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从国内看,非公经济发展环境日益优化。近年来,国家着力消除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利于非公经济加快拓展产业领域和市场空间。同时,国内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土地供应日趋紧张、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等问题,也对非公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2.非公经济产业结构日益优化,新兴行业加快拓展。上海非公经济加快发展转型,“三二一”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在全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非公经济在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等传统产业领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在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新型商务服务、文化创意和公共服务等新兴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如,快钱、盛付通等民营支付企业获得国家颁发的第三方支付牌照,处于互联网支付市场前列;分众传媒公司成为国内最大的数字化媒体企业并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春秋航空成为国内第一家自主拥莫泰168等非公企业已成为连锁经济型酒店中的知名品牌。
“十一五”时期,上海非公经济发展较快,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与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目标要求相比,上海非公经济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从总量规模来看,非公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依然较低,规模大、实力强、品牌响的非公企业仍相对偏少,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还有待加强。从产业结构来看,非公经济仍主要分布在传统产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投入不足、比重较低,尚未形成明显的竞争优势。从体制机制来看,非公经济发展仍面临部分制度性障碍,部分领域的市场准入门槛仍相对偏高,非公企业融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对非公经济的服务作用发挥不够,非公经济的统计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时期上海非公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效
“十一五”时期,上海大力推动非公经济发展,积极破除制约非公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努力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制度环境,取得了显著效果。
1.非公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显著增长。“十一五”时期,上海非公经济保持持续平稳增长,与公有制经济形成有效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2010年,全市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4139.1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3.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4.1%,比2005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实现税收1006.9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2.8%,占全市税收的比重达到18.1%。民间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成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力量。2010年,上海民间投资达到1982.4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9.9%,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37.3%。
5.非公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步伐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非公企业凭借灵活的机制和旺盛的活力,成为上海外贸进出口快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2010年,非公企业进口商品总额202.1亿美元,占全市的10.8%;出口商品总额228.1亿美元,占全市的12.6%。非公企业对外投资合作深入发展,2010年,经核准的上海私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项目达到167个,投资金额77亿美元,分别占全市的62%和37%,涉及工业制造、电力、电子通讯、石油化工、交通运输、资源开发、建筑等行业领域。外省市一些规模大、知名度高的私营企业集团纷纷来沪投资和发展。截至2010年底,外省市来沪投资设立的私营企业户数达到40.1万户,总注册资本7957.6亿元,分别占全市私营企业总量的62%和36.8%。
4.非公科技型企业发展迅猛,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上海非公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成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非公科技型企业不断壮大,逐步从传统产业领域向现代电子、精细化工、新能源、环保、生物医药等高技术领域以及科技交流和推广服务业、商务服务业、软件业、专业技术服务业、计算机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领域拓展。非公科技型企业接轨国际市场需求,不断研发出各种新技术和新产品,积极参与重大科研攻关任务,成为上海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2010年,民营科技企业专利授权数占全市的31.2%,发明专利授权数占全市的56.9%。
3.非公企业数量和规模逐步壮大,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时期,上海非公企业数量持续增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综合效益大幅提高,部分非公企业已具有大企业或特大型企业的经营实力,涌现出复星高科、东方希望、华冶钢铁、巨人网络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高社会知名度的非公企业集团。根据工商部门的注册登记数据,2010年,全市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分别达到35.6万户和70.6万户,比“十五”期末分别增加7.3万户和23.2万户;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达到200.7万元,比“十五”期末增长3.6倍;私营企业集团达到662家,比“十五”期末增加411家。
上海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 作者:
———————————————————————————————— 日期:

上海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上海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和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为促进“十二五”时期本市非公有制经济(以下简称“非公经济”,特指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混合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及非公有制企业(以下简称“非公企业”,特指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以及非公经济成分占主导或相对主导地位的企业)的发展,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制定本规划。
(二)“十二五”上海非公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非公经济发展既有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有新的挑战与考验。
从国际看,非公经济发展面临更趋复杂的外部环境。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加快流向新兴发展中国家,有利于非公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市场竞争。同时,全球经济中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将对非公企业发展特别是开展国际化经营带来严峻挑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