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学史复习资料

心理学史复习资料

心理学史复习资料填空:1、(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冯特提出的情感三维说中的三个维度是(愉快-不愉快紧张-松弛兴奋-沉静)。

3、最早研究记忆的心理学家是(艾宾浩斯)。

4、布伦塔诺所创立的学派是(意动)心理学。

5、在屈尔佩指导下成立的心理学派是(符兹堡学派)。

6、构造主义的创立者是(铁钦纳),并且他将冯特的(《生理心理学原理》)译成英文。

7、铁钦纳认为意识的三种元素是(感觉)【知觉的元素】、(意象)【观念的元素】和(感情)【情绪的元素】。

8、1890年,(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机能主义的正式开始。

9、美国心理学会首任主席是(霍尔)。

10、1896年,在芝加哥大学,(杜威)写的(《心理学中的反射弧概念》)一文标志着机能主义【芝加哥】学派的正式开始。

11、机能主义的芝加哥学派的三个代表人物是(杜威)(安吉尔)(卡尔)。

12、机能主义的哥伦比亚学派三个代表人物是(桑代克)(卡特尔)(伍德沃斯)。

13、华生所区分的行为的四种类型是(外显的习惯反应)(内隐的习惯反应)(外显的遗传反应)(内隐的遗传反应)。

14、华生提出的五种研究方法是(观察法)(条件-反射法)(测验法)(言语报告法)(社会实验法)。

15、在华生的观点中,三种可遗传的情绪是(恐惧)(愤怒)(爱)。

16关于心身关系是观点有四种,其中,华生于开始所坚持的观点是(副现象论);他最后所坚持的观点是(物质一元论)。

17、托尔曼的行为主义被称为(目的)行为主义。

18、托尔曼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体行为);其所界定的中介变量分为(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两类。

19、赫尔的行为主义被称为(逻辑)行为主义。

20、斯金纳的体系中,按照性质,强化分为(正强化物)和(负强化物)。

2 按照人类行为受强化影响的程度,强化分为(初级强化物)和(次级强化物)。

21、斯金纳的理论体系中,强化的程式有(连续强化)(固定时间)(固定比率)(变化时间)和(变化比率)22、班杜拉提出了(人)(环境)和(行为)三者交互作用决定论。

23、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是(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行为再造过程)(动机过程)。

24、(1912)年(韦特海默)写的《运动知觉的试验研究》一文描述了似动现象,此文常被当作格式塔学派的正式开端。

25、格式塔学派的三个代表人物【或者说是创立者】(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26、勒温提出的动机体系中主要包括六个基本概念(需要)(紧张)(效价)(矢量)(障碍)(平衡)。

名词解释:1、目的行为主义:2、赫尔界定的习惯强度:指感受器与效应器联结的强度。

内驱力:有机体的需要状态引起的,功能在于激发行为。

反应势能:具有兴奋作用的势能,指一种使反应激起的可能性。

3、正强化:指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负强化:指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的、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惩罚:指能够减弱或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

4、连续强化:对有机体的每一次或每一阶段的正确反应予以强化,就是说当个体作出一次或一段时间的正确反应后,强化物即时到来或撤去。

间隔强化:在第一次对操作进行强化后,由外部条件控制,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对操作予以强化。

比率强化:根据事先确定的一个次数标准来实施强化的方案。

5、似动现象:是指先后出现的两个静止刺激,被个体知觉为刺激从前面一个刺激的位置向后面一个刺激位置运动的现象。

6、顿悟学习:突然察觉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是通过学习者重新组织或重新构建有关事物的形式而实现的。

7、生活空间(勒温提出的):一个人的行为取决于个人和他的环境的相互作用,即行为取决于个体的生活空间。

8、准需求(勒温提出的):指在心理环境中对心理事件起实际影响的需要,也就是个体所具有的一种心理需要。

9、观察学习:通过对别人行为的观察而习得行为,这种行为称为观察学习,也称为替代学习。

10、替代强化:观察到他人行为获得的结果,引起对观察者行为的抑制或促进作用。

11、潜意识:根本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

12、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

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是受现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一部分,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和记忆的部分。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

13、意向性(布伦塔诺提出的):心理意动总是指向某物,即心理意动包含物理世界的某物和某种心理意向。

14、无意象思维(屈尔佩提出的):指纯粹的心理活动,而没有任何特定的参照物或意象。

15、内省法:指通过个体对自己内心活动的观察、体验和陈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16、接近或临近原则:两个对象在空间或时间上比较接近或邻近时,则这两个对象就倾向于被一起感知为一个整体。

相似原则:刺激物的形状、大小2、颜色、强度等物理属性方面比较相似时,这些刺激物就容易被组织起来而构成一个整体。

共同方向原则:如果一个对象中的一部分都向共同的方向运动,那么这些共同移动的部分就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

简单性原则:人们对一个复杂对象进行知觉时,只要没有特定的要求,就会倾向于把对象看做有组织的简单的规则图形。

蔡加尼克效应:是指对未完成工作任务的记忆优于已完成任务的记忆现象。

现实焦虑:它以自我对外界现实的知觉为基础。

现实焦虑相当于恐惧,有助于个体的自我保存,多见于正常人。

神经症焦虑:它以自我对来自伊底的威胁的知觉为基础。

而且,神经症焦虑也以现实焦虑为基础,因为,人们只有当人生到自己的本能需要的满足会遭遇现实的危险时,才会恐惧自己的本能。

道德焦虑:它以自我对来自超我、尤其是良心的谴责的知觉为基础。

当个体知觉到自己的行为可能违反自己信奉的道德原则时,会体验到罪恶感和羞耻感,从而使个体的行为符合个人的良心和社会道德规范。

简答:1、根据华生的观点,心理学的目的是什么?心理学的目的是确定这样的论据和规律,即给予刺激,就能够预测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应;或相反,就能够详细说明有效刺激的性质。

2、关于本能在人类行为中作用,华生最后的观点是什么?1925年,华生完全抛弃了人类本能的观点,主张只有一些称作本能的简单反射,如打喷嚏、哭叫、排泄、爬行、吮吸和呼吸,而没有复杂的、天生的行为模式。

3、区别激进的行为主义和方法论的行为主义。

激进的行为主义者:像华生一样的心理学家,或否定心理活动的存在,或声称即使这样的活动存在也可以或应该忽视掉。

激进的行为主义者持有这样一种信念,即不能根据不可观察的内部事件来解释行为。

环境事件和外显行为就是能够直接观察到的一切,因此应该成为对行为进行科学分析的题材。

方法论行为主义者:虽然赞同心理学的主题应该是外显的行为,但却并不否认不能被直接观察的认知或生理活动在他们分析行为过程中的重要性。

认为以认知或生理活动作为出发点并没有错误,但坚持认为,这样的活动应该通过研究它们在外显行为中的表现加以证实。

5、除了华生,早期的行为主义者还有哪几个?麦独孤梅耶魏斯霍尔特亨特拉施里6、强化与惩罚的区别。

惩罚不同于负强化。

惩罚是指能够减弱或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显然其作用在于降低行为发生的频率;而无论是负强化还是正强化,其目的都是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

7、什么是固定间强化;变化间强化;固定比率强化;变化比率强化。

固定间强化是固定时间间隔给予强化;变化间强化是不定时间间隔给予强化;固定比率强化是固定反应次数后给予强化;变化比率强化是在不定反应次数后给予强化。

8、简述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1)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

示范活动的特征,示范活动的使用价值,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联系网络(2)保持阶段:示范者虽然不再出现,但他的行为仍给观察者以影响。

要使示范行为在记忆中保持,需要把示范行为以符号的形式表象化。

通过符号这一媒介,短暂的榜样示范就能够背保持在长时记忆中。

(3)行为再造过程: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为适当的行为,即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

这一过程涉及到运动再生的认知组着和根据信息反馈对行为的调整等一系列认知的和行为的操作。

(4)动机过程:能够在先示范行为之后,观察学习者是否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要守到行为结果因素的影响。

班杜拉把这三种强化作用看成是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的动机力量:外部强化、自我强化、替代性强化。

9、简述交互决定论的内涵(3点)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

(1)环境是决定行为的潜在因素。

这有两个含义:环境确实对行为有影响,甚至产生决定作用的影响;这种作用是潜在的,只有环境和人的因素相结合,并且被适当的行为激活时,环境才能发挥这种作用。

(2)自我调节是行为的中介。

先天的调节机制;个人的效能渴望;自我强化;认知功能的强化作用。

(3)人和环境交互觉得行为。

通过观察和教育及模仿别人的反应而获得评价标准;环境为自我调节系统提供诱因;环境有选择地激活或抑制自我影响;人和环境不断地交互作用以激活和维持行为;行为是交互作用的决定因素;行为是三者交互的相交作用。

10、简述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者之间的关系。

意识只是前意识的一部分,从前意识到意识尽管有界限,但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扮演者“稽查者”的角色,严密防守潜意识中的本能和欲望闯入意识之中。

潜意识始终在积极活动着,当前意识丧失警惕时,有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11、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

本我是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结构部分,遵循快乐原则,是人性中最接近兽性的一些本能性冲动。

自我代表理性与机智,遵循现实原则,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予以适当满足,自我是本我与超我之间的过滤器。

超我是人格中最道德的部分,遵循至善原则,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包括良心和理想自我。

12、简述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区别与联系。

从区别看,本我代表遗传因素,是一种遗传给人的生物本能;自我主要是由个人经验和社会环境所决定,也就是偶然的、同时代的事件所决定的;超我则代表外部世界的理想,本质上是从他人身上和社会中继承下来的,是父母及父母的替代的影响。

从联系上看,自我和超我是在本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衍生物。

自我是人格结构的中枢系统,是人们行为和动机的控制器和调节器,它不停地周旋于本我、现实环境和超我三者之间,平衡和协调它们的关系,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最大限度地避免自我的焦虑和解体。

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它是社会文化传统的卫道士和道德规范的仲裁者,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自我。

14、列举8种心理防御机制。

压抑、否认、投射、退行、反向形式、合理化、隔离、抵消、补偿、认同、升华、幽默论述题15、简述冯特的贡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