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人主不妄赏非爱其财也赏妄行则善不劝矣不妄罚非矜其人也罚妄行则恶不惩矣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在上者能不止下为善不纵下为恶则国法立矣是谓统法(节选自《资治通鉴》) 答案:人主不妄赏/非爱其财也/赏妄行/则善不劝矣/不妄罚/非矜其人也/罚妄行/则恶不惩矣/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在上者能不止下为善/不纵下为恶/则国法立矣/是谓统法2.用“/”给下面一段文言文断句。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霸所辟举第累迁北海相后特征为洛阳令答案: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霸所辟/举第/累迁北海相/后特征为洛阳令3.用“/”给下面画波浪线的一段文言文断句,并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①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
孔子闻之,曰:“②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1)断句。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2)翻译。
①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②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解析:第(2)题考查点为句式“不我骄也”(宾语前臵句),实词“纵(即使)、骄(轻视、傲视、看不起)、足以(完全能够)、全(保全)、节(节操、操守)”,虚词“乎”(表反问语气,吗)。
答案:(1)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
(2)①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②曾参的话,(说明他)完全能够保全自己的节操啊!【参考译文】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种。
鲁国国君派人前往送给他一座城池,对他说:‚请你用它来臵办衣服。
‛曾子没有接受。
使者回去了,再一次前往,曾子又一次不肯接受。
使者说:‚你没有向人请求,人家就送给你,你为什么不接受呢?‛曾子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道理,接受别人东西的人畏惧别人,给予人家东西的人傲视人。
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最终还是没有接受。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曾参的话,(说明他)完全能够保全自己的节操啊!‛4.把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①。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②,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③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注】①不与存焉:不包括在内。
②故:事故、灾病。
③怍:惭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答案:孟子说:“君子有三件乐事,但称王天下不包括在内。
父母都健在,兄弟没有灾病,是第一乐事;抬起头无愧于天,低下头无愧于人,是第二件乐事;得到天下的优秀人才,并能教育他,是第三件乐事。
君子有这三件乐事,但称王天下不包括在内。
”5.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身的不足,教别人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
【参考译文】即使有精美的菜肴,如果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习之后才知道自身的不足,教别人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
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后,这样才能反躬自问;懂得了自己知识贫乏之后,这样才能努力进德修业。
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
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
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
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
”羽便伸臂令医劈之。
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节选自《三国志·关羽传》)(1)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2)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解析:句(1)关键点:“封”,动词,译为“封存”;“拜书”,动宾短语,“拜”为动词,表敬称,“书”为名词,译为“书信”,“拜书”译为“呈上书信”;“奔”,译为“投奔”;“于袁军”为介宾短语作后臵状语,翻译时应移至动词前。
句(2)关键点:句式“为……所……”表被动;“贯”为动词“贯穿”,这里据语境译为“射穿”。
答案:(1)关羽全部封存了曹操给他的赏赐,呈上书信告辞,然后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
(2)关羽曾被一只飞箭射中,箭射穿了他的左臂。
【参考译文】关羽字云长,本来字长生,是河东解人。
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投奔袁绍。
曹操擒住了关羽,回来后授予偏将军一职,礼遇他很厚重。
等到关羽杀了颜良,曹操知道他一定会离开,重重地赏赐了他。
关羽全部封存了曹操给他的赏赐,呈上书信告辞,然后到袁绍军中投奔刘备去了。
左右的人想去追他,曹操说:‚这也是各为其主,不要追了。
‛关羽曾经被一支飞箭射中,箭射穿了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了, (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
华佗说:‚箭头有毒,毒已渗入到骨头里,应当切开臂膀,再一次治疗箭伤,刮掉渗入毒药的骨头,(完全)除掉毒药,这样以后,病才能根除。
‛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华佗切开。
当时,关羽恰好邀请各位将领在一起喝酒吃饭,臂膀上的鲜血淋漓,溢出盘子,而关羽却(依然)切烤肉(吃)举起酒杯(喝),谈笑自若。
7.将下列文言语段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陈(蕃)仲举言为士则,行为士范。
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
主簿曰:“君情欲府君先入廨。
”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
吾之礼贤,有何不可?”(1)言为士则,行为士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2)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
吾之礼贤,有何不可?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解析:关键词语:“士”,读书人;“则”“范”,同义词,榜样;“式商容之闾”,“式”通“轼”,名词,指车上的扶手板,“商容”,殷代的贤人,“闾”,里巷的大门,在此指商容住的地方;“席不暇暖”比喻特别忙碌;“礼”,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礼敬”。
答案:(1)言语是读书人的榜样,行为是读书人的模范。
(2)周武王经过商容居住的里巷,连席子也来不及坐暖。
我礼敬贤者,有什么不可以呢?【参考译文】陈仲举的言语是读书人的榜样,行为是读书人的模范。
他一开始做官,就有革新政治的志向。
担任豫章太守,一到任,就询问徐孺子居住的地方,想先去拜访他。
主簿禀报说:‚众人希望太守先进官署。
‛陈仲举说:‚周武王经过商容居住的里巷,连席子也来不及坐暖。
我礼敬贤者,有什么不可以呢?‛8.阅读下面短文,完成(1)~(2)题。
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选自唐·刘觫《隋唐嘉话》)(1)在断句的基础上,给上面这段话加上标点符号。
(2)翻译上面这段文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
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2)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谁惹陛下生气了?”太宗说:“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直言劝谏我,弄得我经常不自在。
”皇后听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
太宗震惊地说:“皇后为什么这样呢?”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进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