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020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静安区2019 学年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测高三历史试卷2020.05注意:1.本检测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无效。

答题纸与试卷上的试题编号一一对应,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2.检测时间 60 分钟,试卷满分 10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1.为农耕文明的简介配图,恰当的是A BC D2.“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廷尉李斯基于以上判断,主张推行A. 皇帝制度B. 三公九卿制度C. 郡县制度D. 君主专制制度3.“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

”材料中的“世祖”建立了A. 西汉B.东汉C.蜀汉D. 后汉4.“两宋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A. 南方的自然条件更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B. 北方持续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宁C. 南方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超过北方D. 北宋定都开封而南宋定都临安5.右图为受污损的三联书店出版物封面。

其中污损处的文字当是A.咸阳B.长安C.洛阳D. 泉州6.下图为学生笔记。

笔记评价的是A.东汉的“柔道”政策B. 唐代的“和亲”政策C. 宋代的“和议”态度D. 明清的“闭关锁国”7.“你们的羊一向是那么驯服,那么容易喂饱,据说现在变得很贪婪、很凶蛮,以至于吃人,并把你们的田地、家园和城市蹂躏成废墟”。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中的这段话,谴责的是A. 圈地运动B. 黑奴贸易C. 君主专制D. 殖民扩张8.“议会君主制政体的权力重心在议会。

议会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行政的监督权”。

材料中的“议会君主制”也被称作A. 开明君主制B. 民主共和制C. 君主立宪制D. 等级君主制9.作为条款,“英王陛下承认合众国为自由、自主和独立的国家”出自A. 1689 年《权利法案》B. 1783 年《巴黎和约》C. 1787 年“联邦宪法”D. 1789 年《人权宣言》10.区分彼得一世改革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性质的关键在于A. 是否使俄国走上富强的道路B. 是否动摇了沙皇的专制地位C. 是否保留大量封建军事残余D. 是否为经济提供自由劳动力11.18 世纪中期开始的经济领域大变革之所以称为“工业革命”,主要是因为A. 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B. 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C. 手工作坊变成手工工场D. 君主统治让位民主政治1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太平洋战场的转折点是A.不列颠空战B. 阿拉曼战役C. 斯大林格勒战役D. 中途岛海战13.南京,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许多历史事件。

以下选项,匹配正确的是A.鸦片战争- 南京开埠B.太平天国运动- 天京定都C.“二次革命”-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D.淮海战役- 南京解放14.“一场排除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和参加的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运动”当指A. 清末新政B. 维新运动C. 洋务运动D. 改订新约运动15.作为重大会议的横幅,“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出现于A.中共“一大”B. 遵义会议C. 中共“七大”D. 万隆会议16.宣传画常常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

右侧的宣传画“印记”的历史时期是A.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7.“私有制必须废除,代替它的是共同使用生产工具和按共同协议来分配产品。

”体现恩格斯这一观点的经济改革是A. 日本明治维新B. 美国“宅地法”C. 俄国1861 年改革D. 中国“三大改造”18.下列选项,体现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全面对抗的是A.拿破仑帝国与反法同盟B. 同盟国与协约国C. 轴心国与反法西斯联盟D. “北约”与“华约”19.以“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为主要特征的国际体系被称作A. 雅尔塔体系B. 布雷顿森林体系C. 华盛顿体系D.凡尔赛体系20.“充分展示了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是A. “重返”联合国B.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C. 加入亚太经合组织D. 组建“上海合作组织”二、综合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60 分)21.社会转型(18 分)(1)请就此处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各举一例生产工具:(2 分)生产技术:(2 分)(2)(2 分)(3)(2 分)(4)(2 分)(5)(2 分)(6)(2 分)(7)这场宣传“民主”“科学”的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称作。

(2分)(8)近代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锋是。

(2 分)22.多面“国学”(20分)近代以来,“国学”有着多种涵义。

在晚清“中体西用”的文化争论中,“国学”是“夷学”、“洋学”、“西学”等概念的对立面,这时它是一个文化名词。

在学制改革的过程中,“国学”作为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的总称,与从西方传来的文、理、法、商、工、农、医“七科之学”形成对立,这时它是一个学科分类体系中的教育名词。

在清末革命浪潮中,邓实、章太炎等人提倡的“国学”具有儒家的“家国情怀”,他们认为其对立面是“君学”,“君学”灌输朝廷即国家、事君等同于爱国的专制思想,“国学”又具有了政治色彩的名词。

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则认为,国学是“国故学”的缩写,“国故学”的使命是“整理中国一切文化历史”,具有“中华民族学术文化总代表”这样一种涵义,“国学”因而演变成一个学术名词。

——《“国学”的外相和内涵》(《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6 期)回答下列问题(1)简析晚清时期,“夷学”“洋学”“西学”及“七科之学”等能成为与“国学”分庭抗礼概念的历史原因。

(8 分)(2)章太炎等人将“国学”定位于“君学”对立面的目的何在?(4 分)(3)新文化运动是怎样对待“国学”的?(2 分)这种态度最主要的局限性是什么?(2 分)(4)导致近代以来“国学”涵义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 分)23.和战抉择(22 分)材料一1871 年,政府为了坚决实行废藩置县,准备武装力量,从萨摩藩、长州藩、土佐藩征集组建了步兵队、炮兵队、骑兵队,共一万人,称为亲兵。

八月,政府制定了东京、大阪、镇西、东北四镇台制,分别驻扎常备军,把全国城郭、武器、舰船都移交兵部管。

山县有朋根据其在欧洲视察的体会和幕末长州藩由庶民募集的奇兵队的成就,主张征兵说,1873 年,征兵制实行,武士失去了职业,也失去了作为特殊身份存在的意义。

——摘编自坂本太郎《日本史》材料二第二章放弃战争第九条1.日本国民衷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

2.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摘自《日本国宪法》(1946 年制定)回答下列问题:(1)两则材料折射的重大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4 分)简要说明导致这两大事件出现的国际背景。

(6 分)(2)日本自“征兵制实行”到“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过七十余年。

对日本的这种变化,你怎么看?(12 分)历史参考答案2020.0401~10:D C B C B;D A C B D;11~20:A D B A C;B D D B B21.(1)生产工具:铁器(2 分)生产技术:牛耕(2 分)(2)中央集权(或大一统)(2 分)(3)百家争鸣(2 分)(4)文艺复兴(2 分)(5)自然(封建、小农、自给自足等)(2 分)(6)共和(2 分)(7)这场宣传“民主”“科学”的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称作新文化运动。

(2分)(8)近代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先锋是李大钊(或《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2 分)22.(1) A.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其落后性,而西方文化表现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先进性;B. 民族危机促使先进中国人的积极探索;C.外国传教士的文化贡献;D.商品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8 分)(2)清算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宣传革命主张。

(4 分)(3)全面否定。

将优秀的文化传统同步否定。

(4 分)(4)时局的变化(或民族危机加深);先进中国知识分子的努力。

(4分)23.(1)明治维新,日本战后民主化(或日本败降);明治维新的背景:工业时代的到来,西方列强在世界范围内扩张;民主化改造的背景:日本在二战中的败降,美国对日本的控制。

(10 分)(2)围绕国家实力与对外政策战和展开论述。

(12 分)A.明治维新使日本跻身世界强国行列,但改革中的封建军事残余,以及当时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的国际环境,使日本选择了侵略扩张的国策。

B.对外侵略扩张(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一战等),日本屡次获胜,既增强了国家实力,提高了国家地位,也刺激了日本的扩张野心。

C.二战中,日本加入轴心国集团作战,结果失败,日本被迫接受清算,被动接受了民主化改造。

战后,日本因“非正常国家”而获得了难得了发展机遇,再次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

D.战争可以致国家强大,疯狂的战争也可能导致国家衰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