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东国际关系作业-耶路撒冷问题是中东和平进程的最大的障碍

中东国际关系作业-耶路撒冷问题是中东和平进程的最大的障碍

序号:23 姓名:张兆龙学号:200913501143 题目:耶路撒冷问题是中东和平进程的最大障碍
时间:2010年11月29日
中东问题的核心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冲突.而巴以冲突的焦点则是耶路撒冷问题,耶路撒冷既是影响巴以最终地位谈判的关键,更是影响中东地区和平进程的关键。

耶路撒冷问题牵涉到宗教、民族、政治、国家利益和经济等多种因素,同时涉及到宗教学、历史学和国际政治理论等多种学科。

耶路撒冷作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圣地,自古以来就被其信徒敬仰、膜拜。

它不仅关系到当地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世俗权益,而且关系到全世界基督徒、穆斯林和犹太人的宗教感情和宗教权益。

伴随着19世纪初犹太复国主义的兴起,犹太人与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开始冲突不断,双方都坚持以耶路撒冷为首都,流血冲突暴力事件时有发生,耶路撒冷一“和平之城"不再和平。

1947年第二届联合国大会第181号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耶路撒冷则置于联合国有效管制之下。

如今巴勒斯坦已经默认以色列的建国,而耶路撒冷之争实际上已演变成东耶路撒冷之争。

如果说巴以冲突核心是巴勒斯坦问题的话,那么巴勒斯坦问题的死结则在于耶城。

耶城问题成为中东和平进程中的一道棘手难题。

耶路撒冷问题有着悠远、复杂的历史渊源,耶城历史上曾是犹太民族的政治和宗教中心,先后留下了希伯来国、亚述王国等众多朝代的痕迹。

公元前1l世纪,大卫王将耶城定为古以色列国都,大卫之子所罗门在耶城建造了犹太教的第一圣殿。

第一圣殿的竣工奠定了耶城作为一神教中心的神圣地位,自7世纪起,穆斯林控制耶城长达1000多年。

1193年阿拉伯人萨拉丁收复了耶城,但在1517~1917年又沦落土耳其人手中。

1917年,英国取得委任统治后,耶城成为巴勒斯坦的首府,巴终于有了独立建国的历史性机会。

但英国在美国的支持下发表了《贝尔福宣言》,支持在巴建立“犹太民族之家”。

以后,因欧洲出现反犹排犹浪潮,大批犹太人在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影响下,陆续涌入巴勒斯坦。

巴人对此深恶痛绝,表示要“犹太人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

从此,阿以对耶城的争夺日益加剧。

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在巴的委任统治,以色列同日宣布建国。

次日,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耶城被一分为二,形成了约以分治局面。

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约旦控制的耶城东区被以色列鲸吞,以自此实现了对整个耶城的控制。

1980年7月30日,以宣布耶城为其“永久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未予承认。

1988年11月15日,阿拉法特宣布成立巴勒斯坦国,将耶城定为首都。

以色列对此坚决否定,一再强调只有以色列才对耶城拥有主权。

耶城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成为巴以矛盾的焦点。

围绕耶城问题,40多年来阿以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尤其以色列几乎毫不退让。

以色列认为,耶城历史上曾是犹太国的首都。

尽管千百年来犹太人流散世界各地,但一直没有割断他们之间的联系。

自前1l世纪大卫定都耶城以来,该城一直断断续续属于他们,从来就不曾是任何阿拉伯国家的首都,因而,他们对该城拥有主权是毋庸置疑的。

阿拉伯人认为,现代阿拉伯巴勒斯坦人是耶城最古老的居民之一,因巴勒斯坦一词意为“腓尼斯丁人的土地”,而他们就是古代腓尼斯丁人的后裔,并进而对以色列所宣称对耶城拥有“历史的”和“自然的”权利提出质疑。

他们指出,自7世纪到一战(十字军时代除外),耶城一直在阿拉伯穆斯林手中,而现在以色列却“反客为主”,显然毫无道理。

虽然阿拉伯内部矛盾重重,但在耶城问题上极为团结。

目前,巴在耶城问题上的基本立场是:巴可以在耶城全部主权问题上做些适当让步,但绝不放弃耶城尤其是东耶。

在耶城问题上,以色列同国际社会的矛盾很深。

由于以长期一直奉行“非犹太人说什么不要紧,要紧的是犹太人做什么”的哲学,拒不执行联合国有关决议。

对此,联合国曾多次指出,如果以不遵守,安理会将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采取“有效措施”。

此外,《联合国宪章》亦授权安理会在遇有“和平之威胁、和平之破坏及侵略行为”时,采取集体行动,
以维持国际和平和安全。

只是由于美国一再行使否决权,才使以色列逃过了“一劫又一劫”。

美国在耶城问题上的长期基本立场是:耶城应保持统一,其最终地位通过谈判决定,同时明确反对巴单方面宣布建国,并以重新考虑美巴关系和撤消对巴经援以及把驻以使馆迁往耶城相要挟。

美国作为唯一可以主导中东和平进程和能影响以态度的外在力量,它在耶城问题上的立场直接影响着耶城的解决。

究竟是什么因素使耶城问题如此难以解决呢? 三大宗教圣地云集耶城,这虽是历史的产物,但铸就了耶城问题的复杂性。

首先,耶城尤其是其中的“哭墙”(即西墙)是犹太教圣地及其昔日辉煌的象征,是犹太人的精神寄托,他们始终忘不了“来年返回耶城”之说,无时无刻不在怀念圣地巴勒斯坦。

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岂能拱手让人。

其次,自公元336年首批基督大教堂竣工时起,耶城就成为基督教不可替代的永久圣地。

据说因为“耶稣基督之死使耶城成了基督教的中心”,君士坦丁大帝也格外垂青于它。

此外,“受难之路”、“橄榄山的脚印”等圣址也吸引基督徒从世界各地赶来朝圣。

耶城亦是伊斯兰教的圣地。

据《古兰经:夜行篇》记载,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骑马夜行,在此受到真主安拉的昭示。

其中,“西墙”被伊斯兰教称为“飞马墙”,故生长于斯的穆斯林很难割舍此地。

目前,耶城是世界上宗教场所最密集的地方,共有200多座教堂、修道院和清真寺,基督教的20多个主要教派都在此建有教堂,耶城宗教关系之复杂、敏感由此可见一斑。

耶城人文地理的改变为其问题的解决增添了许多困难。

奥斯陆协议规定,在耶城的最终地位解决以前,双方不得采取任何措施,改变其法律地位。

但以色列我行我素,一直在致力于耶城的“犹太化”。

此外,虽然耶城由阿拉伯区、犹太区、基督区和亚美尼亚区构成,但仍存在民族杂居现象,他们情绪对立,互不信任。

再者,在以色列的约100多万名以色列国籍的巴人(占以人口的21%),仍在“效忠”国家与忠于民族之间苦苦挣扎。

最后,耶城范围已几经变化,其中仅西区就先后扩展了4次,已从1952年的17.7平方公里扩展到1993年的53平方公里。

巴以至今还没有就此达成共识。

因此,这一切必将对耶问题的解决带来变数。

巴以两国明显处于“力理相悖”的状态中,巴有理但无实力,以有力但缺理。

从目前看,要使处于强势地位的以向处于弱势的巴做出妥协确实相当困难,另一方面,巴目前99%的经贸活动都依附以色列,这也是巴以在耶城问题上难有实质性突破的原因所在。

.耶城不仅是巴以两国神圣的精神家园,而且存在的巨大的经济利益,以不愿放弃,巴不甘失去。

耶城作为中东名城,其独特的历史、宗教对世人极具魅力,旅游业收入相当可观。

如果实现和平,其旅游业将更具潜力。

这也是巴以在解决耶城问题时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国内政治压力和外交困境使巴以领导人处境艰难而尴尬,巴方有哈马斯在后面催,以方有利库德在背后嚷,这使他们无力承担解决耶城问题的历史责任。

双方国内极端政治力量的兴风作浪,对中东和平进程的干扰和破坏很大,从而影响了耶城问题的解决。

耶路撒冷问题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成为当今世界矛盾焦点之一,举世瞩目。

由于以色列统治集团坚持其扩张政策,由于美英俄等大国出于不同利益在这里所进行的干扰,使得问题至今得不到解决,给阿拉伯民族带来了空前的灾难,也给以色列人民带来了痛苦,并且威胁着世界和平与稳定。

阿拉伯国家、全世界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正在为公正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实现中东持久和平而进行新的努力。

参考资料: 1. 2001年第1期《阿拉伯世界》,总第76期《21世纪中东和平进程的难题——耶路撒冷问题》文章编号:l004—5104(2001)O卜0024一04
2《萨巴赫宗主教指出耶路撒冷是中东问题的关键所在》
/zxpd/0800457109.htm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