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第二章 教学论的历史发展幻灯片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第二章 教学论的历史发展幻灯片
第二章 教学论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古代教学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教学思想
战国后期出现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以 教学论为主的自成体系的教育学专著。
《学记》总结了先秦儒家教学思想的精华,并 在教学思想的理论化和系统化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 索,它的划时代意义在于标志着中国古代教学思想 发展到了一个崭新阶段,在教育史上处于领先地位。
经由建构过程而形成的心理表征是结构
性知识与非结构性知识和经验的统一。
所谓结构性知识和经验:是指规范的拥有内在 逻辑系统的、多种情境中抽象出的基本概念、 原理和方法论等。
所谓非结构性知识和经验:是指具体情境中形 成、与具体情境直接关联的、不规范的非正式 的知识和经验。
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嬗变
(一)拉特克的教学论
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 克
拉特克的教学论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教学研究的中心
2.教学方法和技术既依赖于儿童的心理,又依赖 于学科知识的性质
3.确立了“自然教学法”
4.如何教授语言和科学是教学论的重要课题
(二)夸美纽斯的教学思想: 1.直观性原理 2.活动性原理 3.兴趣与自发性原理 4.教学以自然为鉴的原理 5.对教材编排提出了一些新主张 6.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理论 还有一些教育家为教学论的奠基阶段作出了贡献, 如:卢梭、洛克。
他的教育思想与理论比较集中地体现在1939年出 版的《教育学》中,其中,教学理论是凯洛夫教育思 想的主要组成部分。
对于教学过程,凯洛夫认为,教学是“教师在
学生自觉与自动参与下,以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武 装学生的过程”。 他指出:教学要“在掌握知识、技 能、熟练技巧的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地要使学生 的认识能力和才能,即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 力、想象力和思考力得到发展”。
代表人物:阿莫纳什维利
尊重学生,尊重个性,要互谅互助,通过师生合作, 启发学生好学善学,促进学生个性理想发展,从而提 高教学质量。
四、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兴盛时期
(一)建构主义的派别及其基本主张
1.在对待知识的看法上
建构主义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 确表征,它是一种解释、假设。 科学知识包 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的唯一答案,随着人类 进步,新的假设将不断产生(地心说、日心 说)。知识并不能精确概括世界的法则,需要
二、教学理论的逐步体系化阶段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是这一时 期的一个代表。他对教学论的贡献体现在这样 几个方面:
1.建立了以统觉论为基础的教学理论。使教学 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
2.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强调教学 的教育性,为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要求及其理论依 据。
3.创建了教学过程的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四 个阶段。
外国教育研究 2000.8
B、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
(人、社会、自然、文化)的理解,因而对世界
的理解是多元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 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世界的意义并非独立于 个体而存在,而是源于主体的建构,每个人都以自己 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因而对世界的理解是多元 的.
指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阐述了 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课堂教学的方法、基本环节。
他把综合课规定为六个环节,甚至把每个环节化多 少时间也规定下来。
第一个环节(1-2分钟)学生有组织地坐入自己的座位, 迅速准备好一节课所必须的东西,教师则记下缺席的 学生。
第二个环节(3-8分钟)查阅学生的家庭作业。
第二节 西方国家近代教学理论的发展
一、教学理论的奠基阶段
公元前5世纪末-14世纪初是欧洲封建社会形成 和发展时期,教会垄断学校。
14世纪-17世纪是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许多 人文主义教育家。
17世纪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的过 程中,确立了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教学理论,代表人物 是拉特克和夸美纽斯。
承认不同的主体对世界意义建构的差异性,并不 意味着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同主体彼此之间相互隔阂, 互不往来,恰恰相反,这种差异性正表现教师与学 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的意义和价值。
C、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 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建构主义教学策略是以 学习者为中心的。
建构主义与传统学习理论相比,突出表现为三 个重心转移:
(2)教学观
A、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 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结构性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知识 或经验。
心理表征的建构包括两层涵义:
第一,对新信息的学习和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的知 识经验对新信息进行重新建构而达成的。
第二,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被从记忆中提取的过程就是一 个重新建构的过程。
这四个阶段决定教学过程的程序,并把它规 定为教学过程的普遍公式。
戚勒将它的四段教学思想发展成为五个阶 段,即预备—提示—联系—总结—运用,这就是 后来人们称之为赫的五段教学法。在19世纪广 为流传,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赫理论的优点: 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授新 知识的规律,也易操作,使课堂教学规范化和形 式化,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可在 教师的指导下齐步前进。
理解依赖个人的经验,知识是个体与外部环境交互作 用的结果,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个体的先前经验有关。
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 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 知识的过程。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提取。而 是新旧经验间的双向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 别人无法代替的。
第四节 当代教学理论的发展
一、50、60年代以三大流派为代表 的以发展智能为核心的课程改革运 动。
美国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赞科夫的教 学新体系;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也称 现代教学论的三大流派)。
二、70年代以苏联巴班斯基、美国布卢姆 为代表的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着重点的 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高潮
第三个环节(5-10分钟)讲解新课的题目与宗旨以及确 定与已学功课的联系。
第四个环节(10-20分钟)讲述与说明新教材。
第五个环节(10分钟)巩固新教材。
第六个环节(5-8分钟)详细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家庭作业。
系统了班级授课制教学过程的基本理论,为教师 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具体可操作性的模式。
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凯洛夫明确指 出,教师是教育与教学过程中的中心人物,他 们是教育和培养学生事业中的具有决定性意义 的人物。
(3)知识的建构并不是任意的和随心所欲的。
(4)学习者的建构是多元化的。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学习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学习和学习者的看法与 传统的观点有本质的区别,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主张: 第一,对于学习者来说,先前的经验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 第三,尊重个人意见。 第四,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
学习者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另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可能以实体形 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 号赋予了一定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 命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学习 者会对这些命题具有同样的理解,因为这些理 解只能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 构起来的,这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青蛙和桂鱼)
教学过程五步骤:
创设情境(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
--明确问题(在这个情境中产生一个真实的问 题)---提出假设(学生占有资料,从事必要观
察等活动,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种种设想)---
解决问题(学生必须要负责地一步一步地展开 他所设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手段)---检验假 设(学生要有机会通过运用来检验自己的想法,
二、西方古代的教学思想
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倡立 了一种独特的问答式教学方法,他称这种方 法为:“产婆术”。
• 昆体良就是古罗马教育中的典型代表。他 写的《修辞术规范》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 对教育方法进行了许多研究和论述。
三、古代教学思想的特点
1.教育思想的人文性 2.教学理论的朴素性
看他们是否有效)。这就是杜威的五步教学法。
评价 :实用主义教学思想的出现,为整个教学 理论与实践带来了一场革命,从根本上打破了 传统教育封闭保守的状态,在世界范围内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实用主义教育在某些地方 走过了头,过分强调儿童的兴趣和自由,从而 导致学校组织松散,学生缺乏了系统的具有内 在逻辑顺序的知识和技能训练,使得教育与教 学质量下降,逐渐受到人们的责难。
1.“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与学习凯洛夫教育学 王策三《课 程·教材·教法》2008,7
2.凯洛夫教育学批判 钟启泉《全球教育展望》2009,1
3.凯洛夫教育学在中国教育理论辐射与实践影响 《复旦教育论坛》 2010.3 4.《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 》王策三 《 教育发展研究》 2004.10 5.《发霉的奶酪》 《全球教育展望》钟启泉2004.10
第三节 现代教学理论的发展
桑代克为代表的实验主义教育教学思想体系 蒙台梭利为代表的欧洲新教育运动 杜威为代表实用主义教育教学思想体系 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教育教学思想体系 凯洛夫为代表的前苏联教育教学思想体系
三、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
它是以杜威为主要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 想理论体系。
杜威1896年创办了芝加哥实验学校。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既着力于帮助差 生学好功课,又注意因材施教发展优等生。
布卢姆思想的核心是只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 适合其特点的帮助,一个学生能够学好的,其他学 生也能学好,学生学习的差异重要在速度,不在智 力。
三、80年代以来,以原苏联合作教育派 为代表的以促进学生个性理想发展为目标 的教与学的关系改革。
据此,可以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 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