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财政学考试复习知识点汇总

财政学考试复习知识点汇总

第二章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特点及提供方式的选择
纯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市场适合提供私人物品,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效的,
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

原因:市场与政府运行机制不同。

市场运行机制是竞争性的。

政府运行机制是非竞争性的。

具有社会职能,满足公共需要是其职责;
是公共权力机构,拥有征税的权力,可以保证纯公共物品的供给成本。

纯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决定
1.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答: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的利益之外,当消费者付钱购买私人产品之后,他人就不能享用此种商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个特征;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

非排他性则是公共物品的第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得利益。

例如,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受益于国防所提供的安全保障,每个适龄儿童都有权力和义务接受政府提供的义务教育等等。

有些公共物品虽然经过技术处理可以具有排他性,但有时排除成本太高,因而经济上不可行。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非竞争性是公共物品的第二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此外,外部效应和效用的不可分割性,也是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要标准。

2.准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及其选择。

答:准公共物品有两种不同类型:一类是具有非竞争性但同时具有排他性;另一类是由外部效应引起的。

对于第一类准公共物品来说,一是通过征税弥补,免费使用,这是公共提供方式;二是由收费弥补,这是市场提供方式。

最终选取哪种提供方式,取决于税收成本和税收效率损失同收费成本和收费效率损失的对比。

对于第二类准公共物品来说,首先在于判断外部效应的大小。

当外部效应很大时,可视为纯公共物品,采取公共提供方式。

其实,大多数公共物品都具有较大的外部效应,不过为了提高公共物品的使用效率,并为了适当减轻政府负担,对多数混合物品采取混合提供方式是一种较佳的选择。

当采取收费方式时,政府所要关心的问题是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同时严加管理,避免利用垄断地位滥收费,或提高收费标准,加重居民负担,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准公共物品的有效提供主要有如下几种方式:(1)政府授权经营。

对于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部门通过公开招标形式选择私人企业,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委托中标的私人企业去经营,但政府部门对这一领域实行政府规制,一方面禁止其他企业自由进入,另一方面又禁止中标企业制定垄断价格。

(2)政府参股。

对于那些初始投资量较大的基础设施项目,由政府通过控股参与建设。

(3)政府补助。

对于那些提供教育服务、卫生服务的私人机构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私人企业,政府给予一定数量的补助。

混合产品的有效提供方式
混合物品的特征是兼备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性质,不言而喻,可以采取公共提供
方式、市场提供方式或混合提供方式。

1、第一类混合物品(非竞争性与排他性)
仍以一座桥梁为例,桥梁成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弥补:
一是由政府税收弥补,免费使用,这是公共提供方式;
二是由过桥车辆收费弥补,如同一般商品买卖一样,谁过桥谁交费购买使用权,这是市场提供方式;
采取何种方式政府要考虑从社会角度看哪种方法为优,比较的依据只能是效益和成本,取决于税收成本与税收效率损失同收费成本与收费效率损失的对比。

2、第二类混合物品(具有外部效应)
选取这类混合物品的提供方式,首先在于判断外部效应的大小。

外部效应很大时,可视为纯公共物品,由公共提供;例如基础科研
一般情况下为提高使用效率,减轻政府负担,多数情况采用混合提供方式。

例如,卫生保健,一部分由政府提供,一部分向医疗者、收费,
当采取收费方式时,政府所要关心的问题是合理制定收费标准,同时严加管理,避免利用垄断地位滥收费,或提高收费标准,加重居民负担,甚至造成严重的社会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看,混合物品有效提供的方式:。

政府授权经营;
对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自然垄断行业,政府通过公开招标选择私人企业,签订合同委托经营,但政府对这一领域实行政府规制,禁止其他企业自由进入,禁止中标企业制定垄断价格。

如:国务院授权经营的中央企业:国家电网公司、中石化、中石油。

政府参股;
对初始投资量较大的基建项目,由政府控股参与建设。

政府补助;
对提供教育、卫生服务的私人机构及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的私人企业,政府给予一定补助
如何理解财政支出的效率和公平
(一)效率与公平的一般关系
➢效率——生产力范畴
➢公平——分配范畴
经济公平、社会公平
➢效率与公平是相互关联而相互矛盾的两个范畴
➢财政活动两个方面:创造财富与合理分配
➢评价经济活动的两个标准:
公平准则与效率准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平与效率总体上是一种既统一又矛盾的关系➢统一性体现在:一方面,经济公平本身就内含着效率原则,因为按要素贡献分配可以促进人们劳动和投资的积极性,可以促进财富的增长;
➢另一方面,效率也内含着社会公平原则,因为如果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率的利用和配置,社会财富的增长可以为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提供较大的
余地和奠定物质基础
➢在两者实现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矛盾。

(二)协调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途径
政府在经济方面的责任,就是通过完善经济体制并运用包括财政在内的政策手段达
到公平与效率的基本协调。

根本的途径在于有效地协调社会经济目标及实现机制。

➢1、公平与效率既然具有统一性,则二者必须兼顾,只顾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必然失之偏颇。

➢2、协调市场与政府两种机制,实现公平与效率的两相兼顾。

市场主要通过价格机制在资源配置和收入初始分配领域发挥基础性作用,侧重于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实现经济公平;
政府主要通过财政手段,如税收、社会保障制度等在收入再分配领域发挥主导作用,同时,为市场机制正常运作创造条件,弥补市场失灵。

3、正确处理收入差距与效率的关系。

➢公平不等于平均,收入差距与效率也不等同,
➢在正确认识和处理收入差距与效率关系时,必须注意两点:
(1)收入差距的扩大应建立在要素分配的基础上。

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指在国家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靠要素贡献获取高额收入,并依法纳税。

(2)收入差距要适度。

适度的收入差距有利于推动效率的提高。

差距过大,超过了社会的承受能力,则会走向反面,影响社会安定,不利于提高效率。

第三章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可分为哪两种,分类标准是什么?这样分类有何意义?分类:(1)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2)转移性支出:财政转移支出指政府单方面把一部分收入无偿地转移出去的支出,包括财政补贴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等。

转移支出对社会总供求、社会总储蓄,以及经济增长具有间接的影响,即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是间接的,但对分配产生直接影响。

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分类标准:以财政支出是否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为标准
分类意义:1.购买性支出比重大(发达国家),财政偏重效率(发展中国家),转移性支出比重大,该国财政偏重公平。

在安排购买性支出时,政府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
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时,也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1.在财政支出总额中,购买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财政活动对生产和就业的直接影响就大些,通过财政所配置的资源的规模就大些;反之,转移性支出所占的比重大些,财政活动对收入分配的直接影响就大些。

联系财政的职能来看:以购买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执行配置资源的职能较强;转移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支出结构的财政活动,则执行收入分配的职能较强。

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
表现形式不同购买商品或劳务价值的单方面转移
国家身份不同购买者分配者
特点是政府支出时获得了等价的补
偿,体现了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
活动。

财政支出未得到等价的补偿,即政府付出资金,却无任何所得。

挤出效应:由于政府支出规模扩大,资金需求增加,引致资金利率上升,导致私人投资的减少,政府支出导致私人投资的排挤。

拉动效应:政府支出扩大,带动私人部门支出的上升。

如:政府大规模基础设施路—车
收入效应:政府转移支出---增加了收入—增加消费量--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政府转移支出—增加了收入—增加替代品的消费—替代效应。

相关主题