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一个留学生的汉语的水平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掌握词汇量的多少。
词汇掌握量的多少还对留学生的汉语表达是否合适、得体有很大的影响。
由于汉语是语义型语言,汉语的词汇一般都有其产生的理据,理解汉语词汇对于外国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因此,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者必须运用各种方法让留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理解汉语中的词汇,从而更好地习得汉语,顺畅地用汉语进行交流。
一、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方法1. 词义理解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对于留学生来说,最难把握的就是汉语词义的理解,下面几种方法有助于外国学生对汉语词义的理解:(1)利用实体事物、手势语等来理解词语的意义。
实体事物主要用于理解自然界中实际存在的事物,如“讲台”,对外汉语教学中,老师就可以结合眼前的讲台来告诉学生“jiang tai”这两个音节形式所代表的内容及意义。
手势语主要用于帮助外国学生理解动词,如“招手”、“点头”等简单的动作就可以很方便地用手势语来向学生做出解释。
利用实物、身势及手势向外国学生解释汉语词汇,主要利用这种方法的形象性,运用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2)以学过的旧词解释新词。
用学生已经学过的汉语词汇来解释新词往往能起到很好的启迪作用。
解释词时,教师可以先启发学生用已学过的词自己释义,然后再加以纠正和归纳。
这样做很容易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讲“和煦”一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所熟悉的词“温暖”来理解词义;在讲“死性”一词时,可以用“死板”、“固执”等学过的词进行引导。
用所学过的汉语词汇释义,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摆脱外文翻译的局限,还有助于他们正确地理解词义,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汉语表达能力,同时对复习、巩固所学过的词语也非常有效。
(3)在特定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义。
语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语境可使词义单一化、具体化。
汉语中一些简单的名词可以用上面一种方法来解决,但也有很多是用上述方法不能解决的,那么不妨放在具体语境中来理解。
如“干脆”,将这个词放在句子中就理解它的意思了,“她做事情很干脆”,“今天起床迟了,我们干脆不要吃早餐了”,这样,学生就会明白“干脆”在汉语中是一个口语词,是一个形容词,它可以表示做事快、利索的意思,又可以表示态度很坚决等,既讲明了它的词性,又说清楚了这个词的意思。
(4)利用反义词的词义对比性进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反义词,对外汉语教学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反义词的词义对比性来进行汉语词汇教学,这种方法可以用于一些抽象性词语的理解。
对于一些难于从正面讲清的词汇,可以换个角度思考,从反面加以解释。
通过反义词来解释词义对理解词义并建立词与词之间的联系和记忆生词都大有益处。
(5)注重词语的扩展与联想归纳。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系统。
在这个系统内,一个词的意义是由该词与其他词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语言中,词和词之间并不是一盘散沙,相互之间毫无关系的。
相反,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千丝万缕的,一个词与它的组合方式、上下语篇甚至与社会文化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的大脑极易产生联想,处于同一概念域或相关概念域之内的意义,比较容易被激活。
因此,我们应当很好地利用这一认知规律,来提高语言教学效果。
2.虚词教学汉语中存在大量的虚词,怎样才能使外国学生很好地掌握这些虚词的用法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
总结一下,主要有以下方法:(1)利用同义虚词的对比。
汉语中有大量的虚词,更有许多的同义虚词。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同义副词来进行教学。
比如,陆俭明先生在《八十年代语法研究》中讲的“还”和“更”的对比。
这是副词的对比,但在虚词教学中,也可以作为例子来借鉴。
但教师一定要注意没有意义上完全相等的两个词,因此在进行同义比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同义辨析的问题。
(2)利用母语虚词和目的语虚词的比较研究。
各族语言词汇有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我们可以利用这之间的相同和不同理解汉语的虚词。
如汉语中的“和”,在英语中译为“and”,但在汉语中“和”既能做连词又可以做介词,在“我和她一起去学校”一句中是作连词用,在“我和他商量一下”一句中是作为介词来用的;而“and”只是作为连词来用。
通过这种对比,就可以使外国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和”的意思和用法。
(3)运用词汇搭配的方法。
韩礼德认为,语言中发生的错误都要从搭配的角度加以解释。
有许多外国学生能表达出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但是不得体,在很多时候是因为搭配不当,所以应该在教学中应用词汇搭配的方法。
汉语中的很多虚词是不能独立出现的,多数情况下要依附在一个实词旁边,构成一个固定搭配。
比如:教师在教授欧美学生汉语名词的时候,由于在他们的语言中没有量词这一概念,所以可以把与名词相搭配的量词也同时告诉学生,这样可以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一种“数+量+名”的结构。
例如“汽车”,可以告诉学生与其搭配的量词“辆”等等。
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特殊词汇的教学方法1.近义词教学在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应利用同义词、近义词具有词汇意义相近的特点,帮助学生进行生词的理解。
虽然意义相近是其一大特点,可以进行同义解释。
但其实近义词的这一突出特点是一把双刃剑:同义词、近义词之间虽有大同但难在其微殊,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教学实践表明,词汇是许多第二语言汉语学习者的主要障碍。
而近义词由于其义近、难辨,更成了制约留学生汉语水平提高的瓶颈。
因此,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正确的教学对策应是:找准“切入点”,就语义、语用两大方面进行“对症”辨析。
(1)辨析语义,探究语义上的细微差别。
科学甄别、准确辨析近义词语义上的细微差别,引导学生从本质上认清相关近义词在语义诸方面的“异同”,这是学生准确理解、正确使用近义词的必要前提。
(2)深入语境,捕捉用法的差异。
词语用法的不同源自语义,但就汉语学习者而言,意义的探究是为其正确理解和使用近义词开启一扇门窗,而捕捉用法的差异之处才是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的教学重点。
2.文化词语的教学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
语言教学必须和文化教学相结合。
对外汉语教学应该以语言教学为主,同时紧密结合相关的文化教学。
从语言教学的第一课开始所教的语言本身就包含着文化因素,文化就成为语言教学内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随着学习者语言水平的不断提高,他们对相应文化知识学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文化一直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语言的学习。
另一方面,对外汉语教学作为语言教育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以语言教学为主,而不能以文化为主或语言和文化并重。
文化词语的教学在文化知识的教学中显得十分重要。
文化词语的教学有别于文化知识的讲授。
所谓的文化词语是指那些在语言课语料中出现的文化词语,这类词语富含的文化意义有时在词典上都查不到,需要教师作进一步的解释。
文化词语教学的关键是如何在语言课中进行文化导入的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1)阶段性。
语言教学是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
文化导入应该近于学生的语言水平,应与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中的“等级”同步进行。
所以制定一个由浅入深的“文化等级大纲”是完全有必要的。
(2)适度性。
首先要适应语言教学的需要。
在基础汉语教学阶段,交际文化是主要的。
我们不否认,从长远目标看,知识文化也有助于交际能力的提高,但主要是对交际发生间接作用。
交际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准确传递(即引起偏差或误解)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
所以就存在这么一个问题:在哪一阶段开设文化课比较合适。
入门阶段开设文化课不一定符合语言教学及学生实际的需要。
即使在中高级阶段,知识文化的传授也应该是有选择地进行。
(3)规范性。
文化与语言一样,也存在一个规范化的问题。
我们要传授的是中国人共通的文化,而不是地域文化。
(4)就事论事,不节外生枝。
既然文化教学在语言课中只是次要、辅助的部分,那么就不能脱离语言,大讲文化。
尤其不能放开语言教学,用学生的母语大讲文化。
在语言教学中遇到不得不讲的文化因素时,只需就事论事地解释清楚即可。
(5)客观准确,不主观武断。
在讲解一些中国文化时,不要为了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而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些文化现象讲述得过于绝对、极端。
(6)形象具体,不千篇一律。
在语言课中结合语言进行文化教学的方式很多。
除了结合课文内容教师讲解以外,还可以选择教师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这样不但弄懂了文化问题,同时也练习了语言,活跃了课堂气氛。
另外,还可以采取看录像、看课外补充读物等方法,引进课文中缺乏的文化内容。
当然,如果可以把学生带到现实社会中,让学生自己体会文化的差异在语言上的反映,这种方法可能比在课堂上的集中教学更能取得好效果。
3.新词的教学词汇要素和语音和语法相比是变化最快的。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随之产生了许多新词。
我们认为,将新词语引入对外汉语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当前,新词语成为社会生活和语言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帮助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接触和掌握新词语,也就成为当今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如果我们对此不加以重视,汉语教学就会缺乏应有的生机与活力,就会与活生生的社会现实相脱离。
长期以来,在词汇教学中,往往是以某种大纲或词表为范围,注重对词汇系统进行静态的分析与考察,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动态的追踪和关注,尤其是忽略了将汉语词汇的新质成分及时引入到教学中来,新词语教学成为汉语词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
开展新词语教学,可以完善词汇教学的内容,使词汇教学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可以丰富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材料库,并在此基础上扩大其交际的范围。
同时,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汉语媒体不但影响着汉语学习者的生活,而且也成为其接触和学习汉语重要的语料来源,成为汉语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方面。
新词语在媒体中的表现是非常活跃的。
国家语委近年发布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表明,每年都有大量的新词语在媒体上使用,成为当代中国语言生活的一个亮点。
由此可见新词语与媒体的重要关系。
在接触媒体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更为主动地学习,可以接触丰富多样的汉语材料,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大大增加“语言习得”的比重,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景中获得更为实用的汉语能力。
因此,新词语的教学可以帮助汉语学习者更广泛深入地接触媒体,更好地在媒体上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和交换信息。
还有,新词语和汉文化关系密切。
文化是一个内涵非常宽广的概念,而且,中国的文化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相承的,而不是割裂的。
从文化的角度讲,新词语的出现和流行,背负着诸多文化性的因素。
新词语中不但蕴涵着传统文化的因子(如“儒商”),而且更多地折射着当代社会文化的影子。
新词语的出现,一般都有特定的背景和原因,总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变迁,新词语反映着当代中国社会各个领域新的动态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