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语言的使用.
语言学概论第七章语言的使用.
关于量的准则 ——信息不足 例如: 妈妈:暑假作业完成了吗? 儿子:算术做完了。 作者:我这篇小说写得怎么样? 编辑:我觉得字迹挺工整。 ——信息过量 甲:刚才给你打电话的是谁? 乙:是我的女朋友。她又漂亮、又能干、 又活跃,她们单位的人都叫她做“演员出身的 女强人”。
描写语用学的基本观点是:
⑴随着对音位学、句法学、语义学等学科知识 研究的加深,人们了解到语言中的有些现象 只能从语用角度入手才能得到满意的解释。 ⑵用语用学去解释语言现象比用语义学去解决 显得更充分、更简便。 ⑶句子意义与说话人使用这个句子表示的实际 含义有时是有距离的,语用学却帮助听话人 接上这段距离。 ⑷语境因素能决定人们对话语作出不同反应和 使句子结构的功能产生变化。
1977年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杂志》, 标志着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得到了确认。此后, 1983 年莱文森的《语用学》和利奇的《语用学原 则》出版,1985年9月在意大利召开了国际语用学 研讨会, 1986 年初成立了国际语用学学会。并确 定把《语用学杂志》和《语用学和其他学科》作为 它的学术刊物。
判别以相关准则为基础,进而考察其他准则:
完全相关——遵循“质”(不需语用推理)
——违反“质” 合作 不愿
提供答案……
部分相关——违反“量”(过量或不足)
——违反“质”
——违反“方式” 不提供答案
施为性行为可分为五大类—— 1.表态性的施为性行为 如许诺、警告、恫吓、威胁等,即发话 人表示自己的态度,将要做什么或采取什么 样的行动。例如: “我保证一定把教室打扫干净。” “明天你要是迟到,以后我就不让你参 加了。” 前一句是许诺,后一句是警告。
2.宣告性的施为性行为 如宣判、宣告、通知、通告等。这 类言语行为,宣告某一事态将会按一定 的程序出现、发生或改变。例如,“我 宣布大会正式开始。”会议就按程序开 始了;宣布“根据陪审员的裁定,约翰 贩毒罪名成立。” 约翰就成了罪犯.
(二)语用学的产生和发展
语用学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形成的一门学科。 语用学这个术语,是美国哲学家查尔斯· 莫里斯 首先使用的。他在1938年所写的《符号理论基础》 一书中把符号学分为语形学、语义学、语用学三部 分,这方面的研究只局限于语言哲学领域,基本上 是在哲学和逻辑学范围内进行的。直到 70 年代, 语言学家们才开始重视并开展语用研究,这也是对 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言学的反拨。
4.表情性的施为性行为 在这类言语行为中,发话人表示自 己的情感、态度,如祝贺、道歉、感谢、 埋怨、赞叹、疑问等,例如: “祝你生日快乐!” “谢谢你帮助我!” “对不起,打扰你了!” “这是多么值得回忆的晚会呀!”
5.表述性的施为性行为 这是使用描写、叙述客观事物的语 句时所实施的言语行为,如陈述、断言、 报导、说明、描绘等。 例如,说“刚才下过雨” 实际上等 于说“我要告诉你:刚才下过雨”。 如果所使用的语句之前可以加上 “我要告诉你”之类的字样,被运用的 语句就是实施这类言语行为的语句。
成事 这是言语行为中最后一个阶段的行 为。如果施为性行为在受话者发生了作 用,例如受到了恫吓、得到了劝勉、接 受了道谢或道歉、获得了允诺保证而放 下心来、按指示做了某事,或某一事态 按宣告进行下去等,这就是收到了言语 行为的效果,或称成了事。这就是完成 了成事性行为。
言语行为可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 行为。 例如有人在喝汤时觉得汤太淡可能会说: ①“请给汤放点盐。” ② “这汤真谈。” 实施间接言语行为所使用的语句,称为间 接施为句。不加专门说明的施为句,都是直接 施为句。
关于质的准则 故意违反质的准则,就是故意说假话、 说反话。 教师:贝鲁特是哪个国家的首都? 学生:是秘鲁的。 教师: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要说罗马 是罗马尼亚的首都了。 这种说法常见于熟语,如 “太阳从西 边出来了”、“公鸡也会下蛋了”等。
关于相关准则 故意违反相关准则,就是故意说些不切题 的话。人们所熟悉的“王顾左右而言他”的故 事,就是故意违反相关准则。例如: 甲:校长的报告不怎么样,你说呢? 乙:今天天气真热。 哈利:约翰哪儿去了? 汤姆:我刚才看见一辆红色轿车停在女生 宿舍旁边。
甲:现在几点了? 乙;我看见送信的刚过去。
关于方式准则 故意方式准则,包括用歧义句、用语 义含糊的说法。如: 某算命先生给人看相时说:“你父在 母先亡”。 三个赴京赶考者请算命先生测算,算 命先生只伸出了一根指头。 小张与女朋友小李及小李的母亲一同 在西湖划船,小李的母亲突发奇想,问小 张:“要是这时船翻了,你先救谁?”小 张略微一顿,说:“先救未来的妈妈。”
修辞学的研究也涉及语言的使用,但是, 它主要是从表达的角度研究语音、词汇、语 法等语言要素的运用。这些内容无疑也是语 用学所要研究的,但是,就研究的深度和广 度来看,语用学都要大大超过修辞学。语用 学不仅牵涉到语言结构本身的语音、词汇、 语法等要素,而且也牵涉到语言之外的许多 因素。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使我们认识到,
研究使用中的语言,不但要研究语句的
命题意义 —— 即从语法、语义来研究句
子,还要研究语句的施为意义和施为力
量 —— 即从语用来研究句子。这具有重
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第三节 言语过程
言语过程就是言语行为的过程,研究发 话人和受话人双方使用语言的过程。这一过程, 建筑在这一假设的基础之上:运用语言进行交 际,双方是真诚合作的。这就是语言使用中的 合作原则 。 言语过程分直接言语行为过程和间接言 语行为过程。 发话人说出一句话语,受话人首先将这 次言语过程假设为直接言语行为过程,并以语 境、逻辑、语义知识对语句进行过滤,言语过 程就开始。
3.应用语用学
语用学能对语言提出一系列至关 重要的问题,它要为语言应用的研究 建立可能的理论基础,从而有助于我 们对人类的相互作用获得更深刻的了 解。此后,语用学的方法和原理就不 仅应用于语言学的本体研究,而且还 广泛地应用于与理解话语有关的所有 领域。
向同学推荐几本专著
何自然《语用学概论》 (1988)湖南教育出版社
即使是说出一个陈述句,也是在做出 一个行为。例如: ①张三是个好学生。 实际上,发话人的用意是,我要告诉 你:张三是个好学生 ②现在正在下雨。 ③我昨天看了一场电影。 ④台上坐着主席团。 由此可见,说出一个陈述句,就是做 出一个“告知”的行为。
言语行为可以分为: 表述性行为 施为性行为 成事性行为 这三种言语行为,实际上是整个言语过程 的三个不同阶段,可简称为表述、施为、成事。 表述 表述就是将要说的话说出来,不管是什么 样的句子,用一定的语音形式说出。 施为 在完成表述性行为的时候,不但将一定的 信息内容传递出来,而且也是在实施某一种行 为。这种行为,称作施为性行为 。
(三)语用学的类型
1.形式语用学
形式语用学是语言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它探 讨语用的形式和范畴,研究语用形式的最恰当的方法,它在 意义与文化、语言与逻辑、语言行为与模式等方面探索语言 在人类活动中的表现。
2.描写语用学
描写语用学指对某种语言与情绪结合而出现的各类用法 加以描写,着重研究人们来自经验的有关自然语言的应用原 则,分析自然语言如何同语境相联系。
3.指使性的施为性行为 如指示、建议、请求、要求、邀请、命令 等。通过这类言语行为,使受话者接受指使, 做出一个行动或完成一项使命,例如: “咱们明天碰碰头吧。” “请你帮我把这箱子挪一挪。” “你要跟他好好谈一谈。” 从形式上看,有关的语句都可以加上诸如 “我指示、我建议、我请求”之类的说法。
人们在交际中,通常是直接和间接言 语行为交替使用。实施间接言语行为,多 数情况下是为了留面子——给自己或给对 方。也有可能出于其他目的:避讳、含蓄、 生动有趣等。例如: 1988年,他给一个倾心于他的姑娘发 了封“情报”——123456890。聪明的姑 娘一下子译破了这一“情电码” :缺“7” (妻)。姑娘表示,只要你休假回趟家, 说啥也不会让你缺“7”。(薛晓康:《驼 路》,《人民文学》,1990年第12期)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 (2001)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左思民《汉语语用学》 (2000)河南人民出版社
束定芳主编《中国语用学研 究论文精选》(2002)上海外 语教育出版社
第二节 言语行为
一、言语行为的含义
在交际过程中,人们使用语言传递信息,为 此必须开口说话或拿笔写字,总是为了达到各 种不同的目的,并希望自己的话对听话人产生 某种影响,这一切都表明使用语言是一个涉及 到行为活动的过程,对这些过程中的有关行为 概而称之,就是言语行为,也叫语用行为。
第七章 语言的使用
第一节 语用概说
一、什么是语用 语用是指人们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使用语 言进行交际,表达特定意义,并产生相应交 际效果的活动,这种活动具体表现为交际双 方进行交际的动态过程,即表达和理解等活 动。
二、语用学
(一)什么是语用学
语用学是研究语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语用学和语义学都研究语言的意义,但是, 语义学研究的是不受情景影响的句子或词语本 身的静态意义,而语用学研究的则是在具体情 景中才能确定的意义。 “屋里真冷。” 句法学:句子是按什么规则组成的 语义学:意义是按什么方法确定的 语用学:言语在一定的语境中产生了什么 样的影响和效果
言语行为理论的创始人是英国道德哲学家 奥斯汀。1955年,他在美国哈佛大学作了题为 《论言有所为》的讲座。
奥斯汀认为,语句有两层意义:命题意义 和施为意义。 命题意义是语句字面上的意义,是对客观 事物的表述,施为意义指语句自受话者方面产 生的效果。 这种效果,可以表现为受话人得到一个陈 述、警告、命令、劝解、道歉、允诺、赞叹、 询问、要求、邀请、恫吓、威胁、鼓舞等等。 也就是说,发话人通过言语手段,做出了诸如 陈述、警告、命令等等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