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孔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的内容集中体现在“仁、义、礼、孝、忠、信”六个方面。

他提出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以“礼”为道德规范,凡符合“礼”的道德行为,都必须以“仁”的道德准则作为指导。

因此,“仁”“礼”思想成为其道德教育中最核心、最根本和最主要的内容。

孔子关于“仁”的解释众多。

归纳起来,可包含以下几个层面:“仁”的基本内涵,“为仁”的方法、途径以及“为仁”的成就等。

关于“仁”的基本内涵,孔子认为,“仁”是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并强调亲子之爱是最真实的情感,这里面渗透着孔子力图使人类的血缘因素融汇于社会关系之中的道德构想,也是孔子以人类血缘之爱的品行修养重构社会道德秩序思想的体现。

但真情实感、血缘之爱、孝悌之德等只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也只是倡导“为仁”的思想前提,要想真正达到“仁”的境界,还必须学会“忠恕之道”。

“忠”是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恕”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忠恕之道本身就强调关爱、理解、尊重和包容他人。

另外,经过“礼”与“乐”外在道德规范的塑造,人才能在道德修养上达到“仁”的境界。

孔子认为,礼乐结合的道德教育是实现“仁”的境界的最主要途径。

孔子的“仁”是以血缘为纽带,建立在“孝悌”基础上的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

“礼”是一种尊卑有序、长幼有别的社会制度,它体现出社会对人的要求和规范。

“仁”与“礼”折射出的是一种人道主义和为政以德的思想。

它要求个人在关心自己利益的同时兼顾周围人的利益,考虑周围人的处境,建立一种互帮互助、相互关心、相互礼让的和谐人际关系。

社会转型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格局的分化以及贫富差距的拉大,人际关系的对立冲突使社会矛盾普遍存在,而以仁爱之心推己及人,以礼乐制度修身养性,则不失为缓解人际冲突和处理各种矛盾的根本原则。

因此,我们必须以“仁”与“礼”的原则作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体系的基点,在高校和社会实践中继续推行“仁爱”教育,教育新时代大学生坚定“仁爱”之心,树立和谐观念,使其自觉承担起对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责任和义务。

目前,高校大学生德育的问题不仅停留在教学效果不佳上,而且呈现出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不一致的特点,甚至相反的“双重性格”。

高校必须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转变教学思路,改革德育的方式方法。

孔子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卓有成效的德育方法,留给后人许多借鉴之处,如修身自省、启发诱导、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等方法,特别是孔子十分重视道德实践的方法,坚持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统一。

因此,高校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渠道,让大学生真正走进纷繁复杂的道德场域中去领会传统美德的精华和真谛,了解蕴藏新的生命力的道德规范,自觉地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

只有这样,方可培养出新时代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