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史

化学史

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展历程
周期律的发展离不开化学元素的发现,由于化学的发展,化学家们陆续发现了许多化学元素,元素发现多了,自然而然的要寻求各种化学元素的内在联系。

所以,各种化学元素的发现,是进一步发现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必要条件。

按其发现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感性的直观方法,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人类发现元素有金,银,铜铁铅锡锌汞碳硫,到了1669年止,共发现了四种元素,即砷锑铋和磷。

2.古典化学分析的方法:古典化学是由波义耳,普利斯特里,舍勒,拉瓦锡以及后来的贝采里乌斯等人逐步创立的,在这个时期共经历了100多年。

古典化学时期发现了许多元素,如钴镍锰等就是用典型的化学分析法发现的,此外还有发现了铂氢氮氧氯铬钼钨铀碲硒等,共计14种。

3.电解法:电解法发明了之后,出现了新元素的高潮,44年间共发现了31种新元素。

4.光谱分析法——光谱仪的发明和使用:1860年德国化学家本生和物理学家基尔霍夫,合成制作了第一台光谱分析仪,开创了光谱分析的新时代。

铯和鉫,铟和铊就是在这个时期发现的。

总之,随着历史的前进和大量化学元素的发现,人们逐步开始系统的思考各种元素的内在联系,这个过程是一个十分漫长而艰难的历程。

首先,对化学元素进行分类研究的是拉瓦锡,它分为了四类:
1.气体元素;
2.金属元素;
3.非金属元素;
4.能成盐的土类元素。

由于拉瓦锡的时代限制,把一些不是元素的东西也当成了元素,如光热等。

进入19世纪以后,许多化学家都陆续研究过化学元素的分类问题。

1862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把三个性质形似的元素称为“三元素组”。

进一步研究化学元素的分类的是德国药物学家顿科弗,他认为,性质相似的元素不一定就只有三个,他还发现,性质相似化学元素的原子量之间的差值,往往是8的倍数。

1854年,美国化学家库克曾把化学元素分为六类。

1857年,英国化学家欧德林曾把化学分为13类。

19世纪50年代道60 年代初,化学家门对原子量的测定逐步精确了一些,这就为正确的进行元素的分类创造了条件。

1862年法国化学家尚古多提出,元素的性质变化就是数的变化的观点。

他创造了螺旋图,从整体上去探索化学元素的原子量和性质的统一关系,并且署名了化学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进一步做出贡献的化学家迈尔,他出版了《现代化学理论》一书,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研究各种化学元素的性质,还列出了六元素表,并且还给未发现的化学元素留出了空位。

而在门捷列夫担任了彼得堡大学教授之后,他用一些厚纸剪成像扑克牌一样的卡片,然后把各种化学元素的名称,原子量,氧化物,以及各种化学性质分别写在卡片上,这样他的情况就一目了然了,他一共写了63张卡片。

他用各种方式去摆那63张卡片,他把当时的63张卡片拍成几行,再把各行中性质相似的元素上
下对齐,这样,所有化学元素的内在联系终于表现出来了:每一横行化学元素的性质都相近,每一纵行的化学元素的性质都从金属变为非金属,整个元素系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他大胆地修正了原子量,并为未发现的化学元素留下了空位。

最后,制成了一个元素周期表,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元素周期表。

在1871年12月,有发表了第二张元素周期表,改竖排为横排,使同族元素处于同一竖行中,这样更突出了化学元素的性质的周期性。

1871年,门捷列夫第二张元素周期表公布以后,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工作就完成了。

门捷列夫根据他的元素周期表的空格,预言了类铝,类硼,类硅的三种未开发的化学元素的存在。

第一个发现预言过的化学元素是类铝,即镓由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用光谱分析法发现的,1879年,第二个发现预言过的化学元素是类硼,发现者是瑞典化学家尼尔森,在1866年,第三个发现预言过的化学元素是类硅,即锗,被德国化学家文克勒发现。

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发现之前,化学家还只是一个又一个的发现各种化学元素,孤立的研究各种化学元素的性质。

2.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的发现,是化学上,特别是无机化学,一次重大的综合。

3.化学元素周期律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和预见性。

4化学元素周期律揭示了自然界的伟大规律,他指出了化学元素的发展具有惊人地周期性。

5.化学元素周期律的还具有十分重大的哲学意义,同时,周期律不仅揭示了质量互变的规律,还表明了化学元素发展的趋势是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这样波浪式、螺旋式、周期性的向前发展的。

恩格斯对化学元素周期律给予很高的评价,并肯定了其科学意义及哲学意义。

他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极大的,所以,无论是哪一位科学工作者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无论哪一段历史都是值得我们膜拜的。

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的大学生,以后还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化学工作者,我们真的应该仔细思考,真正的向前人学习,学习他们的精神及优良品质,吸取他们的经验,继续为化学的发展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理学院
10级化学一班
姜丽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