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修身之道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启示陈晓雷1,鲁敏2,郑建强1(1,3.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5;2.河北大学,河北保定071002)摘要:通过对孔子修身之道主要内容的诠释,重新发掘孔子伦理道德修养论的精华,并结合现实环境的新特点,对正处在社会转型、社会观念多元化、各种社会思潮错综复杂时期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认识上存在的偏差加以客观分析,从而使当代大学生在道德知识的认知、道德行为的规范以及道德实践的实施等各方面能够得到更大的启迪。
关键词:孔子;修身;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启示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863(2006)04-0094-04收稿日期:2006-06-27作者简介:陈晓雷(1972-),男,河北邢台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1]纲要的提出,为公民道德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大学生作为特定社会群体的公民,他们的道德取向是一个社会道德的风向标。
大学生道德状况如何,将会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成功,关系到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面对目前高校大学生“道德滑坡”的现象,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本文拟从儒家创始人孔子的修身之道来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孔子修身之道的主要内容诠释何谓“修身”?《说文解字》中指出:“修者,饰也”,引申有“整治、学习”等;“身”,本意指“躯干”,引申为“自身”、“亲自”,也指自我的品德、行为和才能等。
顾名思义,“修身”,就是指通过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得到提高和完善,成为一个素质优良、精神高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
众所周知,“修身”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
首先他从“为仁由己”这一道德修养理念出发,第一次对道德修养问题作出了理论上的阐释。
他根据自己长期的教学和育人实践,总结出一套切实有效的合乎规律的修身方法,为儒家的道德修养观甚至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思想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这些修身之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好学、慎思与践行好学是修身的前提和基础,或者说,修身必始于好学。
《论语》开篇即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2]1孔子一生好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66、“发愤忘食,乐以忘忧”,[2]71以至“笃信好学,死守善道”,[2]82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达到“仁”这种最高境界,从而树立起行“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同时,孔子认为学和思要结合起来,二者不能偏废,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18“视思明,听思聪,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2]177以及“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200这些紧密联系自身的思想、行为进行第8卷第4期2006年12月沈阳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ofShenyangCollegeofEducationVol.8No.4Dec.200694--思考、修养,从而使“仁”的思想真正内化为自身的思想。
可见,只有学思结合,人们的道德认识才能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他律上升到自律,人才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学思结合的修身之道,在一定程度上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辨别是非、去伪从善提供了强有力的认识工具。
践行,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将道德理论见之于道德实践的过程,是在学和思的基础上将正确的道德认识施之于行为的过程。
孔子非常重视行,认为是修身之关键,“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2]41、“先行其言而后从之”[2]17、“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2]155,从而使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仅思想意识上符合道德准则,而且要把这种意识化为行动,躬行践履,做一个身体力行的“躬行君子”。
2.克己、自省与改过孔子认为克己、自省是完善人格,达到道德至高境界的途径。
在道德修身方法上他特别强调“克己”,即用社会道德准则约束自己。
正如其所言:“克己复礼为仁。
”[2]123即一个人只要克制自己的举止言谈都合乎“礼”的约束,那么就达到“仁”的标准了。
同时,他还把克己的办法具体化为4个条目,即“四勿”之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在既定的标准下规范了人们的行为。
孔子特别强调行仁的自觉性,因此重自省,即内省、反省。
他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2]39“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他的学生曾参也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2]3的主张,即每日每时都要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进行反省,不断地检查和督促自我,使自己能够自觉上进。
改过是人们“自省”后所产生的自觉“迁善”行动,“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2]72孔子认为人难免存在缺点和过失,及时改正错误,人们也会敬仰他,“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2]203可见,这些善于纠错、勇于改过的态度,也是衡量人的道德修养水平的标志之一。
3.重义与轻利义指道义,更多指公利即国计民生的大利;利指利益,特别指私利,即一己之物质小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39显然表明君子和小人的分水岭是追求“义”还是“利”。
孔子把淡求荣利看作是品德高尚的具体体现。
他说:“三年学,不至(通假“志”)于谷(指做官俸禄),不易得也。
”[2]82在义利度的把握上,孔子主张重义轻利、以义为上。
“君子以义为质”[2]166,即君子要把义作为根本。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2]196即君子做官不是为荣宗耀祖获取利禄,而是为了践行“义”。
在义利的取舍上,他反对不正当地求利,并当义利不能兼顾时要舍利取义。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2]163孔子所强调的“以义制利”的观点,有其轻功利的道德决定论的倾向,这对当今人们重功利、轻道义的思想有很好的鞭挞作用。
4.诚信、孝悌与友仁诚信、孝悌与友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而不欺骗。
它是与人交往的最根本之道。
正如孔子所言:“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2]162可见,诚信作为人的最基本品质,是引导个人修养、人格进步和培养高尚道德的重要前提。
“孝”指善事父母,即子女对父母的爱敬之心;“悌”指善事兄长,即弟对兄的爱敬之心。
孔子所提倡的“孝悌”是行仁的根本。
尤其指出孝顺父母不仅仅只是表面上奉养老人,更重要的是有发自内心的爱敬之情,“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14孔子重视交友,乐于交友。
《论语》开篇即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1孔子在如何对待朋友上强调:“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忠告而善道之”[2]132,这就是说,对待朋友不仅要诚实守信,而且还要真心实意。
这种待友之道值得当今社会人们大力提倡。
总之,通过对以上这些方法的阐释可以看出,孔子的修身之道都是以人自身的主观努力为出发点的,体现着人的自觉性、自律性和自强性,强调着人的内因,这对于剥削阶级欺骗和麻痹劳动人民、维护其政治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今日我们可以赋予这些方法以新的含义和内容,用以引导每一个公民,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使其能够用正确的思想不断地进行自我检查、自我反省、自我更新,这样,我们整个社会的道德素养水平才会达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高度。
二、在当代大学生中大力提倡孔子修身之道的必要性首先,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导致大学生道德认知产生背离和偏差。
当前处于社会的转型时期,各种观念、思想错综复杂,特别是对于部分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大学生而言,他们认为孔子修身之道只是对古人的道德要求,是封建思想的糟粕,“已经过时”,应该把它全部抛弃。
这主要是由于受到西方思潮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使他们容易以自我为中陈晓雷,鲁敏,郑建强孔子修身之道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启示95--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心,导致对社会道德认识绝对化;同时由于受到社会各种利益的诱惑,对个人道德行为缺乏慎思和判断,会盲目地学习和模仿当今社会思潮中一些不健康的东西,表现出道德行为较差,道德鉴别能力较弱的状况。
其次,当前大学生思想上对孔子的修身之道,特别是对其外在道德规范与内在道德修养之间的辩证关系的认识存在巨大的误区。
在各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趋于完善的今天,大学生认为对于自己行为的约束来自社会,认为自己的行为对错与否完全可以由社会的条条框框来衡量,认为社会的各种制度是自己行动的指南,而这种认识割裂外在道德规范与内在道德修养的辩证关系。
毋庸质疑,外在的、社会的道德规范是约束人们行动的因素之一,但它仅仅作为一个外在的重要条件,不能成为个人道德思想行为高低的决定性因素。
一个道德品质优秀的人,即使没有道德规范的约束,也会自觉地反省自己,用自我的道德要求及社会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相反,一个伦理道德丧失的人,即使有法律的约束,也会在自己不正确的道德理念下,走向犯罪的深渊。
可见,大学生在思想认识上过分地强调用外在制度来规范个人的行为是有很大偏颇的。
外在的道德规范与内在的道德修养二者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
因此,我们对大学生在注重外在道德规范约束的同时,更应该着重培养大学生个人的、自我的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的认知。
三、孔子修身之道对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培养的启示作为中国传统道德的精华,孔子修身之道给后人带来的借鉴和启迪是多方面的。
特别是在今天社会转型、社会观念多元化、社会条件错综复杂的情况下,重新发掘孔子伦理道德修养论的精华,并结合现实环境的新特点,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现代思想道德教育,这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3]第一,注重“内化”,加强大学生的道德知识的认知,构建健康向上的现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孔子的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仁德之君子,培养的手段是修身养性、道德素养的内化。
他提倡向“圣人”、“圣哲”们学习并内化成自己的道德情操,从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他所强调的这些做人的道德标准和修养方法,特别是在社会观念多元、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的今天,尤其要发扬光大。
当今,伴随着物质发展,对物和利的过度追求,使道德教育沾染上强烈的功利性色彩。
一些大学生对明星、大款盲目崇拜和模仿,使他们个人道德品质的提高受到了较大的阻碍。
因此,应在大学生当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运用当前道德新风尚中涌现的感人事迹来教育和感化他们,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受到高尚道德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的升华。
同时结合当前大力倡导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道德新观念,建造起现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