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里大量形声字的由来及构成方式作者:潘鑫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28期摘要:从历代形声字的发展来看,形声字已经成为汉字发展的主流。
因此,分析研究形声字是很有意义的,而要分析形声字,涉及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的概念:形声字的来源及其构成方式。
形声字的来源是指用不同构成方式构成的形声字进行共时的、静态的分析归纳的结果,形声字的构成方式是指形声字形体符号的生成方式。
可以说前者是静态的,而后者是动态的。
通过对二者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加强对形声字具体产生发展过程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汉语形声字由来构成方式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体系。
世界上的文字众多,但从文字记录语言的方法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表音体系的文字,一是表意体系的文字。
一般来说,字母文字是表音文字,汉字则是表意文字。
汉字的发展最初来自图画和记号,先人通过图画和记号来代表一定意义的内容,因此字形结构与它所代表的意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形示意,意寓形中。
“六书”中的象形字、指示字、会意字都表现了这一特点,都是不带标音成分的表意字,由于它们都不表音,远不能适应语言词汇日益发展的需要,于是兼声义的形声字便应运而生。
形声字是指有意义和读音标记的汉字。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就下过定义:“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以事为名”是指依据词语指称的客观事物所属的类别关系,选取一个字来做意义的标志:“取譬相成”则指选取一个与造字词语读音相同或相近的一个字作读音的标志,这两个标志的结合就构成了一个新字。
形声字在汉字中所占的比例较大,有人统计:甲骨文除去重复的字不计,约有4500个,已考识的有1700个字,其中形声字约占百分之二十[1];《说文解字》共收字9353个,其中形声字有7697个,约占百分之八十二[2];宋代《通志六书略》共收字24235个,其中形声字21343个,约占百分之八十八[3];到了清代的《康熙字典》,共收字47035个,其中形声字42300个,约占百分之九十[4],图表表示如下:从以上的统计可以看出,三千多年来汉字中的形声字不断增加:从约占甲骨文的百分之二十增加到现在的约百分之九十以上,成为一种占绝对优势的汉字结构形式,这说明形声字已经成为汉字发展的主流。
因此,分析研究形声字的结构,了解它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情况,对于学习掌握汉字是很有意义的。
而要分析形声字,实际上涉及两个有着密切联系而又有一定区别的概念:形声字的来源及其构成方式。
形声字的来源是指对用不同构成方式构成的形声字进行共时的、静态的分析归纳的结果,形声字的构成方式是指形声字形体符号的生成方式,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下面我将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具体阐述。
一、汉字中形声字的来源李思维先生在《汉字形音学》中说:“我们需要看到形声字的来源并不单一,形声字的制作也就不像许慎所述定义那样按部就班的一次成型。
”[5]同汉字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单一某一方面原因促成一样,形声字的来源也不是唯一的某个方面,而是多方面的,经过归纳总结,我认为最重要的来源有两个方面:同音假借和同源分化。
(一)同音假借而产生的形声字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系统,同音借用是早期汉字完善记录汉语职能的重要手段,用以形表意的方式构建不出一个完整记录汉语的文字体系,这是最浅显明白的事实。
利用同音借用的手段,则是早期汉字用以弥补自身缺陷的唯一有效方式。
不同民族的原始文字资料中,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大量采用同音借用的方法。
这说明同音假借是汉字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很重要的现象。
同音借用开拓了汉字构形的思路,使汉字形体与它所代表的义之间发生了人为的分离,形体仅仅作为一个纯粹的记音符号出现。
这就沟通了字符与词语音节之间的直接联系,这种联系是促成汉字构形模式由以形表音向记音表意转变的枢纽。
另外,同音假借的大量出现,对以形表音的早期汉字是一个巨大的冲击,造成书面上同音异义的分歧,给习惯于由形及义来辨识文字的人们带来困难,于是,继承以形表意之长扬弃同音借用之短的形声构形方式就自然成为一种比较理想的选择。
甲古刻辞大量使用假借字,有力地推动了形声构形方式的发展而在假借字基础上加注形符生成的大量形声字,对形声构形方式摆脱原始状态、强化声符的语音功能方面的意义同样是不可低估的。
因此,同音借用现象的出现,也是促成汉字构形方式由早期的以形表意模式向记音表意模式发展的重要因素。
同音假借是如何产生形声字的呢?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是单音词占主体,汉字主要是用来写词的,一个汉字记录一个汉语的词,但汉字与词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些词的意义比较抽象,很难用象形、指示、会意等方法表现出来,因此,这些词最初是没有自己的书写形式的,也就是说人们造不出相应的字记录它们,但是当它们进入到书面交际时,人们为了解决造不出字来的这一矛盾,就采用了同音假借的办法,即借用一个同音词的书写形式表示它们,如表示疑问的代词“何”,山于难以造出一个相应的字来表现,于是借用表示“负担”,“负荷”意义的“何”字表示疑问代词“何”,这样,“何”这一个字就有了多种意义,即多词用一个字表示,为了将其区分开,避免在书面交际时带来混乱,于是人们为“负担”“负荷”义在“何”字上另加一个形符,形成“荷”,这样,形声字便产生了。
又如“须”,它的本义是“胡须”,而“必须”的“须”意义抽象,很难表现出来,于是人们借用同音词表“胡须”的“须”表示“必须”,“须”则表两个词,一个是必须,一个是胡须,为了避免书面交际混淆,人们将“胡须”的“须”进行了改造,在“须”的基础上加上形符“髟”,构成形声字“鬃”表示“胡须”义,“髟”是形符,“须”为声符,汉字简化后,人们将“须”“鬚”归并,一起简化为“须”。
这样,由于同音假借便产生了一大批形声字。
(二)同源分化而产生的形声字随着交际的需要和人们认识的发展,语言中的词也不断在增加。
词由表单义到多义,在书面上表现为一个词形表达多个意义,也就是借母体的字形去写新词,这样一个字记多个词,同样会造成交际上的混乱,于是人们给已经独立的词另造字形,以便将新词与母体区别开,这个独立出来的新词与它的母体有着血缘关系,新词与母体之间我们称之为同源词,两者在意义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一点与同音假借完全不同,假借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只是音同而已。
给已经独立的新词单造字形,一般采用形声造字法,在原来母体字形的基础上加形符。
如“责”字,古代有“索取”义,于是讨债叫“责”,同时把所欠的债也叫“责”,由于“责”兼义过多,于是在“责”字形的基础上加“彳”,形成“债”,来表示“所欠的债”的“债”是形声字。
再比如“卑”的本义是酒器,古代奴隶常执卑服侍主子,因而“卑”有了“卑贱”义。
凡由“卑”所分化,派生的同源词都有低矮、琐小、卑微之义。
“卑”是原字形,在标声的同时也表示该族系词的共性。
为了表达分化后各自独立的词,便在原字形上加形符以表示其个性,执“卑”的多是女奴,便加“女”形成“婢”;“髀”指股,是大腿,在人的下体,所以加“骨”形成“髀”,“碑”是观测日影的低矮的竖石,便加“石”成“碑”,“埤”是指低洼潮湿之地,加“土”成“埤”。
由于同源分化也产生了大量的形声字,如“取娶”、“益溢”、“昏婚”等都是由同源关系形成的,它们中的后一个均为形声字。
二、形声字的构成方式形声字的构成方式是指形声字形体符号的生成方式。
形声构形方式的发展代表了汉字构形方式系统发展的主流。
从形声构形方式的发展来看,殷商时期,形声结构已发展到自觉阶段,出现加注形符,加注声符等类型,但从字形组合形式(形符、声符的配合)、形声字的分布比例来看,殷商时期形声构形方式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殷商以后,形声字大量出现并逐步成为唯一的构形方式,是与形声构形方式内部的优化、调整密切相关的。
(一)加注形符1.为本字加注形符。
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说:“形声字大部分是通过加注偏旁而形成的。
”[6]汉字使用过程中,当一个字被假借以后,为了使本字所表示的词义得以保留,通常在本字的基础上加注一个与本字所代表的意义相关的形符,而本字被假借义占领。
如“莫”和“暮”,“莫”的本义是“日落”“傍晚”,它被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后,为了不使它兼义过多,就在本字下加了个形符“日”来表示“日落”“傍晚”,本字“莫”就成了“暮”的声符。
“然”与“燃”也是这样的道理。
在这种情况下,本字不表义,而表假借义,本字另加形符构成的形声字表本义。
如《说文解字》:“治,送死口中玉也。
从玉,从含,含亦声。
”在“玲”产生以前,“含”可以单独记录“玲”这个词。
《春秋·文五年》:“王使荣叔归含,且贝冒”:“珠玉曰含。
含,口实。
”可见“玲”本作“含”,加形符为“冶”。
2.为借字,分化字加注形符。
汉字在使用时,一个字被假借以后,这个字既表示本义又表示假借义,这样形成一字多义现象,为使本字承担的意义减少,于是为借字加注形符,如“辟”与“避”,“辟”的本义是“法”,表示“躲避”义的字没有,由于“躲避”的“避”与“辟”发音相似,于是借“辟”表示“躲避”义,为了不使“辟”兼义过多,于是用“辟”做声符,另造“避”表示“躲避”义,“避”是形声字。
词汇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词义的孳乳而产生新词后为新词造字,这叫同源分化字,这个分化字在本字的基础上加注形符,形成形声字。
“取”与“娶”是一对同源字,“取”的本义中“取得”,“娶妻”也有“取得”义,于是由“取得”义派生出“娶妻”义,“取”也表示“娶妻”义,为了不使“取”兼义过多,于是加形符“女”,以“取”为声符,但兼表义,形成形声字“娶”,以此表“娶妻”义,在为假借字、分化字加注形符的情况下,本字表本义,新造的形声字表示假借义和分化义。
(二)加注声符1.为本字加注声符。
一个字被假借以后,为使本字与假借字区分开,于是为本字加注声符,如“自”与“鼻”“自”的本义是“鼻子”,后来“自”被代词“自己”和介词“自从”借走后,表“鼻子”义的字人们就在“自”的基础上加声符,构成形声字“鼻”,“自”为形符。
词在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字孳乳出几种意义后,本字如果被孳乳义所占据,那么本义则用在本字的基础上加声符而形成的形声字来表示。
如“晶”字的本义是“星星”,星星有光,于是又孳乳出“明亮”义,“晶”既表示“星星”又表示“明亮”义,为了不使“晶”字兼义过多,用“晶”表“明亮”,在本字“晶”的基础上加声符“生”,后简化为“星”来表示“星星”义。
这种情况本字表假借义、孽乳义,而新造的形声字表本义。
2.为孳乳义加注声符。
一个字在本义基础上孳乳衍生出派生义,为不使本字兼义过多,于是在本字的基础上加声符表孳乳义。
如“食”与“饲”,“食”是名词,本义为“食物”,引申出动词“喂养”义后,为“喂养”义造新字,在“食”的基础上加声符“司”,构成形声字“饲”,“食”做了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