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一、选择题1.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 . 《天净沙·秋思》是明代戏曲作家、散曲家马致远的代表作。
天净沙,曲牌名。
B .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
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C . 《世说新语》是刘义庆(南朝宋)撰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了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D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著有小说集《呐喊》,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等。
2. 下列句子所运用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④秋风阵阵地吹,折扇形黄叶落得满地都是。
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A . ①比喻②拟人③排比④拟人B . ①拟人②比喻③拟人④拟人C . ①比喻②拟人③拟人④比喻D . ①拟人②比喻③排比④比喻二、基础知识综合3.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kēcháo)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hōng tuō)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夫,披着蓑,(带戴)着笠的。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功)夫,有的是希望。
(1)文段中横线处选填的汉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 戴着笠功夫酿(liàng)晕(yūn)B . 带着笠工夫酿(niàng)晕(yūn)C . 戴着笠工夫酿(niàng)晕(yùn)D . 带着笠功夫酿(liàng)晕(yùn)(2)根据第1段和第2段中的拼音,用规范的正楷字将词语书写:________ ________。
(3)对文中划横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 从感情色彩看,“卖弄”是褒义词B . “宛转”的意思是温和而曲折C . “应和”与“呼应”是同义词D . “嘹亮”的反义词是“低沉”(4)古诗上下两句往往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语意相关。
文中“吹面不寒杨柳风”引用了南宋志南和尚的诗句,请你根据相关知识,判断下列哪个句子是这句诗的上一句。
()A . 夜来吹折数枝花B . 沾衣欲湿杏花雨C . 古木阴中系短篷D . 杖藜徐步立芳洲三、名著阅读4. 根据所听到的内容将下面句子补充完整,并用正楷字写在横线上。
《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________,________。
5. 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刻画了许多鲜活生动的人物,请从“父亲”“范爱农”“阿长”“衍太太”中选择恰当的人物,分别填写在每张图后文字空白处的横线上。
(1)一到夏天,睡觉时________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
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2)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
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
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一看,________就站在我背后。
(3)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
________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
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
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4)到冬初,我们的景况更拮据了,然而还喝酒,讲笑话。
忽然是武昌起义,接着是绍兴光复。
第二天,________就上城来,戴着农夫常用的毡帽,那笑容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6. 某校初一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对猪八戒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怎么说?(提示:猪八戒是什么样的人?结合具体事例来谈。
)反方:我方认为猪八戒好吃懒做,见识短浅。
在取经的路上,意志不坚定,遇到困难就嚷嚷着要散伙;而且还经常搬弄是非,耍小聪明,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
是一个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人。
正方:________四、句子默写7. 默写。
(1)水何澹澹,________。
(曹操《观沧海》)(2)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4)正是江南好风景,________。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5)《论语》中论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论语•为政》)(6)思亲之情,是千百年来人们所吟诵的永恒主题。
如王湾的“________?________。
”(《次北固山下》)就抒发了对亲人的深切眷恋。
(7)诗文中蕴藏着四季之景,“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是朱自清笔下春日的温暖;“红莲被那密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是冰心笔下夏雨的滂沱;“________ ,洪波涌起”是曹操笔下秋风的肃杀;“________”是谢道韫口中冬雪的灵动。
五、诗歌鉴赏8. 诗歌赏析。
(1)对《次北固山下》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 . 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了诗人回乡看到的家乡美景。
B . 诗的颔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 . 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 . 全诗写景逼真,虚实结合,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表现的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
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诗人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六、语言表达9. 语言运用你发烧了,要去办公室借电话打给妈妈,让她来学校接你。
课间,你来到办公室找老师。
老师这时正给另一个同学小林讲题,没注意到你。
你觉得自己应该怎样做、怎样说比较得体?请写下你的行为和语言。
(40字左右)七、对比阅读10.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管宁割席①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②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③出看。
宁割席④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①选自《世说新语笺疏》。
②轩冕:轩,车子。
指古代士大夫所乘的华贵车辆。
冕,帽子。
古代大夫以上的官乘轩服冕,此处指贵官。
③废书:放下书。
④席:坐席。
古人席地而坐。
(1)解释下列各项中划线词的含义。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②华捉而掷去之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3)《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
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请你结合原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4)《管宁割席》中,管宁身上具有什么优秀的品质?(请你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八、现代文阅读11. 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完成小题。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节选)鲁迅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到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的远。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甲)最严厉的书塾。
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
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
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
中间挂着一块扁①道:三味书屋;扁②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
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③和鹿行礼。
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
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
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
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