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知识管理的本质及概念

知识管理的本质及概念


解讀知識的觀點
科技可以提升競爭優勢,但沒有公司能長期壟斷 最新科技,因此無法長久維持優勢;而好點子也 會很快就眾所周知,競爭對手很快地進行模仿。 唯有具備豐富的知識並進行管理,藉由提升品質、 效率、顧客價值與激發創新,才能持續不絕地維 持競爭優勢。知識導向(致力於利用知識創造價 值的策略)可以長久提供企業競爭的相對優勢。 對於組識而言,其知識的創造及運用,是其獨有 的資產,是其他組織無法模仿的。 不同於有形資產,無形資產的知識不但不會隨使 用時間的增長而折舊,反之是隨著使用而增加其 價值。舊的構想可以衍生出新的構想。
<Working Knowledge pp32>
資訊
數據處理的過程和方法反映了使用者要 賦予資訊什麼意義,而資訊的意義在於 能否啟發接收者的看法,進而影響其判 斷與行動。 真正能使資訊產生價值的則是人所擁有 的知識
資訊→知識(4C)
Davenport(戴文坡)與 Prusak在其 Working Knowledge一書中認為,知識是 由資訊經過以下轉換分析而成,如下:
【經驗法則、直覺與複雜性】
有經驗的人能在新狀況中,迅速察覺熟悉的模 式,並予以適當反應。 直覺不是虛幻的。這意味我們非常熟悉過程。 唯有複雜(纖細、敏銳)的感應系統,才能記錄 與規範複雜的事物。 依賴沒有矛盾的單一數據,可能會令人自以為 無所不知。由於無法察知這些數據的謬誤將導 致行動的錯誤。 直覺---濃縮的專業知識
例如,單月內,某書目的訂量極高、某書類的需求 上升,該書區門市是否有及時補書、出版社的反應 時間。
資訊的產生,並非是由數據被處理在先,爾後 再賦予意義的;應是先決定要被賦予什麼樣的 意義,再決定要如何處理數據。
數據→資訊(5C)
文字化(Contextualize) 分類(Categorize) 計算(Calculate) 更正(Correct) 濃縮(Condense)
【價值觀與信念】
野中郁次郎與竹內弘毅: 「有別於資訊,知識與『信念』以及『承 諾』都有關係。」 價值觀迥異的人們,在同樣的情況中會 觀察到不同的事情;並且會以自身的價 值觀,來組織自己的知識。
知識的分類
宣告式知識(declarative knowledge): 對某事物的了解。 程序性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 對某事物的發生、執行過程的了解。
(取自”管理資訊系統”,謝清佳、吳琮璠,智勝出版, 2000年5月四版)
知識的分類
依日本學者「野中郁次郎、竹內弘高」 指出(提出者另有其人),認為知識可 分為兩大類型:
外顯的知識(explicit knowledge) 內隱的知識(tacit knowledge)
外顯的知識(explicit knowledge)
組識目標 5C 4C
資料
資訊 既有知識
人s & 資訊工具
新的知識

.經驗(既有公式) .直覺(無中生有) .判斷(取捨) .價值觀&信念
結構化媒體
力 需要人參與的部份 行動
【行動】解讀知識的觀點
能力為知識執行的具體實現,其呈現方式包括: 決策與行動的品質、處理複雜事物的經驗、迅 速的情境判斷、濃縮後的專業直覺、新環境中 自我進化的學習,以及價值觀、信念、承諾等 都是知識的反映。 知識比數據或資訊都要更接近行動,知識的評 估應以其對行動所造成的影響為準。 「智者知曉的是有用的事物,並非以量取勝」
例如,一份客訂書單上,需載明「客戶名稱、書名、 定價、經辨人、日期…」等。
數據太多未必對決策有用,有時反而造成下決 策時的困擾。良佳的決策取決於關鍵性的數據, 而非巨量的數據。 數據本身無法提供判斷和行動的依據,但是數 據是「創造資訊」的原料。 數據是對事件「審慎」、「客觀」的記錄。
資訊
是具有意義包括關聯性與目標的數據。其藉用 情境(蒐集資料目的或卻了解的問題)進行分 類、計算、更正與濃縮等方式。
知識管理的本質及概念
大綱
知識本質的探討 知識的分類 知識管理的基礎----知識市場 知識管理的目的 知識管理的執行者
知識本質的探討----資料(data)、資訊
(information)和知識(knowledge)
資料(或數據) 資訊 知識
定義及轉換 解讀知識的觀點
資料(或數據)
結構化的交易記錄
解讀知識的觀點
知識是的創造是在人與人之間進行的資訊累 積,其存有一種特定的態度、觀點、或意圖。 並且,知識關聯於策略與行動。 知識是由「人」經過思考的活動後,加以記 錄、彙整而整;而資訊化後的知識,如果可 以適當地流通與分享,則有助於新知識的產 生 知識可以透過結構化的媒體進行傳遞
例:書籍、文件…
比較分析(Comparison): 這個情況與以前所遇到的問題有何不同?
•例如:縱向比較該季各月,某暢銷書類的銷售
成長;橫向比較每月該季,該暢銷書類的業績
資訊→知識(4C)
影響分析(Consequences): 這些資訊對最後的決定與實際的行動有何影 響?
•例如:若觀察出該書種的暢銷原因,該如何發
-希臘悲劇詩人Aeschylus
【經驗】解讀知識的觀點
最大的好處在於「鑑往知來」。 必須是「客觀」、「有根據的」。
【判斷】解讀知識的觀點
有別於數據與資訊,知識本身包含了判 斷的成分。 呼應第34頁,知識是一種流動性的綜合 體,是活的系統,能與環境互動並藉以 持續成長與變化。 知識是可被容疑、不斷突破的科學思想。
得以使用正式的語言清晰表達的知識稱 之。 可以訴諸文字、客觀地傳授給別人的知 識。
內隱的知識(tacit knowledge)
根植於個人經驗中,難以用正式語言表 達的知識稱之 無法輕易描述的判斷或直覺稱之
外顯 / 內隱知識的探討
外顯知識容易由電腦處理:以資料庫儲存、操 作存取,以及用網路傳遞。 內隱知識的”主觀”與”直覺”性質,卻很難 以任何有系統或邏輯的方式處理或傳輸 內隱知識必須仰整人與人的接觸才能擴散。而 利用資訊科技,我們可以更多元地加強這個層 面。 (參考)經理人利用文件所獲得的知識只占三 分之一,其他三分之二是從面對面的溝通和電 話討論而來。
起相應的活動以刺激買氣?
關聯性分析(Connections): 資訊之間,彼此有何關聯?
•例如:可能某書區近期有暢銷書,該書同作者、
同議題的書,可能帶動各書區相關的買氣?
資訊→知識(4C)
交談分析(Conversation): 別人對這些資訊的看法為何?
•例如:商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