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代文学史教案

宋代文学史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宋代部分)授课教案彭玉平第一讲宋代文学概说1.陈寅恪说:“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代文学是宋代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

2.宋代社会的特点:宋代从960-1279年,共319年,其中以1127年为界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阶段。

其社会特点可概括为:(1)对外关系特别软弱;(2)内部政权特别稳定;(3)文官制度相当成熟;(4)城市经济相当发达。

3.宋代文人的特点:(1)官吏与文人的结合;(2)社会责任感强;(3)兼擅多种文学样式。

4.宋代文学的特点:(1)主题上充满了沉甸甸的政治关怀与道德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悲凉情绪;(2)讲究理趣,好发议论;(3)讲究格律技巧以及法度和用典;(4)浪漫主义精神减少了,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张扬,恢宏雄健的气概削弱了,而深入细致的钻研精神则大大增强了。

5.宋代文学的分体特点:(1)宋诗的成就可以与宋词相提并论,但风格与唐诗和宋词不同,整体上含蓄、深沉,以文为诗成为基本风气;(2)宋词被称为“一代之文学”,词人与词作众多,风格总体上偏于艳科,特别讲究抒情性与音乐性,并形成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3)宋文在思想内容上与现实政治关系密切,总体风格是平易自然、流畅婉转;(4)俗文学如说话、杂剧、南戏也较有成就。

第二讲宋初诗文革新运动1.宋初诗歌的三大流派:(1)白居易体—浅俗平易。

代表人物是徐铉与王禹偁。

徐铉作有《柳枝辞》,近似民歌。

王禹偁早年作有不少讽谕诗,如《对雪》等。

(2)贾岛、姚合体—境界狭仄,语言工巧。

代表人物是林逋、潘阆以及“九僧”。

林逋的代表作是《山园小梅》。

(3)李商隐体—绵密富丽。

代表人物是杨亿、刘筠、钱惟演。

其唱和诗集名《西昆酬唱集》。

2.宋初散文的创作特色及其理论:大致分两类:(1)重道的一派,以柳开、穆修为代表,主张通过复兴古文来复兴儒道。

(2)重文的一派,以王禹偁为代表,主张在内容上“传道”与“明心”结合,艺术上讲究自由流畅、亦骈亦散的风格。

第三讲北宋前中期的词1.晏殊字同叔。

少以神童应召,受到真宗的赏识,赐同进士出身。

仁宗时官至宰相。

爱好文学,发现并提拔了一批政治和文学方面的人才。

晏殊的词集名《珠玉集》,代表作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等。

他的词主要受冯延巳的影响,语言清淡自然,以白描为主,不失精巧之美。

内容上以表达他对人生的思索及孤独感为主。

2.张先字子野。

生性浪漫。

有“张三中”、“张三影”之称。

词集名《张子野词》。

他的词多写长调,风格也逐渐背离婉约的传统,趋于明白爽快、铺张详尽。

3.欧阳修欧阳修是北宋前中期的文坛领袖。

他的词主要受到冯延巳的影响。

词集名《六一词》、《醉翁琴趣外篇》等,存词240多首。

其词的总体风格是典雅,擅长用平常的景象和普通的语言,描绘出悠远的意境,如《踏莎行》(侯馆梅残)等,即为代表。

除此之外,欧阳修的词也有俚俗化的风格,这类词主要继承了唐代民间词的传统。

4.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

其词与父亲晏殊齐名,并称“二晏”,都属婉约一派。

晏几道的性格为人,黄庭坚在《小山词序》中概括为“四痴”。

其词集初名《乐府补亡》,后以《小山词》为名行世。

晏几道的词以写爱情为主,在深沉中露出奔放,在温柔中显示真率。

在创作方式上以追忆为主要特色。

5.宋代前中期词的共同特色:(1)在体制上以小令、中调为主,长调较少。

(2)在题材上主要写男女相思、感时伤别,较为狭窄。

(3)在语言上以典雅精巧、清丽流畅为主要特色。

(4)在表现手法上,以委婉细腻、含蓄温柔为主。

第四讲柳永1.柳永的生平与家世柳永先祖原籍河东(今属山西省),后迁居福建崇安。

柳永家族自唐代以来即为书香世家。

柳永早年为应科举考试而长期滞留京城,留连于青楼楚馆之间,渐以词名,但也应词名太盛而影响到科举考试的成功。

考中进士后又因此而影响到仕途的升迁。

2.柳永对词的内容方面的贡献柳永的词集名《乐章集》,存词200多首,堪称是宋代第一位专业词人。

他对词史的贡献,就内容而言,主要表现在:(1)多描写具有现实感情和现实环境中的女性。

(2)擅长写作描写离别与羁旅之情的词。

(3)描写城市风物的词也颇具特色。

3.柳永对词的艺术方面的贡献(1)发展了慢词,扩大了词的表现力。

(2)语言上雅俗结合。

(3)音调优美,格律考究。

4.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1)直接影响到当时和北宋中后期的词风。

(2)“凡有井水饮处,辄能歌柳词。

”(3)“掩众制而尽其妙。

”(4)其俗词上承敦煌词的传统,下启金元散曲谐俗语言风格的开端。

第五讲欧阳修与北宋中期的诗文革新运动1.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特点:(1)该运动在北宋初年即已开始,但在理论上和创作上未能取得明显成就。

欧阳修的参与并领导,使该运动迅速走向成功。

(2)宋诗的特点主要是在这一时期得以确立,宋代散文也在这一时期确立其正宗的地位。

(3)这一运动主要是针对晚唐五代和北宋初年的不良文风而展开的,提倡唐代韩愈、柳宗元的古文风格。

其复古与革新都有很深的现实背景。

2.欧阳修的生平与政治思想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人。

他四岁时,父亲去世,主要由母亲进行启蒙教育。

后偶尔读到韩愈的文集,遂以之为师。

欧阳修的政治态度前期较开明,而后期则较为保守。

曾任枢密副使和参知政事等职。

3.欧阳修领导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并取得成功的原因:(1)依靠政权的力量自上而下推进文风变革。

(2)欧阳修善于发现和团结一批有创作力的人才,形成某种集团性的力量。

(3)有一套相对合理的创作主张。

(4)欧阳修自身的创作为其理论作出了典范。

4.欧阳修的散文创作。

欧阳修在文学上和政治上的先进性都主要是通过散文体现出来的。

他的散文可分为三类:(1)论道之文。

代表作有《答吴充秀才书》等,体现了他论道而兼重实际的文风。

(2)论政之文。

代表作有《朋党论》、《与高司谏书》等,在洞达世情的同时,体现出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之情。

(3)抒情之文。

代表作有《醉翁亭记》、《秋声赋》等,作者将抒情与叙事、议论结合起来,使情感的表达更加丰富多彩。

欧阳修散文的主流艺术特色是平易自然又委婉曲折。

5.欧阳修的诗歌创作。

内容上可分三类:(1)反映人民生活和军国大事的诗歌。

代表作有《食糟民》、《边户》等。

(2)表现自己仕途中的各种遭遇,抒发自己的坦荡胸怀和旷达精神。

代表作有《戏答元珍》等。

(3)反映民风民俗以及咏物的诗歌。

其诗歌总体艺术特色是:风格以平淡为主,但含意深婉,脉络细密;也有浓烈的议论化和散文化倾向。

第六讲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续)1.梅尧臣与苏舜钦并称“苏梅”,在诗文革新运动中,欧阳修的贡献主要在散文方面,而“苏梅”的贡献则主要在诗歌方面。

后代学者称赞他们开创了宋诗的新格局。

2.梅尧臣,字圣俞,安徽宣城人。

曾任尚书都官员外郎。

有《宛陵先生集》,存诗8200多首。

梅尧臣在诗歌风格上推崇平淡古雅,但要求以创新为基本前提。

他的大部分诗歌以琐碎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从中往往加进一些哲理性的内容,朝思理深密方向发展,创造出一种内敛的、令人心境平静的美。

3.苏舜卿,字子美,河南开封人。

与改革派范仲淹等时相过从,政治上亦受其影响。

晚年被削职为民。

他以诗歌创作驰名,所作感情激越,风格豪放雄健,语言畅达,代表作有《城南感怀呈永叔》。

另有一些写景小诗,也别具韵味,如《淮中晚泊犊头》等。

4.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

主要以政治家的身份驰名。

他的散文以政论文为主,代表作有《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答司马谏议书》等,散文的艺术特点是:逻辑性强,论证严密,立意新颖,语言简朴有力,气势不凡。

其诗歌的成就总体上要超过散文,从内容上可分为4类:政治诗,怀古诗,咏怀诗,写景诗。

怀古诗的代表作有《明妃曲二首》等,写景诗有《泊船瓜洲》等,艺术上以“雅丽精绝”著称。

5.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以散文驰名,以“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而自成一家。

代表作有《墨池记》、《醒心亭记》等。

6.苏洵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洵著有《嘉祐集》,其文学成就主要在政论文方面,有战国策士之风,代表作有《六国论》等。

7.苏辙著有《栾城集》,其散文以“论事精确,修辞简严”著称,代表作有《上枢密韩太尉书》、《黄州快哉亭记》等。

第七讲苏轼1.苏轼的生平。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19岁考中进士,因与改革派的矛盾,仕途颇为曲折。

后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晚年更被贬至琼州。

从政治上看,苏轼也许是个失败者,但他的人格是端正伟大的。

2.苏轼的思想与性格。

苏轼的思想特点是:主儒术而不迂腐,参佛老而不沉溺。

儒家的忠君爱民、道家的因任自然、佛家的自我解脱都在不同的时候起着不同的作用,共同维护着苏轼的完整人生。

苏轼的性格也有两重性:一方面,他是一个耿介正直、坦率真挚、宁失其意不失其正的人,故性格中有极认真极执着的一面;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随缘自适、处逆如顺的人,故性格中又有极随便、极通脱、极放达的一面。

3.苏轼的散文创作。

可分三类:(1)论述文(包括政论文与史论文)。

代表作有《留侯论》与《教战守策》等。

(2)叙事记游之文。

代表作有《喜雨亭记》、《超然台记》、《赤壁赋》等。

(3)书札、序跋和杂文。

苏轼散文的主要风格是:自由畅达,随物赋形。

4.苏轼的诗歌创作。

苏轼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数量最多,达2700多首,内容题材多样,无论是表现自我、反映现实、歌颂山河,还是品评艺术、描写风俗,都是佳作纷陈。

苏轼的最大特色就是善于从自然中体悟人生哲理,如《和子由渑池怀旧》、《题西林壁》等。

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是(1)讲究才学,重视才气与学问。

(2)多发议论。

(3)善用比喻。

(4)时有雅谑。

第八讲苏轼(续)1.苏轼的词。

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

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

2.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

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

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

(2)咏物词。

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

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

(3)农村词。

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

3.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

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旷达风格。

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3)婉约风格。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