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史院系:信息管理系专业:电子商务学号:2010210627姓名:杨雪萍辅修班级:2010级一班阅读书籍:《进城农民市民化心理转型》作业形式:读书笔记+个人感悟《进城农民市民化心理转型》作业说明:此次作业我将采用读书笔记+个人感想的形式来进行。
全书分为三篇,我会在每一篇或每一篇中的一章读书笔记后写下我的一些感想与收获。
要直接查看个人感想部分点击这里关于本书:本来是想找一本著名心理学家的典型书籍来读并写些读后感的,也去读了《文明:乌托邦与悲剧》、《生命的舞蹈》,但可能是专业知识的匮乏,或个人感悟不深刻,很难下笔去写他们。
所以我转而找了一本社会性的心理学研究书籍。
来自农村的我,对农民的一些发展等,不自觉的会去关注,因此当在图书馆看到《进城农民市民化心理转型》这本书时,我就很想读它,并想通过这本书来跟深入的了解大范围群体的农民转市民心理上的变化。
这本书是以宁波大学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陈传峰教授为牵头人,由宁波大学研究团队、江北区政府及江东区委宣传部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共同参与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城市化进程中村转居民的心理引导与教育对策研究”,此书及时将此次研究的成果加以整理、补充和改写而成书出版的。
背景导读:随着征地速度的逐年增加,被征地浓密的数量也在增加,目前,全国完全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的农民估计可能高达4000—5000万人。
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0年至2030年30年间占用土地耕地超过5450万亩,每年要新增被征土地农民200多万人,预计到2030年将超过一亿人。
这些人将成为城市新居民。
如此规模巨大的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在世界城市化进程中是史无前例的,也是任何一个国家所无法比拟的,它将对我国城市化和城市建设提出严峻的挑战。
其中,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型的市民化心理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关键问题之一。
国外研究发现,随着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以及越来越多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郊区和城市周围,不断引发人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包括:1、疏远;2、道德败坏;3、无助;4、敌意;5、物质滥用;6、不信任;7、孤独;8、冷漠;9、极端化;10、无能感。
我国也有研究发现:农民进程市民化的心理压力加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外界城市市民的观念压力,二为被征地农民对自身生活预期的压力。
研究这进一步认为,农民社区居民融入城市生活面临以下难题:一是心理意识的影响。
一部分被征地农民从农村走进城市社区以后还会对角色转换产生心里抵触情绪,融入社区难;同时他们乡土观念较强,怀旧心理严重,不能向前看。
二是生活方式的转换滞后。
农村的社会交往方式是基于血缘与地缘为主、业缘为辅,而城市社区的交往方式更多的是以业缘为主;有的农民进城后,还保留着农村的家庭生活方式,如养猪、养鸡等,用房子堆放垃圾,收购废品,洗的衣服随便晾晒等,这些与城市生活方式不相符的做法都是农民融入城市进程中在生活方式转换上的困难方面。
如果不能够进行这些方面的转化,被征地农民进程只是形式上而已。
因此,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进城后的市民化心理转型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这也正是本书所关心和试图探索的主要问题。
例如,该书的有关调查表明:新居民的休闲方式以个体性的、家庭性的自由娱乐活动为主,他们参加公众性的、社区性的公共休闲娱乐活动的人数比例明显低于市民,以及新居民还无法将休闲娱乐活动作为其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更不用说要将其作为一种人际交往的手段了。
研究这进一步指出,新居民的休闲活动主要存在于以下问题:第一、新居民的休闲观念缺失与局限;第二、新居民的休闲素质有待提高;第三、中年新居民的休闲空间有待拓展;第四、社区文体团队活动的组织协调工作有待加强。
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认为,第一、要加强休闲教育、转变新居民的休闲观念;第二、创建学习型社区、提高新居民的休闲素质;第三、加大职业培训力度,丰富中年居民休闲空间;第四、加强同高校合作、丰富社区休闲文化;第五、加强与城市社区合作、引进市民化休闲文化等。
第一篇城市化进程中新居民市民化概述读书笔记部分农民进城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困境一、部分农民失地又失业,生活水平下降:对农民而言,土地时期坚强的职业阵地,是农民养家糊口的基本生活资料,是农民世代交替和繁衍的基本经济条件。
而进程农民,如果得不到妥善就业安置,就意味着失业,就意味着失去养活自己及家人的经济来源,市区世代繁衍和交替的经济依托,从而对其生活及家庭的生存构成极大的威胁。
由于进程农民失地失业,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是有些本来就没有多少积蓄甚至已经是濒临贫困的农民家庭的生活更加艰难,许多家庭的生活水平因此大大降低。
二、文化素质低,再就业困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用人均采用聘用合同制,而且主要是按能力竞争上岗。
这样,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及技能就显得十分重要。
然而被征地农民大都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缺乏竞争优势,要在非农业领域再就业显然很难。
三、补偿标准低,在发展艰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47条规定,国家征用农村集体土地,应按照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
进一步规定,征用耕地的土地补偿费为该耕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得四至六倍。
这种补偿已和农村产业结构正在转换的新情况不相适应,何况补偿标准过低,根本不能满足农民发展经济的需要。
进城农民用这些有限的补偿款安排甲级都感到紧张,怎能考虑到创业和发展的问题?可见,进城农民想要再发展是难上加难。
四、成为社会“边缘人”,获得社会保障权难:土地是你农民的生命,不光肩负着农民的职业保障,更重要的是承载着农民的养老、医疗等基本生活保障重任。
失去土地后,即使版见到村转居社区,进城农民也没有完全成为城市居民,虽然有些地方随着农民失地一并给农民办理了“农转非”户口,但由于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政策措施缺乏,使得农转非户口并没有将进城农民真正带入城市,只是进城农民难以获得城市人所享有的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及各种福利等社会保障权。
新局面是漫画的含义与发展阶段新居民是指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虽从法律意义上来讲已成为居民,但他们同真正意义上的居民还是有一定差距,这一类人即称之为新居民。
新居民市民化这一概念是城市化的产物。
新居民市民化主要有三个阶段:一、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新居民是法律意义上“市民化”,这是市民化过程中质的飞跃;二、适应阶段:这一阶段是新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阶段;三、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新居民进行自身素质以及一些生活习惯的转变进城农民市民化的问题与对策进城农民市民化的问题:(1)外在环境方面:土地补偿费用低,是新居民市民化物质基础薄弱,延缓了新居民市民化的进程,延缓了新居民市民化的进程;社会保障金额低和社会保障不健全;社区管理与以往村建制存在矛盾。
(2)内在个人方面:思想观念上的障碍;心理难以适应;自身素质不高;市民化意愿不够强烈。
农民进城市民化的对策:(1)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2)建立适当水平的最低生活保障;(3)加快社区管理体制转变;(4)开拓社区心理咨询,加强新居民的市民化教育。
城市化对人的心理影响据对发达国家城市化对人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指出,城市化是人的社会支持和生活事件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人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在压抑和焦虑上,尤其是低收入的妇女。
城市化对人的行为问题与犯罪行为、对人的传统观念和社会行为的影响、对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和行为发展的影响都有极大的副作用。
个人感想部分<next>在暑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我所在组曾对调研地的镇民进行调研,当地市民有很大一部分是被征地农民。
从他们口中,我得知道一些新居民被征地后生活的无奈。
没了土地,又没有一技之长,谋生都成了很大的问题,更不要说发展了。
这一类人群有极大部分只能外出打工,这对不管是对留守儿童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也对当地的发展很不利。
在苏丹某一新城区曾调查了245名3—2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并与早些年在该地区(当时还是乡村)的研究做了对比,结果发现:7至25岁儿童和青少年的行为问题比过去明显增加,新城区居住的青少年发生行为异常现象的频率最高。
第二篇进城农民市民化心理转型与心理教育这一篇主要从新居民各方面的生活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引导与对策读书笔记部分作者通过调查研究从八个方面分析了进城农民的心里心理现状与问题:一、进城农民对城市及社区的认知第一,不同类型社区新居民对城市及社区的认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即安置社区和就地改制社区新居民对城市及社区的认知水平虽然低于就地改制社区新居民,但二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第二,不同年龄的新居民对城市及社区认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及老年新居民对城市及社区的认知水平显著低于中青年新居民,但中年和青年新居民对城市及社区认知水平彼此没有显著差异;第三,进城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显著影响他们对城市及社区的认知水平,以及从文盲、小学至大专,文化程度越低,进城农民对城市及社区的认知水平越低,文盲新居民的认知水平最低,小学新居民低于中新居民,初中新居民则低于高中新居民。
;第四,进城农民的居住方式显著影响他们对城市及社区的认知水平;第五,新居民在被征地前的职业显著影响他们对城市及社区的认知水平,被征地前搞副业的新居民认知水平显著低于打工的新居民,而被征地前打工的新居民任职水品又低于原来做个体户的;第六,新居民入住社区的年限显著影响他们对城市及社区的认知水平。
二、进城农民对城市及社区的情感第一,新居民的年龄显著影响他们对城市及社区的情感体验;第二,受教育程度明显影响新居民对城市及社区的情感体验;第三,不同居住方式显著影响新居民对城市及社区的情感体验;第四,被征地前一种地位也的新居民对城市及社区的情感体验最低,而且显著低于其他任何一种职业的新居民,被征地前从事副业和打工的新居民对城市及社区的情感体验;第四,被征地前一种地位也的新居民对城市及社区的情感体验最低,而且显著低于其他任何一种职业的新居民,被征地前从事副业和打工的新居民对城市及社区的情感体验相互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都低于被征地前从事个体经营的新居民;第五,新居民入住社区的年限显著影响他们对城市及社区的情感体验。
三、进城农民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第一,村转居社区类型显著影响新居民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第二,老年新居民的人际交往及人际关系因子得分显著低于青年和中年新居民,而中年新居民的人际交往及人际关系得分虽然低于青年和老年新居民,而中年新居民的人际关系得分虽然低于青年居民,但两者差异不大;第三,从文盲直打转,新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明显影响他们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状态,受教育程度越低的新居民人际交往关系因子得分越低,而且不同受教育程度新居民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第四,三代同堂的新居民人际交往及人际关系因子得分最低,显著低于其他居住安排的新居民,两代人同住的新居民中,其人际关系及人际关系因子得分明显低于一代人居住的新居民;第五,原来种地的新居民人际交往及人际关系因子得分最低,显著低于其他职业的新居民,从师傅也和打工的新居民中,他们的人际交往及人际关系因子得分岷县低于原先从事个体经营的新居民;第六,迁居村转居社区入住年限越短的新居民人际交往及人际关系因子得分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