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东地区概况

中东地区概况

中东地区概况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结合部,西北面临地中海,通过苏伊士运河与红海、阿拉伯海联通,经印度洋向东可通向亚洲,向西可抵达欧洲,历来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及商业地位。

中东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仅海湾国家的石油储量就占世界的26%,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市场。

欧美市场是目前世界上最发达、最成熟的市场,但这个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商品趋于饱和,加上高进口关税及贸易壁垒的限制,后来者或中小实力的企业很难进入。

纵览当今世界,唯有中东和非洲市场是一个充满商机、前景良好的热点市场。

中东市场主要包括阿联酋,科威特,沙特,伊拉克(图片-新闻-网页),伊朗,也门,阿曼,巴林,卡塔尔,叙利亚,利巴嫩,苏丹等海湾国家。

“中东地区”或“中东” 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中东”地理上也是非洲与欧亚大陆的亚区。

“中东”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

一般说来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尔、沙特、叙利亚、阿联酋和也门,巴勒斯坦、马格里布国家(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以及苏丹、毛里塔尼亚和索马里,由于其历史文化原因一般认为属于中东国家,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尽管地理上属于中东地区的一部分,但是他们自身认为属于欧洲;北边的阿富汗有时也与中东联系密切。

阿拉伯国家概况一、基本情况【概况】阿拉伯世界西起大西洋东至阿拉伯海,北起地中海南至非洲中部,面积约为1420万平方公里,位于亚、非两大洲的结合部,其非洲部分占72%,亚洲部分占28%,具有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

阿拉伯世界有宽广的海岸线,如大西洋、地中海、阿拉伯湾、阿拉伯海、亚丁湾、红海和印度洋等水域的海岸线,该地区曾经孕育了一些著名的古代文明,如埃及古文明、亚述文明、巴比伦文明、腓尼基文明等。

【语言】各国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非洲地区的阿尔及利亚、吉布提、毛里塔尼亚、摩洛哥、突尼斯、科摩罗通用法语。

【宗教】各国居民以信奉伊斯兰教为主,另有部分居民信奉基督教及其它宗教。

【主要组织】(一)阿拉伯国家联盟:1945年3月22日,在埃及倡议下,7个阿拉伯国家的代表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会议,通过了《阿拉伯联盟宪章》,阿拉伯国家联盟正式成立。

阿盟宪章规定,阿盟总部的永久地址为埃及首都开罗。

目前阿盟的秘书长为阿姆鲁·穆萨(Amr Moussa,曾任埃及外长,2001年3月起任阿盟秘书长)。

现有成员22个:阿尔及利亚、阿联酋、阿曼、埃及、巴勒斯坦、巴林、吉布提、卡塔尔、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亚、毛里塔尼亚、摩洛哥、沙特、苏丹、索马里、突尼斯、叙利亚、也门、伊拉克、约旦、科摩罗。

阿盟对于阿拉伯国家联合自强,协调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系,特别是维护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埃及作为阿盟的重要成员,积极推动中东和平进程,在国际舞台上是重要的斡旋者。

(二)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简称“海合会(GCC)”,成立于1981年5月25日,由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科威特、阿曼、巴林和卡塔尔六国组成。

其宗旨是实现成员国内部的合作、协调和一体化。

(三)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简称“马盟”,成立于1989年2月17日,包括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毛里塔尼亚、摩洛哥、突尼斯。

马盟的宗旨是协调成员国之间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合作,最终实现经济一体化和阿拉伯统一。

二、主要资源(一)石油:阿拉伯各国总储量6465亿桶,约占世界总储量的60%,其中沙特储量2618亿桶,占世界总储量的25%,居世界第一位。

阿拉伯国家原油储量、产量表国别储量(亿桶)产量(万桶/日)沙特2618 760阿联酋980 200科威特960 180阿曼58 94卡塔尔45 60巴林 2 18伊拉克1125 260也门46 47叙利亚25 53埃及38 80苏丹120 35利比亚295 130阿尔及利亚92 67.5突尼斯3 8.3(二)天然气:总储量50.4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已探明总储量的22%,其中卡塔尔储量25.5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阿联酋6.2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四位。

(三)磷酸盐:总储量约770亿吨,约占世界总储量63%,主要集中在摩洛哥(600亿吨)、埃及(70亿吨)、伊拉克(35亿吨)、突尼斯(20亿吨)、阿尔及利亚(20亿吨)等国。

三、经济概况阿拉伯各国重视经济建设,实行经济改革,通过产业多元化、私有化等措施促进经济发展。

2003年阿拉伯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约7229亿美元,人均GDP超过2492美元。

但国与国之间差距较大,海湾地区的卡塔尔人均收入已达3万美元,阿联酋和科威特的人均收入超过1.6万美元,沙特约9400美元。

而也门、苏丹、科摩罗、毛里塔尼亚和索马里则被列为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

(一)农业。

由于气候条件和水资源等因素的制约,阿拉伯国家的农业普遍不发达,可耕地面积仅占地区总面积的8%左右,大部分阿拉伯国家粮食不能自给。

主要农业国有:苏丹、埃及、突尼斯、摩洛哥、伊拉克、也门、叙利亚和黎巴嫩等。

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等,主要经济作物为:棉花、橄榄、椰枣、花生、甜菜、阿拉伯胶等。

(二)工业。

阿拉伯国家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结构比较单一。

主要包括石油及石化、炼铝、化肥、钢铁、纺织、食品加工、皮革制造等。

1、石化工业。

海湾产油国的石化工业水平较高,其中最著名的石化企业是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udi Basic Industry Corporation,简称SABIC)。

该公司成立于1976年,是一家沙特政府控股的中东最大的石化企业和全球主要的大型石化企业之一。

2003年,公司的总资产为255亿美元。

在全球化工业中的排名上升到第11位。

该公司主要致力于石油下游产品的开发。

主要产品包括:乙烯、工业气、聚乙烯、尿素等。

2003年石化产品的生产能力达620万吨,产品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均出口额约16亿美元,销售额占全球化工类产品的18%。

SABIC公司在我国上海设有代表处。

2、炼铝工业。

阿拉伯国家中主要的炼铝工业企业有两家:A. 迪拜铝业公司。

目前年产量53.6万吨,是中东最大的炼铝厂。

B. 巴林铝厂。

该铝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炼铝厂之一,目前年产量超过50万吨,正在扩建的第5条生产线计划2005年投产,将把年产量提高到75万吨。

(三)金融。

阿拉伯国家,特别是“海合会”国家,是世界上重要的资本输出市场,且主要集中于海湾国家,据估计,阿拉伯国家的海外资本达8000—10000亿美元,主要投资于西方发达国家的证券、股票和房地产等领域。

同时,阿拉伯国家也是外国资本的重要投资场所,尤其是那些正在进行经济改革的国家。

(四)对外贸易。

外贸在阿拉伯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

阿拉伯国家大部分生产和生活资料需要进口,其所生产的原油、化工产品、铝材等大部分供出口。

2003年阿拉伯国家对外贸易额为4769多亿美元,其中出口约2890亿美元,进口1879亿美元。

对外贸易总额排前四位的是:沙特(约1000亿美元),阿联酋(约770亿美元),阿尔及利亚(约300亿美元),科威特(约270亿美元)。

阿拉伯国家进口的主要商品是:机械设备、运输设备、家用电器、纺织品、服装、食品、手工具等;出口的主要商品是:原油、成品油、化工产品(包括化工原料、化肥等)、农产品(包括蔬菜、水果、鲜花等)、矿产品、纺织品、手工艺品等。

欧盟、日本和美国是阿拉伯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它们在该地区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5%、11%和10%。

阿拉伯国家之间的贸易量较小,占阿拉伯国家对外贸易总量的9%。

国名:以色列国 (The State of Israel)独立日:5月14日(1948年)。

以色列于1948年5月14日宣布独立。

以色列虽然在日常生活中采用公历,但是民族节日均采用犹太历。

因此,每年的独立日不一定是公历的5月14日。

国庆日:5月14日(1948年)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3∶2。

旗地为白色,上下各有一条蓝色宽带。

蓝白两色来自犹太教徒祈祷时用的披肩的颜色。

白色旗面正中,是一个蓝色的六角星,这是古以色列国王大卫王之星,象征国家的权力。

国徽:为长方形盾徽。

蓝色盾面上有一个七杈烛台,据记载此烛台为耶路撒冷圣殿中点燃祭坛的物件。

烛台两旁饰以橄榄枝,象征犹太人对和平的渴望。

烛台下方用希伯莱文写着“以色列国”。

国歌:《希望之歌》国家政要:总统摩西·卡察夫 (Moshe Katsav) ,2000年任职;总理阿里埃勒·沙龙 (Ariel Sharon),2001年3月任职,2003年2月再次任总理;代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Ehud Olmert),副总理兼财政部长,2006年1月,沙龙病重住院后暂时代行总理职权;外交部长齐皮·利夫尼(Tzipi Livni),2006年1月任职;国防部长沙乌勒·莫法兹 (Shaul Mofaz);临时议长希蒙·佩雷斯 (Simon Peres);总参谋长摩西·亚阿隆 (Moshe Ya'alon);利库德集团主席本雅明·内塔尼亚胡 (Benjamin Netanyahu)。

为中东和平献身的以色列前总理拉宾自然地理:根据1947年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的规定,以色列国的面积为1.49万平方公里。

位于亚洲西部,北与黎巴嫩交界,东北部与叙利亚接壤,东面是约旦,西濒地中海,南连亚喀巴湾,是亚、非、欧三大洲结合处。

沿海为狭长平原,东部有山地和高原。

属地中海型气候。

人口:625.9万(2000年统计,包括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和东耶路撒冷犹太居民),其中犹太人占76.7%,阿拉伯人、德鲁兹人及其他人占23.3%。

希伯莱语为国语,与阿拉伯语均为官方语言,通用英语。

犹太教为国教,居民中约85%信奉犹太教,13%信奉伊斯兰教。

首都:建国时在特拉维夫(Tel Aviv),1950年迁往耶路撒冷 (Jerusalem),未得到普遍承认。

1980年7月30日以色列议会通过法案,宣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恒的与不可分割的首都”,但它的政府所在地仍在特拉维夫。

”[ 对于耶路撒冷的地位和归属,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一直有争议,阿拉伯国家要求“以色列撤出1967年以来它所占领的一切阿拉伯领土,包括阿拉伯的耶路撒冷(指东耶路撒冷)”。

绝大多数同以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仍把使馆设在特拉维夫] 。

耶路撒冷市人口约63.4万(2000年)。

哭墙 月光下的耶路撒冷老城 犹太新年哭墙祈祷简史:以色列历史悠久,是世界主要宗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发源地。

犹太人远祖是古代闪族的支脉希伯莱人。

公元前13世纪末开始从埃及迁居到巴勒斯坦,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