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精选3篇)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八组中的一篇课文。
本组教材是以感受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题来组合课文的。
选编的四篇课文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
本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饿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云:“士为知己这死。
”伯牙绝弦所预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习文言文《伯牙绝弦》,已有了《杨氏之子》作为基础。
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借助注解、工具书了解文言文大意;还可以指导学生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再此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本课的学习主体是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
这个学段的学生个性较强,看待事物的主观性也很强,面对学习内容时会因个人的喜好决定学习兴趣度。
在口语表达和写作方面已有了较强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引入课堂,给学生充分表达观点的机会。
还要利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课件更为直观的展示学习内容。
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如何优化小学文言文传统教学方法是小学文言文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果的一大因素。
面对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伯牙绝弦》的教学中,我采用情感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时入情入境,理解文意和体会感情双线并行,一改以往文言文串讲的方式,让学生在情感引导中完成学习内容。
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1、教师准备:划分好节奏的课文、《警世通言》中伯牙写给子期的挽歌、音乐《高山流水》。
2、学生准备:搜集了解伯牙的相关资料。
1课时。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说一个词,你们也说几个类似的词引导学生说词。
2、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明月皎皎、炊烟袅袅、芳草萋萋、……3、仔细看看,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呢?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描写的都是美丽的自然景物。
4、过渡:平时如果有意识的积累这些词语,对提高写作一定有帮助。
美丽的景色不但能用语言表现出来,而且古人还能用音乐表现。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咏至今,它记载了两个朋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二、整体读文1、师:同学们把课文自由、大声读几遍,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别读破句子。
教师评价。
2、指名学生读,教师评价、指导、范读。
3、学生齐读。
要求: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抑扬顿挫。
4、师:你们觉得文言文难读吗?师:是啊,文言文之所以难度是因为我们平常接触文言文太少,并且对文意不理解。
老师这有划好节奏的课文,你们再来读读看。
5、指名读,齐读。
三、初解绝弦1、师:标题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集中体现,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看看标题吧!“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2、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师:除了标题提到了伯牙不再弹琴,还在哪里也提到了?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四、再解绝弦过渡:为什么子期死了伯牙就再也不弹琴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文章。
1、何为知音:师: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谢地方没读懂?分别标注出来,我们一起来交流。
⑴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善鼓”、“善听”中的“善”解释为“擅长、善于”。
两个“善哉”中的“善”解释为“太好、太妙”。
⑵师: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⑶反复朗读“善哉,……若江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2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
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一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一琴一鹤人琴俱亡琴心剑胆琴挑文君琴瑟和好琴瑟不调琴棋书画焚琴煮鹤对牛弹琴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
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
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
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
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4.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5.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6.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课文的文言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白话文。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①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这就是──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①师:真正的知音。
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③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生:峨峨兮若泰山。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
没有人会像子期说──生:洋洋乎若江河。
⑤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
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
但课文最后一句。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①师: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②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
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
③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
你们想知道吗?: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在指导朗读时,师生融入课文中的角色,师生形成了“知音”式的对话交流,入文,入情。
这样,教师就成了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如同从远古走来,文言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阅读也就融入了生命的律动,师生在互动中成了“知音”。
四、积累背诵,拓展延伸1.师:课文短短的74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
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
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
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或flash动画。
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设计意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努力让学生读出理解,读出韵味,结合古文特点的渗透,让薛孤感受到古代文字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学生从读通到读懂,最后熟读成诵,达到了“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