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静脉输液新进展课件

静脉输液新进展课件

• 常用工具包括:注射器、输液(血)器、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 外周静脉留置针、中心静脉导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输液港以及输液附加装置等。
2014.5.1《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
静脉输液新进展
3
静脉输液(intravenous infusion)是将一定量的 无菌溶液或药液直接输入静脉的方法。
静脉输液新进展
静脉输液新进展
1
• 1、假如您感冒了,您会选择什么样方式去应对? • 2、您有过输液的经历吗? • 3、在输液过程中您会发现什么问题?
静脉输液新进展
2
静脉治疗 ( infusion therapy )
• 将各种药物(包括血液制品)以及血液,通过静脉注入血液循环 的治疗方法,包括静脉注射、静脉输液和静脉输血;
静脉输液新进展
8
从1920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瓶玻璃瓶 装的静脉输液起,至今已近一个世 纪。
20世纪初,研制出更安全的静脉注射 液体----葡萄糖、生理盐水、碳水 化合物、钾、钠等。
50年代,一次性物品诞生。 1957年 ,发明一次性头皮针。在此前,输 液工具为羽毛卷片,动物静脉,动 物膀胱,塑料橡胶制品及注射器针 头。
90年代,静脉输液工具更先进。
静脉输液新进展
10
• 1999年12月,中国静脉输 液学会在北京成立。
• 2013年4月,安徽省静脉治 疗护理专业委员会在合肥成
立。
静脉输液新进展
11
输液容器的演变
为了扩大与提高治疗效果和提高静脉输注给药 安全性,静脉输液无论从输注内容和输注形式上 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形式上分,静脉输液经 历了三代:开放式、半开放式、全密闭式。
遵医嘱建立静脉通道
监测输液过程
护士的 主要职责
输液完毕的处理
治疗的目的 输入药物的种类和作用 预期效果 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静脉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新进展
4
学习内容
静脉输液的发展史
输液护理新进展
静脉输液的现状
静脉输液新进展
5
静脉输液的发展史
十七世纪--静脉内治疗实践的开始
1628年,英国医生哈维发现了血液循环,认 识到血液的运输作用,从而奠定了静脉输 液的基础。
第一代: 开放式 第二代:半开放式 第三代
:全密闭式
半开密开放闭放式式式
重重给量量药重轻,、的体体积积不大小安,:不利全利于性于运运输大输和,和存存 放很放;快; 被淘汰
半透开明放度式高输:注利系于统可,见输异注物时的悬检挂查的;时间越长,被空
气可污直染接的加可压能输性液越;大;
设无备需的导老入化管,引胶入塞外颗界粒空、气玻,璃避颗免粒 空的气危中害微都粒显及著微增生加物的。 污染。
• 《规范》要求PIVAS采用空气净化系统,有效控制室
内的温度、湿度、微生物和尘埃含量。在符合国际
标准、依据药物特性设计的操作环境下,由受过培
训的药技人员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包括全静脉营
养液、细胞毒性药物和抗生素等药物配置,提供给
病人正确的输液、正确的浓度、正确的给药持续时
间。
静脉输液新进展
14
输液瓶塞的演变
静脉输液新进展
12
欧洲静脉输液形式的转变年份:
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开放式
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玻璃瓶半开放式
上世纪50年代全密闭式血袋问世促进封闭式问 世
上世纪60-70年代大量输液事件出现,世界范 围内开展了对半开放式广泛评价(1965-1978)
上世纪70年代后封闭静脉式输液确新进立展 了临床地位
13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
• 1969年,世界上第一所PIVAS建立于美国俄亥俄州州 立大学医院。随后,美国及欧洲各国的医院纷纷建 立起自己的PIVAS。1999年我国第一个PIVAS在上海 市静安区中心医院建立。此后,广州、上海及其他 省市也相继建立PIVAS。2010年4月20日卫生部办公 厅制定并印发《静脉用药集中调配质量管理规范》。
1656年,英国医生克里斯朵夫(Christopher
Wren)和罗伯特用羽毛管针头,把药物注
入狗的静脉,为历史上首例注入血流的行
为。后人把克里斯朵夫称为输液之父。
静脉输液新进展
6
十九世纪 --静脉内治疗发展较快的一个阶段
1832年,欧洲的一次霍乱流行,苏格兰医生托马斯 (Thomas Latta)成功将盐类物质输入。成功奠定静脉 输液治疗模式。
20世纪40年代以后,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朝鲜战争 和越南战争的爆发,静脉输液技术迅速发展。由于
医生不在有充分的时间完成静脉输液治疗,护理责
任范围得以扩展。护士才被允许负责静脉输液治疗,
第一位被允许负责静脉输液治疗的护士是波士顿麻
省总医院的Ada Plumer,她后来成立了第一个静脉 输液小组。1973年1月25日,美国成立静脉输液护 士学会(INS)。
• 天然胶塞
多由天然橡胶制成。因为天然橡胶 在割胶和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 细菌、植物枝叶、花粉等的污染,造成 其成分复杂,存在异性蛋白等杂质,从 而引起注射剂的热原、澄清度和不溶性 微粒等方面的质量问题,给用药安全留 下了严重的隐患,对人体有危害。
由于天然胶塞的上述缺点,2005 年1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国食 药监注【2005】13号文件中要求全面淘 汰普通天然胶塞,要求从2005年7月1日 起,所有大输液禁止使用天然胶塞。
静脉输液新进展
9
60年代,是静脉输液治疗迅速发展的里程碑 。
----静脉输注液体超过200多种
----静脉输液给药方式多样化
----静脉输液工具不断改进
70年代,开始 精尖技术在临床应用。
----如移动式输液装置,输液泵,自控式麻醉泵等 。静脉输液作为一个专业学科得到认可。80年代, 医疗中心的成立。 --静脉输液工具材料更安全。
静脉输液新进展
15
• 丁基胶塞
是目前透气性最低的一种羟基橡胶 高分子材料。以特有的化学稳定性、较 强的惰性、更高的洁净度和安全的生物 特性,大大地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
由于丁基胶塞的特性决定了其结构 是致密结实的不容易穿刺,在同一部位 反复穿刺容易出现脱屑和漏液;低温环 境下,丁基胶塞的硬度会增加,也会加 速穿刺脱屑现象。它的弹性没有天然胶 塞好,穿刺后的针孔处不能及时复原而 出现漏液现象。所以,微粒的产生和漏 液也就成了丁基胶塞影响输液质量的关 键因素。
19世纪后半叶,静脉输液安全得到保证:
英国医生李斯特创立了无菌的理论和方法 。 法国巴斯德借助显微镜发现微生物感染 。 佛洛伦斯发现热源。 1900年科学家发现人体血液的分型。
静脉输液新进展
7
20世纪40年代以前,静脉输液只是危重疾病的一种额 外治疗手段,仅有医生操作,护士只协助做相关物
品准备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