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方山子传复习学案 .6.14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方山子传复习学案 .6.14

高一语文高效课堂资料一轮复习检测学案《方山子传》复习学案复习目标1.梳理文言基础知识(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2.积累古代文化常识(古人“名”与“字”的关系)3.拓展文言阅读,概括与分析文意,准确判断句读和翻译文言句子【自学质疑】任务一:有声诵读....课文,边读边重拾记忆....文中已标注的重要文言基础知识任务二:浏览..课下注释,记忆..其中的重点知识解读任务三:读一读...,记一记...,落实《学案导学》P87“识记”部分【训练展示】1.重点词语⑴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⑵闾里之侠皆宗.之⑶稍壮,折节..读书⑷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⑸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⑹过岐亭,适.见焉⑺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⑻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⑼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⑽①使.酒好剑②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③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⑾方山子傥.见之与2.通假字⑴往往阳狂污垢 ⑵方山子倘见之与⑶前十有九年 ⑷犹见于眉间3.古今异义⑴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 ⑵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⑷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4.词类活用(先指出活用,再解释)⑴岁.得帛千匹 ⑵见方山子从.两骑⑶余既耸然异.之5.特殊句式⑴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⑵亦足以富乐⑶鹊起于前⑷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⑸何为而在此?6.一词多义因:小结:“因”的意义和用法(1)因谓之方山子(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3)相如因持璧却立(4)不如因而厚遇之(5)因击沛公于坐(6)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7)蒙故业,因遗策(8)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而:小结:“而”的意义和用法(1)俯而不答,仰而笑(2)使骑逐而射之(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5)则知明而行无过矣(6)吾尝终日而思矣(7)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8)锲而舍之,朽木不折(9)某所,而母立于兹7.重点语句翻译(先划出得分点,再翻译)(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3)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8.积累课文中相关的文化常识(古人的“名”和“字”的关系)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

自称用名,称人以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所以又叫“表字”。

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也是同义。

“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

“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字子昂他们“名”、“字”中的“熹”与“晦”、“頫(俯)”与“昂”都是反义。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

先秦时,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长幼,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

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9.课文素材巧应用世道浑浊,人生不遇,弃富贵荣华;回归自然,回归心灵的生命取向,让人惊异!不悔选择,安贫乐道,活出一份云淡风轻的人生意境,让人惊叹!应用角度:回归自然、回归心灵、生命取向、不悔选择、安贫乐道10.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公弼传苏轼公讳.希亮,字公弼。

天圣八年进士第。

始为长沙县。

浮屠..有海印国师者,交通权贵人,肆为奸利,人莫敢正视。

公捕置诸法,一县大耸。

去为雩都。

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

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

公戒而舍之。

巫觋岁敛民财祭鬼,谓之春斋,否则有火灾。

公禁之,民不敢犯,火亦不作。

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农者七十余家。

盗起,知房州。

州素无兵备,民凛凛欲亡去。

公以牢城卒杂山河户得数百人,日夜部勒,声振山南。

民恃以安,盗不敢入境。

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戟士,所至为暴。

或告有大盗入境且及门,公自勒兵阻水拒之。

身居前行,命士持满无得发。

士皆植立如偶人,甲射之不动,乃下马拜,请死,曰:“初不知公官军也。

”吏士请斩甲以徇。

公不可,独治为暴者十余人,使甲以捕盗自赎。

淮南饥,安抚、转运使皆言寿春守王正民不任职,正民坐免。

诏公乘传往代之。

转运使调里胥米而蠲其役.,凡十三万石,谓之折役米。

米翔贵,民益饥。

公至则除之,且表其事,又言正民无罪,职事办治。

诏复以正民为鄂州。

徙知庐州。

虎翼军士屯寿春者以谋反诛,而迁其余不反者数百人于庐,士方自疑不安。

一日,有窃入府舍将为不利者。

公笑曰:“此必醉耳。

”贷而流之,尽以其余给左右使令,且以守仓库。

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

致仕..卒,享年六十四。

其人仁慈,故严而不残。

(选自《苏轼文集》,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B.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C.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D.为京西转运使/石塘河役兵叛/其首周元/震动汝洛间/公闻之/即日轻骑出按/斩元以徇/其余悉遣赴役如初/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讳,旧时指死去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字。

古代称呼别人,一般讳名而不讳字。

B.浮屠,也作浮图,梵语音译,有佛陀和佛塔两种解释。

文中是前者的意思。

C.役,有兵役、劳役的意思。

在古代朝廷经常允许百姓交纳粮食来替代劳役。

D.致仕,即授以官职。

古人为官因政绩卓著,死后经常被追赠高一级的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公弼严而不残。

他查得官吏曾腆的罪责,由于对方改过自新便加以宽恕;庐州在任时,从轻处置了偷粮的士兵。

B.陈公弼执法为民。

雩都当地的巫师,每年春天都以祭鬼免除火灾为借口,大肆搜刮百姓财物,他到任后严令禁止。

C.陈公弼安保一方。

他到任房州,面对盗贼横行、缺乏兵备、百姓惶恐的情况,组织了数百人,昼夜布防,保得安定。

D.陈公弼有胆有识。

淮南发生饥荒,寿春太守王正民因救灾不力而被免职,他继任后认为无罪,求朝廷释放到鄂州。

1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

(2)而殿侍雷甲以兵百余人,逐盗至竹山,甲不能戟士,所至为暴。

参考译文:陈公名讳希亮,字公弼。

天圣八年中的进士。

起初为长沙县令,佛教中有个海印国师,专门结交能人权贵,作奸犯科谋取私利,常人不敢仰视他。

陈公弼把他抓住后施加各种刑法,一县百姓震惊。

后来去职担任雩都县令。

资深的官吏曾腆轻视法令,买卖官司,因为陈公年轻而轻视陈公。

陈公就任的那天,首先查得他的重大罪责,曾腆扣头以至于出血,愿意自我改过。

陈公警诫他,宽赦了他。

巫师每年都借祭鬼神来收敛民财,说是“春斋”,不这样做就会降下火灾,陈公禁止这样做,百姓再不敢这样做,也没有火灾发生。

又毁掉过多的祠堂数百处,勒令巫师改行做良民的有七十多个。

盗贼起,陈公担任房州知州。

房州平素没有军队守备,百姓非常恐惧想要逃亡离开这里。

陈公率领几百牢城卒,日夜训练检阅,名声震动山南。

百姓依靠他们而得以安定,盗贼不敢进入房州境内。

然而殿侍雷甲带领百余名兵士,追捕盗贼到竹山,雷甲不能辖制(管制)士兵,士兵所到之处做下残暴之事。

有人上报有大盗入境将要到达城门,陈公亲自统率士兵在水边阻止抵御盗贼。

陈公亲自处于前列,命令士兵将弓箭拉满但不射出。

士兵都如同木偶人一样笔直站立,雷甲向他们射箭,他们毫不动摇,雷甲于是下马拜服,请求处以死罪,说:“起初不知道是您的军队啊。

”吏士请求斩杀雷甲来示众。

陈公不答应,只处置了做下凶暴行为的十几人,劝告其余的人并使他们离开,让雷甲用捕捉盗贼的方式赎自己的罪。

淮南闹饥荒,安抚、转运使都说寿春县令王正民不称职,王正民获罪免官。

诏令陈公乘驿车前往寿春县替代他,转运使正调运里胥的米来减轻劳役,一共得到米十三万石,说这是“抵劳役的米”。

米更加贵,百姓更加饥饿。

陈公到寿春就废除了这样做法,并且上表其事。

周围的县都废除了“折役米”条例。

陈公又说正民无罪,认为他是忠于值守治理地方,皇帝诏令让正民管理鄂州。

调任做泸州知府。

屯驻在寿春的虎翼军士兵因为谋反被诛杀,迁移其余没有谋反的士兵数百人到庐州。

士兵正惶惑不安。

一天,有暗中进入公府房屋将要做不利之事的人。

陈公笑着说:“这必定是喝醉酒而已。

”陈公宽恕了他,将他流放,把其余士兵全部交给公府左右使令,并且让他们把守仓库。

担任京西转运使。

石塘服河役时发生士兵叛乱,首领周元,振动汝、洛两地。

陈公听说后,当天就轻骑出去,按律斩周元示众,流放士兵一人,其余都遣令赴役如初。

退休后死去,享年六十四岁,他为人仁慈,所以治事严格却不残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