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代文学的特点[1]

宋代文学的特点[1]

宋代文学的特点宋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它处在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即处在中国文学从“雅”到“俗”的转变时期。

所谓“雅”,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中上层的文人文学,指诗、文、词;所谓“俗”,指主要流传于社会下层的小说、戏曲。

传统所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戏曲”的说法,指明了各个朝代文学样式发达繁荣的侧重点。

我们应该充分评价元明清诗文词的成就,但其未能超宋越唐,则可断言。

如果说,宋代诗文词(特别是文和词)是元明清作家们不断追怀、仰慕的昨天,那么,元明清小说戏曲的大发展就是宋代刚刚发展起来的白话小说和戏曲的灿烂明天了。

宋代独特而渊深的美学意识是由其文化土壤所培植、文化精神所孕育出来的,经过有机的整合和融化,产生出特定的审美形态、格调和风味,遂成为文化型美学,有别于前代的唐美学。

宋文化从下述诸多方面影响了美学的生成、表现和状态怀旧意识.宋人似乎特别怀旧,《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等书就是明证。

邓之诚《〈东京梦华录注〉自序》曾说到当时的怀旧意识和情绪及其产生的原因:“靖康之难,中原人士播越两浙,无人不具故国故乡之思。

周《清波别志》云,绍兴初,故老闲坐必谈京师风物。

且喜歌曹元宠《甚时得归京里去》十小阕,听之感慨有流涕者。

故其时西北耆旧,谈宣政故事者,为人所重。

”北宋“宣(和)政(和)故事”便成为南宋人依念不尽而又时时咀嚼的往事,犹如唐人常常眷念“开(元)天(宝)故事”一样。

刘辰翁《减字木兰花》写道:“铜驼故老,说着宣和似天宝。

”故国沦陷引发了黍离麦秀之思,怀旧意识便特别强烈。

张端义在《贵耳集》中说:“(李)清照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

”李清照本人的《菩萨蛮》词亦曰:“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北宋“《清明上河图》至镂板以行,宜梦华之风行。

徐梦莘《三朝会盟会编》(靖康二年)录赵之《中兴遗史》,即一字不易抄《梦华录》元旦朝会一则。

陈元靓《岁时广记》征引尤多。

刘昌诗《芦蒲笔记》录上元词鹧鸪天十五首,谓当与《东京梦华录》并行。

”“百余年来,《醉翁谈录》、《都城纪胜》、《繁盛录》、《武林旧事》、《梦粱录》,相继而作”,而《东京梦华录》“为不祧之祖”。

《东京梦华录》是这种怀旧情绪的先驱作品和代表作。

作者详尽记述了旧都汴京的诸多风物,但是,叙中有情,是“为了忘却的纪念”,特别是那篇冠于篇首的序文。

序文对书名“梦华录”做了诠释:“古人有梦游华胥之国,其乐无涯者。

”但作者却无此心绪,说:“仆今追思,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他的心灵浸染着悲凄的情调,几乎是一步三回首,感慨系之地追思那往昔霓虹般的梦影。

这种记忆经过二十年漫长岁月的冲洗,已经淡化成粉红色了。

序文写到这令人痛心的情形:“近与亲戚会面,谈及曩昔,后生往往妄生不然。

”“后生”已逐渐失去了这种回忆,对往事颇不以为然。

作者担心,随着岁月的更迭,往事如烟飘散,而“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可惜”,于是,“谨省记编次成集,庶几开卷得见当时之盛”。

从表面上看,属于序文的一般通例,是备忘录,发挥一种认识效应,但实质上有着作者的深衷曲意。

可以说,《东京梦华录》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亡国之痛唱出一曲挽歌。

明人毛晋《〈东京梦华录〉跋》认为“幽兰居士(孟元老)华胥一梦,直以当麦秀黍离之歌”,确是的论。

由于是怀着感伤主义的情绪回顾往事,因此陈述过去的诸多现象,便不像巨室大户暴发式的炫富,而是破落户对往日锦衣玉食酸泪汪然的回忆。

作者铺张扬厉,山倾海泻,各种物象迸跳在笔触之间,奔赴于纸面,铺排在一个硕大的平面画卷上。

意象纷纭,又带有烟花发射的特征。

衣食住行皆有,声色视听兼备。

浓艳斑斓,堂而皇哉,视觉上令人饱餍,听觉上使人迷醉,犹不足以尽感官满足,但是,字缝之间潜流着浓重的情绪失落感,奏出半是依恋半是挽歌的凄清曲。

此后的那些同类著录,在感伤主义情调上与《东京梦华录》多有相近之处。

例如《〈梦粱录〉序》写道:“昔人卧一炊顷,而平生事业扬历皆遍,及觉则依然故吾,始知其为梦也,因谓之黄粱梦。

矧时异事殊,城池苑囿之富,风俗人物之盛,焉保其常如畴昔哉!”清人鲍廷博《〈武林旧事〉跋》也说:“《自序》一篇,声情绵邈,凄然有故国旧君之思,不仅留连今昔而已。

”这些情绪、氛围弥漫于宋代的社会阶层之中,出现凄恻、幽咽的回忆性描述,依依不尽地回忆、回顾往事,却又一唱三叹地眷顾不休。

戴复古《洞仙歌》:“卖花担上,菊蕊金初破。

说着重阳怎虚过。

看画城簇簇,酒肆歌楼,奈没个巧处安排着我。

家乡煞远哩,抵死思量,枉把眉头万千锁,一笑且开怀,小阁团栾,旋簇着几般蔬果。

把三杯两盏记时光,问有甚曲儿,好唱一个?”这是宋代的社会情绪,在表达形式上却满含着审美意味,移位为审美情绪。

而在具体传达上又表现为缠绵悱恻、宛转悠长。

它在怀旧情结中内蕴着审美情绪。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宋人怀旧表现为对过去时代的追思,其主要审美形式是词,其回思的主要历史时期是三国和六朝。

宋词广为涉及三国的人物、故事,可以说是一部词演三国。

历史的回顾,包含着现实的动因。

现实的感受在历史—三国的遗存中找到对应性对象。

咏三国的词人中最称名的是苏轼、辛弃疾。

他们所讴歌的三国人物又各有侧重,苏词中最有风采的是周瑜,那首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写照;辛词最为心仪的是孙权,《永遇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南乡子》:“生子当如孙仲谋。

”陈人杰则把咏三国词推向高峰。

蒙军铁骑长驱南下,南宋朝廷风雨飘摇但还是沉醉在歌舞升平之中,国事早已不堪,陈人杰在杭州丰乐楼疾书《沁园春》:“扶起仲谋,唤回玄德,笑杀景升豚犬儿!”驱雷驾电,霹雳盖天,历史的回忆中有着现实的轰鸣。

宋词中还有一个出现频率极高的时代———六朝。

建都金陵的六个朝代,特别是南朝,王朝短命,走马灯似地转换;风习上轻靡浮华,它成为亡国的代名词,浮艳美学的符号化。

宋词中言及六朝,南宋的篇数多于北宋,南宋又集中于时事词,时事词则集中于抗战词人。

北宋词言及六朝,其主题不外兴废事、兴亡感。

北宋积贫积弱而又豪奢宽绰,故词人对六朝奢靡之风的斥责就包含有现实隐喻意义。

到了北宋末年,已是山河破碎,六朝作为回忆性对象再次出现,词人情感意绪趋于悲咽苍凉。

到了南宋,南北分裂成为长期的事实,中兴无望,而权要者文恬武嬉,不思抗战,直把杭州当汴州。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心理状态下,对六朝的感受也就更为不同,更为深广。

把六朝与南宋的所有联结点全部发掘出来,几乎成为词化了的六朝史,又在六朝史的历史回忆中寄托着炽热的情感。

其中主要有:呼唤“谈笑净胡沙”的谢安,赞美有北伐经历的战将,痛责六朝清谈误国的人物,总结历史教训,引六朝而戒当世。

到南宋末年,元人挺进,宋朝灭亡,国破后的感受,更为沉郁悲凉。

宋词与六朝,几乎构合为一部宋词史。

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展示了宋词的演变。

它体现了宋词背离原初的“花间”特点,从而走向现实、世事、战争和时局的重大趋势,从一个角度体现了宋词的审美变化。

宋词与六朝,兼具了美学理论和词学史的双重意义。

为诗歌要写实,要对现实有所美刺,反对西昆派的浮艳诗风,主张语言要朴素,风格要平淡。

稍后于苏、梅的欧阳修,则是整个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

他有意把诗文革新运动与政治上的改革要求相呼应,使古文、诗歌和文学理论批评为现实斗争服务。

文学主张上提倡平实朴素的文风,提倡文章要有用于当世。

具体表现在文与道的关系上,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认为道应是易被人理解且可以照之去做,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他反对那种务高言而鲜事实的文章。

在文的方面讲求平易,提倡简而有法,反对追求奇险。

欧阳修还首创诗话这一评论诗文的新体式,其《六一诗话》中有许多精辟的文论、诗论见解。

此外欧阳修改革科场积弊,罢黜四六时文,并大兴创作之风,努力提举后进。

欧阳修上述主张、措施,使诗文革新运动达到高潮。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发展过程第三阶段第三阶段从宋英宗朝至哲宗朝,是诗文革新运动完成期,代表人物是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以及黄庭坚、秦观等人。

而苏轼则是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他强调作文要有感而发,十分重视文章的文学价值,要求作家要有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和高度艺术修养,主张为文要从不同内容出发采取不同表现形式,为文要文理自然,还要讲究章法。

他的诗文词赋,都体现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意义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唐代古文运动之后,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散文以及文论的发展推进了一步,对后世影响巨大。

此后,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一直被奉为正宗。

但同时,北宋诗的散文化和以议论为诗的概念化倾向,为南宋理学家的散文所师法,表现了该运动的历史局限。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起因一,改革政治的需要二,文人们革除西昆体之浮靡文风的呼声日益强烈. 三,宋代理学也是推动诗文革新运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成就和影响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就和影响主要体现在"道"与"文"两个方面.就"道"而言,革新家们不论是将"道"理解为孔孟之道,还是经世济民之道,或指广泛的现实生活,都是对诗文内容的强调。

在"文"的方面,诗文革新运动的结果,是使各种文学样式取得突出成就:散文六大家: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诗歌:王禹偁,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

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不仅直接影响到南宋诗文创作,指导了南宋文学的发展,同时,他的理论观点与作品的示范意义,以致影响到元明清各代.例如明代的唐宋派和清代的桐城派,都是受北宋文学影响甚远的文学流派。

以欧阳修:《食糟民》《明妃曲》《再和明妃曲》《戏答元珍》为代表,散文:"文备众体,变化开阖,因物命意,各极其工",议论文-----《朋党论》,写景叙事散文-----《丰乐亭记》,《醉翁亭记》21个"也"字运用使文章情思摇曳,诗意盎然,抒情小赋-----《秋声赋》秋夜的思绪.如果说我们的经济发展比西方发达国家晚了一个多世纪的话,我们的教育至少晚了两个世纪。

这是教育观念的差距,是对个体生命理解上的差距。

也许我们应该首先搞清楚,我们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叫人如何学会物质生存,也不是叫人如何同世界周旋。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人是地球上的主宰,人的一切活动都要为了满足人类的最根本需求。

从生到死,区区百年已是少数,拿出美好年华三十到四十年来接受教育,来学会生存的本领,然后用三十年的时间来工作,这从根本上背离了生存的初衷。

我们的教育时间太长,教育的目的又是如此实际而悖谬,导致现实的教育不伦不类,甚至歪曲了真理,从而导致对个体生命的忽视,对整体错误认知的趋从。

把握不好教育目的,体制的先天不足也就不可避免。

我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一颗快乐而美好的心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