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订正补充版)

社会心理学(订正补充版)

社会心理学重点1.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其心理根据的科学。

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建立社会的经验,并通过自身不断地选择和建构,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社会成员的过程。

皮革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即如果教师对学生抱有良好期望,一段时间后,这种期望就会成为现实,学生真的如期望的那样获得了良性发展。

态度:基本含义是指适合、适应,是指对行为的主观的或心理的准备状态;在艺术领域中是指雕塑或绘画作品中人物外在的、可见的姿态。

社会知觉:是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

印象:是指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以自己旧有的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的关于人或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过程的结果。

(以下为社会知觉偏差的各种效应,注意了解其实例)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上,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也叫最初效应。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相对应,在总的印象形成上,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或最近效应。

晕轮效应:又叫成见效应、光圈效应,即我们对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印象后,这种印象会影响对他/她的其他特质的判断,人们会习惯以与这种印象相一致的方法去估价所有的特点。

预言自动实现效应:在社会心理学中通常称为自我实现的语言。

莫顿将这种现象解释为,对一种情景的最初错误解释,会引起某种预料的行为,使错误观念变成了现实。

(注意了解认知启发的实例)认知启发:是指人在社会认知中喜欢走捷径,并不对关于他人的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倾向于抄近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地信息的现象。

认知启发(注意了解实例)P114认知启发很容易出现偏差。

以下是人们常采用三种启发:表征性启发:人们根据当前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

可用性启发:哪些信息容易被回忆和联想,人们就倾向于根据哪些信息进行判断的现象调整型启发(锚定启发):先抓住某个锚点,然后逐渐调整,最终得出结论的判断方法。

印象管理的概念:是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于自己的印象,使别人所形成的印象符合自己期望的过程。

刻板印象:也称类属思维,是指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式。

归因(归因过程):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为表现推测行为原因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

自我分类:主体我、客体我客体我构成的三个要素:物质我、社会我、心理我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按照自我价值定向理论,自尊是个人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自己进行价值评判后获得的自我价值感。

自我服务偏差(或利己偏差):人们由于我们在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中强调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喜欢用好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认对失败负有责任。

自我效能:是指一个人感到自己能够胜任和有效的感觉。

习得无助:是指人或动物面对反复出现的不好的事件,感到难以控制,从而学会了放弃和感到无望的现象。

侵犯行为: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动。

这种伤害行为可以是实际造成伤害的行动或语言,也可以是旨在伤害而未能实现的行为。

替代性侵犯P306:武器效应: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为武器效应。

去个性化:是指个人在群体中自身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依从:是指人因为他人的期望压力而接受他人请求,做出别人期望的行为的现象。

态度改变的睡眠者效应:由低可信性传递者造成的改变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明显增加的效应被称为睡眠者效应。

社会助长:也称社会促进或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与别人一起活动或是在电子监控存在的情况下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消遣,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群体极化:是指群体成员中愿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社会作用力理论P292:搭便车效应P404:二.解答题1社会心理概念包括那几个方面?P4社会心理分类系统是金盛华提出的一个旨在确定社会心理学具体研究范围、明确社会心理学定义及其与其他相邻学科关系的系统。

按照这一分类系统,通常所说的社会心理概念包括六方面内容:1. 表现为个体现象的社会行为与社会心态。

如社会知觉、态度、价值观、社会性需要、成就动机、自我概念等。

2. 表现为人际相互作用现象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如人际沟通、吸引、爱情、人际关系等。

3. 表现为个人与群体相互作用现象的社会影响。

如从众行为、社会助长、去个性化、规范形成、领导等。

4. 表现为微观群体心理现象的社会心态。

如群体凝聚力、拾起、心理气氛等。

5. 表现为宏观社会现象的非系统化社会心理倾向。

如传统、风俗、时尚、流行、阶级与名族心理特点、国民性等。

6. 表现为宏观社会现象的系统化社会心理思想。

如哲学、宗教、道德、伦理、政治、法律等。

2.认知失调理论(P25)会应用认知失调理论创立者费斯廷格,其认知失调理论是在场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理论(1) 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假设认知失调理论又称认知不协调理论,最初是由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于1957年阐明和完成的。

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主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这种失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改变有关概念或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失调。

(2) 认知失调的条件失调和协调的概念,是费斯廷格为避免使用不一致和一致的概念所带来的混淆而提出的。

当两个认知之间的关系相对应时,二者为协调关系;反之则为失调关系。

费斯廷格指出,认知失调通常在四种情况下出现:1. 逻辑的违背。

2.文化价值的冲突3.观念层次的冲突4.新旧观念的矛盾(3) 认知失调的程度认知失调的程度,取决于两个方面:第1,失调的程度与某一认知元素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成正比。

第2, 失调的程度取决于个人所具有的失调认知的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

(4) 减少和消除认知失调的途径减少或消除失调的途径主要有:1. 改变行为,是个体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

2. 改变态度,是个体的态度符合其行为。

3. 引进新的认知因素,消除原有认知因素间的失调关系。

3.人能够被社会化的原因是什么?P60第一,人脑有以千亿计的神经细胞,其组成各种联系和网络的可能性几乎是无限的。

人脑不仅使人可以掌握语言、学习和积累知识,而且使人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在既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再造已经获得的知识和创造全新的知识,从而使人不仅能够适应环境,而且可能改变环境,使其适应自己的需要。

第二.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经验的传递。

人类社会的语言现象,为这种传递提供了实现条件。

有效的经验传递,需要有能够抽象地指称事物的物化媒介,而语词正好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由于语言的存在,人类祖先的经验得以积累、积淀下来,并直接构成后人赖以社会化的最为重要的文化环境。

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就没有社会化。

第三.人类童年的长期依赖性的生活阶段,为家庭和社会发挥对儿童长期而系统的影响提供了可能性。

人类在长期的社会演化过程中,已经发展起与人的不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社会化体系,并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体系,构成了新生一代完整的社会化生活链。

这种社会化生活链之所以能够发展社会化作用,正好与人类童年需要长期的依赖性相适应。

社会化不仅是一个在成长阶段发生的事情,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终身的过程。

人生每一个阶段的社会化,都是以前一个阶段的社会化为基础的。

前一阶段的发展会对后续阶段的发展产生影响。

4态度的构成要素是什么P78态度具有认知、情感和行动三种成分,并且这三种成分是彼此相互关联的。

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

态度的认知成分具有倾向性和组织性。

这种倾向性和组织性会成为一种“头脑中的既定模式”或刻板印象(也称类属思维),使人倾向于按照刻板印象的轨道,来认识态度对象,并对其进行思考。

因此,态度的认知成分区别于一般的事实认知,有时会带有偏见的性质。

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指个人对于一定态度对象的体验。

态度的情感成分与认知成分紧密相连,社会心理学家认可态度具有认知成分的观点,但同时他们又相信,通常人们以肯定或否定、赞成或反对、接受或拒绝、选择或不选择为典型的态度与反应方式,并属于情感反应。

不过,态度反应或选择并不单纯是情感的反应,而是兼具认知与情感因素的综合性的态度反应。

态度的行动成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和反应倾向,一经产生就必定对人们与特点态度对象有关的行为产生种种性质不同的影响;二是态度具有特定的意动效应。

5态度的功能是什么?P84(1) 工具性、调整性和功利性功能态度的这种功能,使人们总尽力发展能给自己带来最大利益的态度。

人作为有机体,在与环境发生相互联系时,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根据周围世界的客体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以及多达程度上满足需要来对其觉得取舍。

(二)自我防御功能态度的这种功能,使人倾向于选择有利于自我防御的态度。

认识理性的,需要自己的价值得到确立并维护自身价值不受威胁,任何意识正常的人都会有这种社会心理需求。

为此,人需要选择有利于自我形象和价值确立的态度来进行自我防御,使自己减少焦虑,并使情绪冲突转移方向。

(三)价值表现功能自我防御态度的功能,是被动保护自我价值和自我形象。

而态度的价值表现功能,则使人们可以主动表现自己。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通过表明自己的态度,来显示自己的社会价值。

主动表明态度、积极参与某个隶属群体、实际帮助别人等,都是人们选择并表明一定态度的方式。

人们通过这些态度来表明自己的价值。

(四)认识功能人为了适应周围世界,必须达到对周围世界的了解和控制,使自己的行为有明确的定向。

而对于周围环境的一切客体,我们都是通过态度来赋予它们对于我们的意义的。

一个特定的对象,也只有在与我们的既有经验联系到一起,主体对其产生了一定的态度时,它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才明确,个人与其有关的行为才有明确的引导。

6自我概念的功能是什么?P154(1) 自我一致性维持一致性维持功能是指自我概念使人保持内在一致性,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

个人怎样理解自己,是其内在一致性的关键部分。

积极的自我概念引导人按照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消极的自我概念引导人放松自我约束。

人们的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并且自相一致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