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后市场互联网商业模式与风险中国目前的汽车大概为1.3到1.4亿量的保有量,汽车消费也开始升级,于是淘汽配意识到会产生很火爆的汽车后市场的机会,也带来了投资的机会。
目前基于互联网创新的后市场比较火爆的商业模式,主要有这六种:
1、P2P租车,这是分享经济的概念;
2、停车的O2O,大家认为这是一个高频、刚需的切入口;
3、二手车交易,这个不管是现实需求或者是对比成熟市场,美国目前的状况,大家一直都号称中国目前二手车比例是2:1,美国是3:4,这里有很大提升空间,所以这里有大量的创业企业和资本扎堆在这里;
4、洗车的O2O,把车后市场所谓的高频需求以及过去一年最热门的O2O的概念结合在一起的创业项目;
5、上门保养,把保养需求拿出来,当然也有人打几家巨头的主意做加油的事情,一般来讲,在国内加油是比较垄断的行业,但是有些创业者做;
6、信息平台,比如查违章作为切入口的服务。
最近资本市场变冷了之后,这些领域中有曝出创业企业关闭或者转型的新闻。
资本市场会淘汰一些商业模式或项目,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从转型或关闭中,我们可以反思哪些是项目运行中的坑?我们今后如何避免?哪些可能纯粹是资本市场变动比较意外的情况?分辨清楚这些对创业者和投资人都有帮助。
首先比较大的坑,即所谓的高频打低频。
当然比较典型的是,在交通出行领域,滴滴成功之后要通吃整个出行领域。
另外,停车或者是洗车的概念是比较高频的,但其实在我看来,恰恰这两个领域也是坑比较多的。
因为高频到低频前提是服务得是标准化的服务,但是涉及到后市场的服务领域中有很多非标的、人工信任的过程。
关于滴滴模式,它本身要求一个平台聚集越多车辆和用户匹配效率越高。
但是日常的用车场景中,用户需要找一个信任的点,后期的需求到这个地方聚集就可以了,它本质上应用需求是离散化的,所以在用户需求离散化的条件下做大平台是比较偏颇的。
第二个大坑是疯狂补贴。
去年滴滴的模式,用了补贴拉来用户,建立平台,把别人都干掉。
在这其中有几个大的逻辑成立这个事情才有可能,一个逻辑是超强的自融能力,快的和滴滴脱颖而出因为背后有一个
巨大的“干爹”支持他们烧钱,普通的企业是做不到的。
现在的资本市场变了,很多投资人会考虑企业做怎么样,还会看有效用户留存,如果钱违背了经济价值规律的话是很大的问题。
然而淘汽配发现很多创业者或者创业项目还沉浸在疯狂补贴的虚假繁荣中,却没有看背后真正的东西。
当年京东烧钱策略是正确的。
关键是烧钱完了之后真正地建立起来了价值,建立了庞大的物流体系以及高效的订单匹配。
以前中国零售连锁搬动5到6次,但是京东只需要搬动2到3次。
同样,疯狂补贴更典型的是滴滴,他把市场圈起来之后,和快的合并,垄断了中国出行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