人员往往能够采用传统的审阅核对等审计工作,却无法操作软件系统下的审计处理,计算机水平急需提升。
但是,由于我国审计工作开展较晚,专业素质低、年龄结构不合理状况,这严重影响了审计的质量。
另外,聘用临时工造成了审计行业人员流动性过大的局面,也无法满足审计业务对
审计人员应该具有较高的职业经验的要求。
2、审计人员的政治道德与职业道德意识
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道德和职业道德,政治道德主要表现在应该有“维护国家资产”的高尚意识,在面对金钱诱惑的同时能够以最高的审计准则为准,确保审计质量。
而职业道德则要彰显出审计工作人员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能够透过审计工作发现企业内部的问题,并有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对转变企业管理模式和发挥审计功效做出功效。
但是,目前审计工作人员政治道德不明确,对于审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维护国家资产的崇高理想,政治学习能力也不强。
而从职业道德方面来讲,审计人员的开拓创新意识相对较弱,宏观意识和现代审计意识不够强。
包括一些审计机关的领导,在工作上、思维上的一些惯性还比较强,审计工作中“满足现状、四平八稳、不思进取、但求无过”的思想还比较突出。
有的传统财务审计的观念比较浓,认为审计就是查账,查账的目的就是处罚;有的思维方式单一,比较习惯于单纯的会计思维,多层次,多视角地透视问题不够,综合分析能力比较差。
二、提高审计质量的对策
通过对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分析可以总结出提示审计质量的关键措施,而具体的实施对策也要从外部控制和内部控制两方面开展。
(一)外部控制对策
1、完善监督机制
审计质量的外部控制要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制度。
首先,要建立健全审计项目审理会议制度。
各级审计机关应通过推行审理会议制度,实现有效的结果控制。
会议制度的确立能够发挥集体决策功能,完善审计报告等结论性材料,力求最大限度地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其次,要推行审计监督通报制度,对审计的部门或单位能够推行公开的模式,确保审计质量受审计工作人员的重视,并形成量化评价标准。
一方面可以减少投资者和公司经理层的信息不对称;另一个方面也提高了上市公司的责任,有利于约束管理人员的舞弊行为。
同时强化了会计舞弊的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尽量减少高层管理人员从舞弊中获利的可能性。
2、需求异化的控制
审计需求异化的控制要加大处罚力度,只有当监管环境的处罚力度、处罚严格程度、检查力度足够大,使审计行为异化的收益小于审计行为异化的成本时,独立审计行为主体才不会操纵审计进行舞弊,监管环境对审计舞弊的监管方为有效。
可见,处罚力度、处罚严格程度和检查力度共同决定监管环境对审计行为的约束力。
例如:实行集团诉讼制度,扩大可诉范围就是较好的策略。
当然,等我国的法律惩戒也足够严厉,但是却没有对集体采取全面诉讼的制度,如果采取集体诉讼就可以将企业的外部控制提升到最高程度,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有全面的监督,避免出现异化现象。
(二)内部控制对策
为了提升审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和技术能力就要建立职业
制度。
首先要建立审计人员的资格管理制度,对进入内审机构的人员要严格把关,要求从业人员取得和具有与其工作相适应的专业资格,确保内审人员达到履行其职责所需要的专业胜任能力。
其次,要进行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
培训内容应该从职业道德发展到技术能力训练,进行全面地推广;激励机制则要将审计职工的工作态度等与个人晋升薪酬联系起来,以此来推动高素质审计人才的培养。
综上所述,转变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在于完善监督机制,加强需求异化的控制,加强对审计人才的培养,全面确保审计工作的高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晓晨.构建企业的审计质量管理体系[j].现代经济信
息.2011(10)
[2]成焕玲.我国国家审计质量研究[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05)
[3]杨洋.论内部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才智.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