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知识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知识除了课堂上的学习外,数学知识点也是学生提高数学成绩的重要途径,本文为大家提供了初三数学知识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知识,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一定帮助。
一元二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次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一元二次方程有三个特点:
(1)含有一个未知数;
(2)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
(3)是整式方程.要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二次方程,先看它是否为整式方程,若是,再对它进行整理.如果能整理为
ax2+bx+c=0(a0)的形式,则这个方程就为一元二次方程.里面要有等号,且分母里不含未知数。
补充说明
1、(但一般二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会涉及到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
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2方程的两根与方程中各数有如下关系:X1+X2= -b/a,X1X2=c/a(也称韦达定理)
4、方程两根为x1,x2时,方程为:x2-(x1+x2)X+x1x2=0 (根据韦达定理逆推而得)
5、在系数a0的情况下,b2-4ac0时有2个不相等的实数根,b2-4ac=0时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b2-4ac0时无实数根。
(在复数范围内有两个复数根。
)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
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
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
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
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三数学知识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知识相关内容大家一定要牢记,以便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祝大家学习
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