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卧龙区粮油生产现状及对策
作者:张雪云贾佳
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4年第16期
南阳市卧龙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张雪云南阳农业职业学院贾佳
摘要:卧龙区是一个农业大区,小麦、玉米和花生是主要粮油作物。
长期以来,投入不足、效益不高、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长期制约粮油生产再上新高。
笔者从提高思想认识、充分
利用政策、改善生产条件、强化科技支撑、以流转促集约化生产、以社会化服务促产业化发展、以农业生态保护促可持续发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浅析,旨在提高卧龙区粮油生产能力。
关键词:农业;种植业;粮油生产;现状;对策
一、卧龙区概况
卧龙区地处南阳中心城区的西半部,是一个城郊型农业大区,耕地面积82.5万亩,由西北向东南以浅山、垄岗和平原三种地表形态缓慢倾斜,地形面貌变化大,土壤类型较为丰富,适
合多种作物生产。
常年种植面积148万亩,其中小麦常年种植面积60万亩,玉米种植面积40
万亩,花生种植面积20多万亩。
二、卧龙区粮油生产现状
自国家2006年实施良种直补、粮油倍增等惠农支农项目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全区人民群众粮油生产积极性,2010年,卧龙区又被国家确定为产粮大县。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
醒地看到卧龙区粮油生产不足之处。
一是从投入上看,我区粮油生产无论人工、机械、资金等
方面的投入与我省先进地区相比仍有差距,尤其人工投入方面严重不足,部分乡镇基本上是种
子下地、等到机收,中间管理跟不上生产需要,这种现象越是临近南阳城郊越为普遍。
二是从
产出看,我区粮油单产仍有较大的提高空间。
2012年,全省小麦单产平均394 kg,而我区单产仅360 kg;全市玉米平均单产412.51 kg,我区单产仅378 kg;花生产量全国多地多次出现
700 kg以上的高产典型,我区历史上最高的2012年平均单产仅320 kg。
三是基础设施薄弱。
全区有效灌溉面积48万亩,旱涝保收田36.6万亩,仅占全区土地面积的43.6%,大部分土地
仍需靠天吃饭。
四是技术落后,管理粗放。
主要表现在新品种新技术利用仍显滞后,大部分群
众仍旧是一播等收的管理模式,使农业产出效益不高。
三、卧龙区粮油生产对策
(一)提高认识,对以粮油为主的农业生产重新定位
2010年,我区被纳入国家粮食主产区建设,粮食生产已经纳入市委市政府目标考核系统,
确保粮油生产面积和总产,已经成为我区的一项硬指标硬任务,全区应统筹谋划全区农业,尤
其是粮油生产。
一是明确指导思想。
把省委“两不三新”、“三化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贯穿到全部工作
中来,按照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为主攻方向,着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着力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民生活水
平和新农村建设水平。
二是确保82.5万亩耕地不动摇。
在土地日益减少的形势下,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确保82.5万亩的耕地红线,统筹城乡发展。
在确保土地面积总量不减的基础上,力争增加耕地有效利用,保障农业生产的基础。
三是我区是一个城效型农业大区,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地进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在北部岗丘地,大力发展无公害畜牧业;中南部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区,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不断增强抗御风险能力
一是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按照统筹规划、分工协作、集中投入、连片推进的思路,大力争取国家项目资金,积极吸收社会资金,全面拓宽资金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二是以国家水利项目为依托,充分发挥中小型水库功能。
大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三是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
大力开展农田整治,完善机耕道、农田防护林等设施,推广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等培肥地力技术。
四是加快农业机械化。
全面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加强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减排、生产急需的农业机械推广,优化农机装备结构。
重点解决油菜、花生收获机械化瓶颈;大力发展高效植保机械,开展统防统治,提升防治效率和效果。
提高大型农机具和农药、化肥、农膜等农资生产水平。
五是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加快构建监测预警、应变防灾、灾后恢复等防灾减灾体系。
强化气象灾害、生物预警预报和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区政府及相关农业部门应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各种灾害性气候下,保障农业生产恢复的应急预案,以便在灾害发生时进行有序防控和恢复。
(三)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不断提升粮油生产潜力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粮油种业。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良种对种植业单产提升所占份额越来越高。
要依托省级大型种子企业,保持区属种子企业的正常运转和发展,及时组织适应我区生产实际的种子生产和供应,保障我区生产用种需要。
二是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转化应用。
区财政每年拿出一定资金,安排专用小麦、高油大豆、耐密玉米、双低油菜等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秸秆综合利用、快速诊断检测等稳产增产和抗灾减灾关键技术的集成应用。
三是切实做好新型农村人才培养工程。
改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的设施条件,提高培训服务能力。
尤其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条件较差,长年在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因此,要适量增加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做好保障工作。
(四)加快土地合理流转和适度流转,不断提高集约化标准化生产能力
一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
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生产和经营能手集中,大力培育和发展种养大户。
乡村两级一方面要鼓励支持土地合理流转,同时要还要根据流转去向的实际能力做好监管,保证流转出去的土地不失去原有用途。
二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
以农药残留标准为重点,加快健全农业标准体系。
结合省市精神,推行统一的标准、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
加强种植业标准化工作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种植业标准化技术普及率。
(五)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
一是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能力。
广泛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加强规范化管理,开展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化经营。
加大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培养力度,加强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建设。
二是增强农业公益性服务能力。
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改善工作条件,保障工作经费,创新运行机制,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加强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和防控能力建设,大力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
三是大力发展农业经营性服务。
培育壮大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各类社会化服务主体,提升农机作业、技术培训、农资配送、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能力。
(六)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我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
鼓励使用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有机肥料,回收再利用农膜和农药包装物,加快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治理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加快开发以农作物秸秆等为主要原料的肥料、饲料、工业原料和生物质燃料,建立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责任编辑马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