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网上作业一答案社会学概论作业1讨论内容:如何认识社会讨论主题:如何认识社会?要求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社会理解的方式和途径,得出应该从哪些角度认识社会。
(要求条理清晰,字数不低于800字。
)社会学以社会为研究对象,它研究的是社会现象,社会和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社会学研究领域的广泛性。
答:1、社学学中的“社会”社会的涵义:第一,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社会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社会是人的社会。
第二,社会是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社会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共同的兴趣和结合在一起带来的利益是人们结成社会的深层原因。
第三,社会是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连结而成的,社会是社会关系的体系,这些社会关系是在具体情况下人们共同生活的规范。
2、社会的类型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是由各种规范和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并不简单地是个体之集合,而是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社会唯名论,认为个人和个人行动是实际存在的,个人及其行动相对于社会来说是先在的,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社会的认识是以对个人的认识为基础的,认为社会的目的最终也是为了认识个人。
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社会唯名论坚持还原论观点,即要研究社会就必须去研究个人。
3、社会的类型:宏观社会的类型:马克思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先生为基础将社会分为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社会。
4、具体社会的类型: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如家庭,家族;以地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生活共同体,如邻里,村落,城镇,社区;以业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社会,各种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教育卫生组织,宗教组织等,还有因兴趣而形成的各种非正式群体等。
5、社会的特点1.多样性,社会的多样性表现于宏观社会和具体社会之差异,还表现于人们的社会活动的多样性和组合方式的多样性2.复杂性,人类社会与动物群体相比有十分明显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是由组成社会的人的复杂性所决定的3.变动性,社会是变动不居的,这种变动性表现为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制度的翻新,也表现为社会运行机制的变化乃至于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的变化。
(要结合实际)社会学概论作业2讨论主题:材料一: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
而且在所有的上网对象中,青少年是很重要的一个上网群体。
网络本身是高科技的产物,网络不断地扩张的工具主义、操作主义目前已在挤压着人文精神的生存空间。
当今青少年的人文意识本来就比较薄弱,在工具主义、操作主义的影响下,他们原有的关于传统的、艺术的、伦理的意识可能会被进一步的消解,并且会诱发产生科学技术崇拜,造成在文化和价值观上的片面社会化。
专家认为,当今的独生子女青少年的价值理性、人文精神确在衰退。
1999年全国各省“状元考生”填报志愿,就表现出崇拜工具理性,轻视价值理性的倾向。
在考入北大的状元考生中,没有人报著名的哲学系,报其他文科系的也极少,大多数报了与计算机、金融、信息等相关的专业。
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我们不能只有计算机、网络专家,而没有哲学家、艺术家、伦理学家。
对工具理性的重视固然重要,但思想、人文情感、终极关切同样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质。
材料二:在我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非常重视。
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尤其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
学习成绩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检验一个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指标,这在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标准。
因此,在这种情形下,出现了“集体自杀”现象:某学校一个班上的学生有六个人成绩不好,竟相约在一起吃毒药!讨论内容:根据以上材料,就下列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并撰写小论文(字数不低于800字):(1)材料一反映了当前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什么问题?如何解决?(2)试分析材料二说明的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答:(1)材料一反映了当前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早期社会化困境和无效文化传递的问题。
早期社会化困境问题是由于青少年在网络上接受了大量的信息,但是由于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的不成熟,无法判断这些信息是否有用,且在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的情形下,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导致青少年在内化社会文化知识和价值标准时往往无所适从。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必须提供相对稳定和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提供令人佩服的社会权威形象。
无效文化传递问题的产生是由于青少年过分依赖网络,导致对传统文化知识涉猎较少,因此上一代的知识和规范未能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由此形成了无效文化传递。
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对青少年上网和学习知识进行有效地引导,并对其上网内容进行适当地控制。
(2)材料二说明的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化偏差和失败,主要表现为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
这主要是由于在“应试教育”的观念下,很多学校将学生分为“好生”和“差生”,区别对待,而学习成绩成为这种判断的标准。
这样一种社会化模式对“差生”来说,是不公平的,容易使他们在今后的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应该适当加以引导,改变社会的这种观念。
针对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重视社会教化和青少年自身内化的质量。
为此,必须着重抓好对青少年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并以实践贯穿于教育过程当中,边教育边实践,形成教育与实践的三维一体的社会教化模式。
同时,注重青少年的自我教育,发挥其主体能动性的作用,不断增强教化和内化的质量与效果。
为此,应做到:1.坚持素质教育2.做好家庭的早期教育3.注重青年的自我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进步的幅度也取决于他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取决于他们自我教育的能力。
无论思想教育还是知识的传授,都需要青年用自己的感官去接受,并经过大脑的加工、整理和储存。
缺少这个人内化的过程,任何强制性的措施都是无济于事。
因此,我们的教育者必须从每个青少年的个性差异出发,充分认识到青少年的潜能,通过多种途径,让他们自己自我感知、自我体验、求知渴望、社会责任感以及发挥自己的才能、信心、勇气。
当然要特别注重提高青年的内省力。
4、加强青年的社会实践.社会学概论第三次作业: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提出社会失范论的是()。
A. 罗斯B. 默顿C. 迪尔凯姆D. 韦伯2. 整合作用是指()。
A. 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B. 将各部分合在一起C. 各部分协调成为一个整体D. 一个社会的稳定3. “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
()A. 享乐主义B. 权力主义C. 悲观主义D. 乐观主义4. 以下哪种活动属于社会交往()。
A. 朋友谈心B. 观众看电影C. 顾客的摩肩接踵D. 乘客之间前拥后挤5. 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区别是()。
A. 语言B. 思维C. 劳动D. 直立行走6. 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核心家庭B. 主干家庭C. 联合家庭D. 其他家庭7. 社会保险是()。
A. 社会救助B. 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 社会福利D. 人身、人寿保险8. 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
A. 核心家庭B. 主干家庭C. 联合家庭D. 其他家庭9. 与正式组织相比,初级社会群体的主要特征是()。
A. 人际关系密切B. 规模较小C. 存在长久D. 综合性功能10. 通过表彰模范行为来弘扬正气的社会控制属于哪种类型。
()A. 消极的控制B. 外在的控制C. 积极的控制D. 非正式的控制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 角色认同:是一个社会化过程,是社会通过一定的机构将角色规范加于角色承担者和他去理解、选择的过程。
2. 社会互动:也称为社会相互作用或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对他人采取社会行动和对方做出反应性社会行动的过程,是发生于个人之间、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的相互的社会行动的过程。
3.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
4. 社会制度: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
5. 群体意识:是成员对群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的总和,它是成员为了维护群体的荣誉和利益对自己应该的行为的考虑。
简答题:(每题10分)1. 社会化的实施结构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社会化的实施结构包括家庭、同龄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2. 简述社会交往的重要意义。
答:交往对于满足人们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第一,交往是个体生存的需要,第二,社会交往是人自我显现的方式,第三,社会交往构建着社会。
3. 简述影响社会流动的主要因素。
答:1.社会结构的性质,2.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3.教育的普及与发展4.家庭背景5.社会网络资源4. 社会现代化的主要特征有哪些?答:1.现代化是一个剧烈的转变过程2.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变革过程3.现代化是一个由于某些偶然的因素而首先在西方国家发生的过程。
4.现代化是一个全球化的过程5.现代化是一个趋同化的过程6.现代化是一个功过并存的过程。
四、论述题(共 1 道试题,共 20 分。
)1.试述当前我国社会中的越轨行为以及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答:当前我国社会中的越轨行为一方面是因为体制改革使原来的规范、人们活动的制度规则不同程度地失效,另一方面,对外开放使一些新的观念进入我国的社会生活,在这些观念指导下的行为和原有规范的不协调十分明显。
在社会生活领域,一些习俗、道德的约束力大大下降,社会的主导价值变得模糊,这使得越轨行为大量出现,其中既有正向越轨也有负向越轨。
越轨行为的一些突出问题:1.群体性越轨行为2.有权者越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