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数学单调性教学案例分析

高一数学单调性教学案例分析

河北师范大学2012级数学专业15-16-1学期中学学科教学案例分析
年级:_ __ 2012级
学号:___**********____
*名:_ ___ **
日期: 2015年10月30日
“函数的单调性”教学案例分析
一.内容介绍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函数的单调性”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A版》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函数单调性的实质是对函数运动趋势的研究,它既是函数的基本特征之一,又为后面基本初等函数的研究提供了一般方法,为研究不等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

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是从观察具体图像入手,定量分析数值关系,最终抽象出形式化定义的基本研究方法入手,体现了数学的数形结合和归纳转化的思想方法,反映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归纳思维方式,这对培养学生以图识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掌握学生的思想方法具有重大意义。

2.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内容学生在初中已有了较为粗略的认识,即主要根据观察图像得出结论。

本节课中函数增减性的定义,是运用数学符号将自然语言的描述提升到形式化的定义,学生接受起来可能比较困难。

在引入定义时,要始终结合具体函数的图像来进行,以增强直观性,采用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方便学生理解,对于
定义,要注意对区间上所取两点x
1,x
2
的“任意性”的理解,多给学生操作和思考的
时间和空间。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函数单调性的含义,了解增函数、减函数以及单调区间等概念的形成过程。

2 .过程与方法
掌握用定义证明和验证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和步骤,经历从直观到抽象、从图形语言到数学语言的过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自主探究活动,体验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三 .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形成增函数和减函数的形式化定义。

2 .教学难点
在形成增(减)函数概念的过程中,从图像升降的直观认识过渡到函数增减的数学符号语言表述;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
调性。

四 .教学基本流程
1 .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右图是某地PM2.5浓度变化图,观
察函数图像,你能发现什么特点吗?
【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
像的升降变化,说出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直观认识
引入新课,让学生对函数单调性产生感
性认识,为引出单调性的定义打好基础,有利于定义的自然生成,也揭示了单调性最
本质的东西,同时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2 .合作探究,形成概念
观察两组图像,引导学生尝试归纳增函数和减函数的定义。

问题1:两组函数有什么特征?
第一组:
第二组:
问题2:你能用准确的数学符号语言表述增函数的定义吗?
学生讨论,最后由教师给出定义:
一般地,设函数f(x)的定义域为I:
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x2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函数f(x)在区间D上是单调递增函数。

再由学生类比得到减函数的定义:
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x2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函数在区间D上是单调递减函数。

注:
(1) x
1,x
2
三大特征:①属于同一区间;②任意性;③有大小:通常规定x
1
<x
2

(2)相对于定义域,函数的单调性可以是函数的局部性质。

举例:x
1,x
2
在(0,+∞)上是单调增函数,但在整个定义域上不是增(减)函数。

我的启示: 我以问题串的形式进行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找出两个函数代数上的共同点,得到减函数的定义,主要是想培养学生对图像的观察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而概念的形式化定义的总结过程学生不太熟悉,所以我提出可以相互讨论,希望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对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给予指导,培养学生一种互帮互助的精神。

这里我根据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对学生的能力的适
当的评估,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得出减函数的定义和图像特征,这个过程我并没有刻意去追求“还课堂给学生”,但整个过程自然,流畅,营造了人人参与的气氛,让学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激发了学生的灵气。

3.定义应用,概念深化
例1右图是定义在[-5,5]上的函数y=f(x)
的图象,根据图象说出函数y=f(x)的单调区
间,以及在每一单调区间上, y=f(x)是增函
数还是减函数。

解:y=f(x)的单调区间有[-5,-2),[ 2,1),[1,3),[3,5]。

其中y=f(x)在[-5,-2),[1,3)上是减函数;在[-2,1),[3,5)上是增函数。

强调单调区间的写法:
问题1:减区间可否写成[-5,-2)U[1,3)?
问题2:写成[-5,-2)还是写成[-5,-2]?构造反例说明,进行验证。

(1)单调区间一般不能求并集;
(2)当端点满足单调性定义时,可开可闭。

例2函数单调性的证明
证明:函数f(x)=x2+x在(0,+∞)上是增函数
证明过程:设x
1,x
2
是(0,+∞)上的任意两个值,且x
1
<x
2

则f(x
1)-f(x
2
)=(x
1
2+x
1
)-(x
2
2+x
2
)
=(x
12-x
2
2)+(x
1
-x
2
)
=(x
1-x
2
)(x
1
+x
2
)+(x
1
-x
2
)
=(x
1-x
2
)(x
1
+x
2
+1)
又0<x
1<x
2
,故x
1
-x
2
<0,x
1
+x
2
+1>0
则f(x
1)-f(x
2
)<0,即:f(x
1
)<f(x
2
)
因此,函数f(x)=x2+x在(0,+∞)上是增函数。

总结定义法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
(1)取值:设任意x
1,x
2
属于给定区间,且x
1
<x
2

(2)作差变形: f(x
1)-f(x
2
)变形的常用方法:因式分解、配方、有理化等;
(3)定号:确定f(x
1)-f(x
2
)的正负号;
(4)下结论:由定义得出函数的单调性。

4 .归纳总结,提高认识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总结,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1)通过增(减)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你学习到了什么?
(2)增(减)函数图像有什么特点?如何根据图像指出单调区间?(3)怎样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调性?
5 .布置作业
必做:课本P39 A组习题2、3
选作:证明函数f(x)=ax2+bx+c(a<0)在(- ∞,−b
2a
]上是增函数。

五.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表面上好像解放了老师,其实不然。

要让一堂课的知识点完全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目前是不大现实的,所以老师应该在整个课堂中起好启发、引导作用,而这个引导者的角色并不好当。

如果问题太简单,启发过了头,学生起不到思考的作用,此时老师就应该把问题的难度,跨度加大;如果问题太难,引导不到位,最后问题还是由老师自己解决,学生也起不到锻炼的效果,此时老师就应该对问题多设几个桥梁,从而减小问题的难度。

对这个度的把握,就需要老师站得更高,对知识点和学生的情况有很高的熟悉程度,备课设置问题和相关环节时多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上课随时调整。

《学记》上说“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说的是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和完成课堂中的活动,而教师只是学生中的一员,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要起好起启发、引导的作用,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体会学习的乐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