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认知偏差的研究-4页精选文档

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认知偏差的研究-4页精选文档

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认知偏差的研究认知偏差是指“有问题的、错误的、不良的观念或想法,这种观念或想法会导致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交往产生问题,造成不适应的情况,甚至会导致情绪障碍” 。

在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心理咨询师经常会发现学生对一些问题存在认知偏差,比如“只有样样如意的人才会幸福” 、“我应该让别人觉得自己很与众不同” 、“人际关系是要用金钱换来的” 等等。

在访谈中,大量的被访谈者(大学生、高校辅导员、高校心理咨询师等)都提到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的认知偏差。

因此,研究者决定把家庭教养方式作为大认知偏差的影响因素,探索家庭教养方式是否会对大学生的认知偏差产生影响?如果是的话又是怎
样产生影响的?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工具
1.1.1 大学生认知偏差问卷。

“大学生认知偏差问卷”,包含外在控制、苛求互惠、信任缺乏、消极态度、关注需求与消极自我六个因素,共计24题。

问卷以Likert五点形式呈现,要求被试判断各题的描述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看法,每题有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五个选项,高分表示认知偏差程度大。

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1.2 家庭教养方式问卷。

使用岳冬梅修订的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gma Minnen Bardndosnauppforstran, EMBU, 1980)。

问卷是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
医学系佩瑞斯等人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

问卷为4点计分,1=从不,4=总是。

中文版对问卷修订之后,通过因素分析得到父亲6个因素,分别为:“情感温暖和理解”、“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过度保护”;母亲5个因素,分别为:“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干涉和过保护”、“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偏爱被试”。

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校度。

本研究需特别指出的一点是,由于当前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而问卷中的“偏爱被试”因素都是与亲兄弟姐妹有关的题目,因此本研究在实际施测时将所有与“偏爱被试”因素有关的题目都予以删除。

1.2 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上海市四所高校的大一至大三的本科生进行“大学生认知
偏差问卷”的试测,样本总人数为287人,其中大一学生93名,占32.4%;大二学生114名,占39.7%;大三学生80名,占27.9%,男女比例相当。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认知偏差的现状研究
2.1.1大学生认知偏差概况。

根据大学生认知偏差量表对287名大学生正式测试所得数据,以被试年级和性别为自变量,分别以认知偏差量表总分及六个分量表得分为因变量作单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大一、大二与大三学生在“外在控制”、“信任缺乏”和量表总分上差异极
其显著,在“消极自我”因素上也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大三学生在“外在控制”因素中得分最低,大一学生得分最高;在“信任缺乏”、“消极自我”因素得分以及量表总分得分上,大三学生皆为最低,而大二学生得分最高。

男女生在外在控制和信任缺乏两个因素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而且平均得分女生均高于男生。

具体见表1。

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认知偏差整体情况尚属乐观。

2.2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概况
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在父亲教养方式上“过分保护”得分最高;其次是“情感温暖和理解”,随后依次为“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过分干涉”。

而在母亲教养方式上,得分最高的教养方式为“过干涉和过保护”、其后依次为“情感温暖和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得分最低。

表2 大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的描述性统计
注:a指平均分占该家庭教养方式满分的百分比(%)。

各家庭教养方式满分分别为:父亲情感温暖和理解76;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76;父亲严厉惩罚44;母亲严厉惩罚36;父亲过分干涉40;母亲过干涉和过保护64;父亲拒绝否认24;母亲拒绝否认28;父亲过度保护20。

2.3 大学生认知偏差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由表3可见,父亲“情感温暖和理解”的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外在控制”、“信任缺乏”、“消极态度”、“关注需求”及“消极自我”认知偏差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而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四类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的六类认知偏差均有极其
显著的正相关。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生气,就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

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2、未必钱多乐便多,财多累己招烦恼。

清贫乐道真自在,无牵无挂乐逍遥。

3、处事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

为人不必感德,无怨便是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