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韩国化工新材料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韩国化工新材料行业分析报告

2018年韩国化工新材料行业分析报告投资要点:⏹依托下游强势的存储器行业,韩国上游半导体材料产业集群效应明显。

半导体行业是韩国产业升级成功的典型代表之一,三星电子和SK 海力士两大巨头几乎垄断全球三分之二的存储器市场份额,下游存储器产业的发达给韩国上游的材料、设备等细分领域带来了发展机遇。

韩国的半导体产业分工明确,从设计、制造、加工、包装运输等每一个环节都有非常细致的企业分工,目前上游半导体材料企业四千多家,其中上市企业31 家,大多聚集在韩国的京畿道地区。

⏹LCD 材料市场由日本主导,韩国少量自给,而OLED 材料市场由日韩美的厂商垄断。

2017 年韩国LG 和三星在全球LCD 面板市场的市占率合计在40%左右,并且垄断了新一代显示技术OLED 的产能。

目前LCD 上游包括彩色滤光片、偏光片、液晶和基板玻璃等材料市场大部分被日本厂商占据,少部分由LG 和三星自身配套;而OLED 材料主要由空穴传输层(HTL)、发光层(EL,也叫发射层)和电子传输层(ETL,也叫导电层)构成,市场份额由日本、韩国、美国企业垄断,其中韩国的厂商有L G 化学、三星S DI 和斗山电子材料。

⏹LG 化学:韩国化学材料龙头,在信息电子材料领域产品众多,技术壁垒高,客户基础深厚。

韩国LG 化学成立于1947 年,下设基础材料、电池、信息电子材料、材料和生命科学五大事业部,按2016 年营收规模位列全球化工企业12 名。

公司在电子材料领域产品众多,产品覆盖全面,重点产品包括偏光板、高性能胶片、LCD 玻璃基板、RO 膜元件、OLED 用材料、感光剂、LCD 用剥离剂和电池正极材料;其中偏光板产能1.52 亿平方米,规模全球第二,占全球总产能的22%。

公司产品技术壁垒高,客户包括L GD、三星、SK 海力士、夏普、京东方等。

新纶科技(002341.SZ):围绕OLED 产业链,公司已经布局高端净化保护膜、防爆膜、双面胶带等产品,未来有望放量扩大公司业绩弹性。

万润股份(002643.SZ):液晶材料的业内领先企业,是国内唯一一家同时向全球三大液晶厂商Merck、Chisso 和DIC 供应液晶材料的厂商,并积极布局OLED 材料的技术研发。

巨化股份(600160.SH):实现电子级氢氟酸工业化生产,现已建成年产电子级氢氟酸6000 吨、电子级氟化铵5000 吨、电子级盐酸3000 吨、电子级硫酸10000 吨、电子级硝酸6000 吨、缓冲氧化蚀刻剂5000 吨的生产线。

电子级特气体方面,公司年产1000 吨高纯氯化氢、500 吨高纯氯气和1000 吨医药级氯化氢已经实现投产,未来成长空间广阔。

风险提示:1)相关标的产品技术突破低于预期;2)相关标的产品投产效果不及预期;3)下游电子产品技术变更影响上游材料需求。

1、韩国半导体材料供应商总体落后于欧美日,但本土市场竞争力强 (7)2、韩国L CD 材料供应商以三星和L G 为主,OLED 材料供应商有全球竞争力 (10)3、LG 化学:韩国化学材料龙头 (18)3.1、以石化产品为基础,多领域发展 (18)3.2、电子材料竞争力强,偏光板规模全球第二 (20)4、三星S DI: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和面板材料供应商 (23)4.1、电子材料业务是S DI 主要的利润来源 (23)4.2、电子材料技术壁垒高,市场份额全球领先 (25)5、东进世美肯(Dongjin Semichem):韩国光刻胶和湿电子化学品龙头 (27)6、斗山电子材料(Doosan FFC):专业O LED 材料生产商 (31)7、重点推荐个股 (34)8、风险提示 (36)图1:2017 年三季度D RAM 全球市场 (8)图2:2017 年三季度N AND FLASH 全球市场 (8)图3:京畿道是韩国的半导体产业集群地 (8)图4:面板产业发展简史 (11)图5:全球面板产业市占率变迁图 (11)图6:2014-2016 全球主要面板供应商市占率 (13)图7:2017 年全球小尺寸面板(9 英寸以下)厂商市占率 (13)图8:2017 年三季度全球大尺寸面板主要厂商市占率 (13)图9:LCD 产业链分布 (14)图10:中小尺寸L CD 材料成本占比 (14)图11:OLED 在手机屏幕市场的成本逐步降低 (16)图12:LCD 的结构 (17)图13:OLED 的结构 (17)图14:LG 化学的主营业务 (19)图15:LG 化学2010-2017 营收和毛利 (20)图16:LG 化学2017 年各产品营收占比 (20)图17:LG 化学2017 年各产品营业利润占比 (20)图18:TFT-LCD 面板结构 (22)图19:偏光板结构 (22)图20:2016 年全球偏光板产能分布 (22)图21:中国偏光板需求依然旺盛 (23)图22:三星S DI 股权结构 (24)图23:三星S DI 历年营收和毛利 (24)图24:2017 年三星S DI 各业务营收占比 (24)图25:2014-2017SDI 电子材料和电池业务营业利润对比 (24)图26:三星S DI 历年资本开支 (26)图27:东进的产品品类 (27)图28:东进的半导体材料 (28)图29:东进的L CD 用材料 (28)图30:东进近年来的营收和毛利 (29)图31:2017 年东进各产品营收占比 (29)图32:斗山电子材料的主营业务和产品 (32)图33:斗山电子材料的营收和营业利润率 (32)图34:发射层(EL)磷光绿色材料主要供应商 (33)图35:全球空穴传输层(HTL)材料主要供应商 (33)表1:韩国D RAM 芯片与世界领先水平的技术差距缩小过程 (7)表2:韩国半导体材料上市公司 (9)表3:LCD 上游材料的介绍和主要供应商 (15)表4:OLED 与L CD 性能比较 (16)表5:OLED 上游主要材料及生产商 (18)表6:LG 化学的重点电子材料介绍 (21)表7:三星S DI 的电子材料的介绍和市场竞争力 (26)表8:东进的重点电子材料介绍 (29)表9:美国S EMI 工艺化学品的国际标准登级 (30)表10:中国大陆正胶剥离液主要供应商 (31)1、韩国半导体材料供应商总体落后于欧美日,但本土市场竞争力强韩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历史。

半导体行业是韩国产业升级成功的典型代表之一。

行业起源于产业链中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工序,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韩国逐步进入产业链的高端,并且在全球半导体行业中的DRAM 和闪存研发和生产方面取得了领先地位。

特别是在下游存储器领域韩国的三星电子和S K 海力士两大公司几乎垄断全球三分之二的市场份额。

根据韩国半导体企业所处在产业链位置的不同,可以将韩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1)装配生产(2)技术转移(3)技术创造:1.装配生产阶段(1965-1974)。

韩国在20 世纪60 年代中后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同时劳动力相对便宜,这吸引了美国和日本很多半导体企业选择韩国投资设厂。

截止1974 年韩国已经有9家美国公司拥有所有权的公司。

2.技术转移阶段(1975-1985)。

到了20 世纪70 年代中期,韩国着手本国生产半导体产品而不是从事单纯的装配加工,而这一阶段的技术主要依靠美国和日本企业的技术转让。

在这一阶段,韩国在半导体行业的优势还在于模仿能力和生产能力。

不过,通过技术转移从事半导体生产,韩国积累了一批从事半导体行业的熟练工人和工程师,为下一阶段从事技术研发奠定了基础。

3.技术创造(1986-现在)。

到了20 世纪80 年代,韩国半导体企业的快速发展对日本半导体企业已经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日本半导体企业不再愿意转让技术给韩国企业。

同时,随着韩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传统的简单加工、附加值低的产品不再具有竞争优势,这些促使韩国半导体企业也开始重视研发。

政府的支持以及全球雇佣优秀科研人员,使得韩国的研发水平与世界领先水平逐步缩小。

到1995 年,韩国已经取得了256M 容量的DRAM 的世界领先水平。

自此,韩国的存储器行业连续二十多年处于世界技术前沿,称霸至今。

根据DRAMeXchange 2017 年三季度的统计,三星电子在DRAM 存储器领域已拿下近半壁江山,达到惊人的45.8%,而另一家韩国大厂SK 海力士则占了28.7% 的市场份额。

而在NAND FLASH 这一块,三星电子占全球市占率的37.2%,SK 海力士则占了18.1%。

表1:韩国D RAM 芯片与世界领先水平的技术差距缩小过程图1:2017 年三季度D RAM 全球市场图2:2017 年三季度N AND FLASH 全球市场其他,25.5%三星电子,45.8%其他44.7%,37.2%SK海力士,28.7%SK海力士,18.1%资料来源:DRAMeXchange,国海证券研究所资料来源:DRAMeXchange,国海证券研究所半导体上游材料等细分领域分工细致,产业集群效应明显。

下游存储器产业的发达给韩国上游的材料、设备等细分领域带来了发展机遇。

韩国的半导体产业分工明确,从设计,制造,加工,包装,运输等每一个环节都有非常细致的企业分工,以至于一家半导体厂周围往往聚集着为数众多的配套企业。

这种层层外包的业务有5 级之多,甚至连简单的排线也都有专门的企业来做,由此发展出庞大的半导体产业链。

根据韩国中小企业厅的数据,韩国在册的集成电路制造企业有三百多家,PCB 制造企业近两千家,半导体设备企业两千多家,半导体材料企业四千多家,其他电子部件企业一万多家,合计两万多家企业。

地理上,大部分企业聚集在韩国的京畿道(道相当于国内的省)。

三星电子的龙仁和华城晶圆生产基地、在建的平泽基地、再到SK 海力士利川基地,都位于京畿道。

生产计基地周围密布着各种配套企业,因此类似于美国硅谷,水原、华城、龙仁、利川、平泽、安城等城市,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半导体产业基地。

图3:京畿道是韩国的半导体产业集群地资料来源:ofweek,国海证券研究所韩国半导体上游材料厂商与欧美日有差距,但生存力强悍。

韩国的半导体产业从设计,制造,封测一直到设备和材料都有相当的实力。

日本,美国,欧洲的设备和材料无疑是顶级的,其次能够制造出半导体设备的国家无非是韩国,台湾和正后奋发图强的中国。

根据SEMI 美国的研究报告,韩国和欧美日顶级设备厂商的技术差距为2 年,材料方面是3 年。

而台湾同欧美日巨头的半导体设备技术差距为3.5 年,材料方面则是1.5 年。

不过依托于下游强势的存储器行业,大量中小材料供应商依然有足够的生存空间,产业集群效应更是增强了小企业的竞争力。

在韩国上市的半导体生产厂家有3 家,除三星电子和S K 海力士外还有东部高科,半导体封测领域约有5家,设备厂商中上市的有57 家,半导体材料企业31 家,其中比较知名的有东进,FST, 圆益, SK,Soulbrain 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